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沒有殺秦瓊等手握兵權的重臣?

用戶6317651470


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繼位。自此李世民成為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是一個十分聰明且有野心的人,他知道作為皇帝要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李世民的皇帝並非名正言順,而是通過殺掉太子李建成達到自己繼位的目的。通俗來說,篡位得到的皇位的皇帝應該是心狠手辣,不擇手段,就連他身邊幫助他篡位的功臣也不會放過,例如明朝的朱元璋,漢朝的劉邦皆是如此,但李世民並非如此。

秦瓊等人跟隨李世民多年,是李世民從征戰不久就已經到秦瓊等瓦崗英雄的支持和協助。自此幫助了不少,但是不足說明李世民為何不殺他們,李世民不殺秦瓊等人的原因有幾個:

一.自古以來,作為皇帝,開國功臣勢力太大,功高震主,才會讓皇帝動殺心。但是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秦瓊等人並非有太大的權利。秦瓊在李唐建立後身為左武衛大將軍,爵位胡國公,其實秦瓊在之後一直處於身體不佳的情況,戰場其實很少上,士兵雖然知道他們的將軍是誰,但是人心不穩。再加上軍中的權利大多不掌握在他們的手裡,對李世民的權利也構不成影響,那就沒有必要殺他了。

二.瓦崗的人們並非那時人們口中的賊寇,而且是以仁義聞名天下的,就如同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只是因為朝廷腐敗,被逼之下沒辦法才上梁山的。瓦崗也是如此,瓦崗的兄弟都是因隋煬帝的荒淫無度,心狠手辣,搞得民不聊生,才上瓦崗山瓦崗寨的。瓦崗的兄弟都是仁義之士,並且情同手足,殺一個兄弟就可引起整個瓦崗兄弟的叛變,秦瓊又身為是四十六個兄弟的二哥,向來以德服人,殺他必失人心。而且李世民在征戰沙場時,瓦崗的兄弟出了很大的力,可以說李世民有今天大多都是靠他們的。

三.李世民的為人。篡位做皇帝的人心狠手辣。但李世民並不是,秦瓊等人追隨李世民他的品德,手段等重要因素才決定跟隨他的,他們希望皇帝能給百姓帶來好日子,而李世民正是這樣的人。他懂得一個道理,百姓是水,皇帝是船,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就說明李世民是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皇帝的,而且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才有“貞觀之治”的現象,可見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協虎戰爭史


在中國歷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復雜的帝王。歷代宮闈之內,眾皇子對皇位的爭奪多是波折詭詐,但像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先殺兄弟,再行逼宮,這麼徹底的並不多見。其實不止千古名君,就算暴君也是一樣,我們向前推到隋煬帝身上:楊廣爭奪皇位的路上,其兄弟死的死,囚的囚,就算侄子都幾乎斬盡殺絕——可見在這些人心裡,親情於皇位而言,實在不值一提。

任何威脅到皇位的人和勢力乃至於事物,都將面臨當權者的猛烈打擊。從一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功臣的威脅也很大,歷史上,漢高祖劉邦的功臣集團就被他砍得七零八落,得善終者甚少——但李世民基本上沒有殺過功臣,為什麼?

查相關史料,多是對唐初功臣集團的記述,極少有對李世民功臣不遭屠戮原因進行解釋。本文將結合部分史料,對箇中原因進行分析,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前文已經提過,皇帝對於任何威脅皇權的人或事物,無論對方是親人還是親信,決不會手下留情。這就是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所謂的功臣集團,並不能對其統治產生威脅,或者就算有些威脅,亦不算迫切。

應當提及的是,在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之前,坐江山的還是他老爹李淵。唐高祖李淵才情匪淺,雖然一統天下時日尚短,卻已經對功臣起了心思,但也不算放在心上。首義之功其實如明日黃花,雖然有在裴寂這樣的例外存在,卻已經失勢。李世民異軍突起,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如火如荼,才是更讓李淵頭痛的事情。此後李世民逼宮,更讓李淵沒來得及“烹狗”了。

功臣團體對李淵來說威脅不大,李世民在早期更是感受不到,他的主要威脅在於太子李建成。等他成功登基之後,短時間內是不能大肆屠戮的。首先在於他以政變登基,朝廷之內必然暗流湧動,暗中反對者甚眾;其次,李世民以弱勢登基,對朝臣的掌控不足。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他需要功臣來幫他坐穩江山——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集團,包括李世民親自認定的居功第一的五人,即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侯君集。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云,“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據《唐會要》記載,長孫無忌等五人的嘉獎詔書頒佈後,以將軍丘師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為首提出抗議,“義旗初起,臣率兵先到,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伏”。“伏”即“服”,李神通說的功勞,實際上扯的是追隨李淵起義的功績——長孫無忌等人可說是李世民的親信,如日中天,李神通等人如何能夠相抗?但事實令人大跌眼鏡,唐太宗雖然以“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勳臣共賞耳”回絕淮安王,卻為顧全大局,對功臣之爭做出了妥協。

李世民不能無視“頑固”勢力——無論是時局還是李世民的實力而言,在其登基初期都不適宜對大臣進行屠戮。當然,話說回來,大臣並不代表手握重權——真正手握重權的人物,恐怕過不了唐高祖那一關。

至於唐太宗晚年,對朝政的掌控力度可說令人驚歎——他雖少殺功臣,權力卻是抓了過來的。


古今事


仔細看中國歷史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個規律。

凡是貴族造反立國的,基本上都不會大的殺戮功臣事件,這中間原因很多,我們慢慢一點一點來分析。

首先,貴族自帶光環,不需要手下文臣武將加持。

在中國傳統社會,貴族士紳和知識階層是社會管理的中堅力量,而貴族更是中間最強有力的勢力。

士紳和知識階層是各層次人尊重的對象,而貴族又是士紳和知識階層崇拜的對象。

這樣一來,貴族當上皇帝后,天生的優勢就很容易把權威樹立起來,不管是文臣武將,都不會隨便起造反的心和不恭敬之心。

而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皇帝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朱元璋,都是殺戮心很重的人。

並且這中間有個規律,越沒有文化,越相信暴力。劉邦有點文化,殺的人就少了許多,主要殺的就是建國後封的七個異姓王。而朱元璋就殺的多了,多達幾十萬之多。

出身低微的人當了皇帝,很怕別人看不起他,尤其是身邊的人,一起打天下的人。這些人一旦有輕慢之心,就容易起造反的心。就你那樣子也能當皇帝,我為什麼不能呢?

這也是劉邦和朱元璋最容易也最害怕碰到的事。

怕啥來啥,他們哥倆也真碰上了,也真敢於動手殺人。

貴族有文化,然後就視野比較開闊,能站在更高層面上看問題,也會有更好的辦法治理國家。

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只能帶來更多更大的暴力和恐懼。

人的能力越突出,缺點也就越突出。只要有能力,就有被利用的價值。只要有缺點,就有被控制的弱點,也不是大家常說的死穴。

在唐朝,魏徵好名,就讓他博取一個敢於進直言的好名。他那點心思,李世民還是能猜 出來的。看破不說破,這是用好一個人的前提。喜歡打仗的李靖,就讓他去打仗。房謀杜斷也是在發揮兩個人的長處,迴避兩個人的短處。

就算是個小人,也有用處,比如皇帝想殺一個人或處罰一個人,又找不到合適的藉口。這時候小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出面告發是他們的強項。然後再製造一些假的證據,皇帝出面證實,就可以置一個人於死地。

天下國家之事,敗於小人者十一,敗於君子者十九,蓋小人之骨柔,其氣餒,其願欲易售,其營壘亦易破;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業己為眾所惟,其自負也常亢而不肯下,於是為深刻,為褊淺,為執拗,不能捨己從人,以佐國家之急。

能用的人就用,不能用的人就控制起來,也不用一定要殺。至少還能為自已博取一個好名聲。

而那些沒文化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不管什麼事看不順眼就是一個字:殺。

明初幾大案一共殺死的人大約有幾十萬之多,殺的官都不夠用了,有些人被殺被流放前,還要替朱元璋做完任上的事,才能去被執行。

出身低微的人就容易小氣,朱元璋就是如此,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就要替我賣力到老。也不在乎什麼名聲,簡單粗暴就一個字:殺。

當然貴族也是會殺人的。

皇權社會的邏輯就是,擋我道的人統統殺死。

李世民也不例外,殺兄滅弟逼父,後來後殺子,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有記錄的。

皇權社會是私天下,就是皇帝一個人的。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國事就是皇帝的家事。皇帝想怎麼處理都是對的,外人管不著。管的多了就是找死。

貴族也有敵人,只是不多。貴族的敵人也是貴族。對於李世民來說,就是皇族同宗的人,還包括關隴集團的那些大佬 們。

隋唐都是關隴集團的人擁立的政權,這些人成全了兩個國朝,也在威脅兩個皇朝的安全,因為他認為他是股東,他有發言權。

皇帝們認為,國家是我一家獨資 的,你們沒有股份,沒有發言權,最多不過是分乾股。

兩者之間有衝突,難免有殺戮之心和殺戮之行。


新知傳習閣


先說殺功臣的皇帝都是什麼樣的人?

從歷史上看,一般出身較為低微的皇帝,較喜歡殺開國功臣。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出身太差,沒有什麼家族勢力,因此喜歡殺掉功臣,一是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二是為子孫後代繼位掃清障礙。

但從李世民的出身來看,並不存在這些情況:

第一,他不需要立威,因為在唐朝統一戰中,他的聲威已經夠高了;

第二,他殺了李建成、李元吉,能夠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的人也基本沒有了;

第三,也是最基本的,他出身於貴族,當上皇帝也是依靠身後一幫貴族和將領的支持,為了籠絡人心,輕易殺不得。

但是,晚年的李世民,因為“女主武氏”的傳說,也曾殺過大將。


真觀歷史課


先說說那些殺重臣的帝王。等說清楚了邏輯,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秦瓊這些開國元勳了。

自從劉邦的大謀士張良,開國後自己率先逃走,還扔下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面的帝王一看,哎呦,這個張良很懂事啊,自己帶走了麻煩不說,還給我們殺殺開國功臣,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啊。

可殺人畢竟是個血腥的事情,以殺人為樂的瘋子,比如張獻忠之流,畢竟還是不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殺功臣皇帝,就數劉邦和朱元璋,這二位究竟是為什麼,都選擇了要除掉開國功臣呢?

答案是:因為他們的神經很正常。

要知道劉邦是50歲才當的皇帝,朱元璋40歲當皇帝。來說說劉邦。

劉邦

考慮到漢代人的壽命問題,五十歲的劉邦剛當上皇帝時,就知道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繼承人的問題馬上就要出來了。這個繼承人問題,倒不是說讓誰做皇帝,太子肯定是劉邦的兒子,這個沒的說。這裡說到的繼承人問題,是指劉邦的繼承人皇位,坐不坐得穩的問題。

劉邦作為老一輩的革命家,帶領手下兄弟打下了大漢的江山,其領導能力和領導威信,都已經是不容置疑,但還是有幾個不知趣的小混混,要造劉邦的反。如果劉邦同志都不能留下一個穩定的局面,來傳承給自己兒子,某些心懷不滿的人,在參加了劉邦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後,估計也要反。這就讓劉邦,不得不防。

朱元璋的問題如出一轍,他原本定的太子是朱標,朱標作為皇位繼承人已經培養多年,本來這太子的地位穩定得很,在大臣和武將當中,其威信和人脈絕無問題,可這朱標八字不硬,死的居然比朱元璋還早,朱元璋只好選個年幼的大孫子朱允炆,來繼承太子地位,我靠,這繼承人問題,馬上就變成和劉邦一樣了。



沒辦法,要消除隱患,就只有殺功臣。對功臣們,要狠狠的殺,殺到有能力反的,都提前去和列祖列宗報道,殺到對皇權敢有不敬的,都在精神和肉體上雙重消滅,殺到天下人都個個膽戰心驚,那自己的兒子,才能坐得穩江山。

這種邏輯說到底,還是個消除風險的邏輯。有說殺功臣的原因,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出生卑微,導致二人心態失常,然後才胡亂殺人,這種說法肯定是不靠譜。比如出生和劉邦、朱元璋都很相似的劉秀,雖說劉秀也是皇族子弟,但劉秀也應當屬於是,非常而且極其沒落的皇家分支了,估計劉秀和賣草鞋的劉備,兩人的檔次之低,都低的相互之間,還可以拼一拼,究竟是誰更慘。劉秀應該比劉邦(劉邦起碼算是個國家幹部)的自卑感還強,可人家劉秀做了32年皇帝,也沒聽說過劉秀殺功臣,就因為劉秀做皇帝時,還很年輕,沒有繼承人威脅的問題嘛,自家的皇位穩定得很,殺殺功臣來做什麼,這些功臣起碼還算是個熟人呢。

年輕的劉秀

先說清楚了劉秀的問題,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也不用殺功臣了。到李世民身體不行了,要考慮皇位傳承的時候,打天下的功臣們,不是已經歸西,就是垂垂老矣,就剩下個程咬金了,而且程咬金為表忠心,還改名叫做程知節,好肉麻。不僅這些老功臣沒法自己來作亂,就是想輔助其他皇子作亂,也一樣有心無力了。留著這些功臣吧,也就是費點錢財和糧食,自己良心也好過些,何必呢。

李世民

既不是李世民的心地善良,也不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內心醜惡,歷史的背後,都它自己的邏輯,大部分的邏輯,還是相互共通的,離不開人性的算計。


圓創觀點


按常理中國的開國皇帝建國後,為了後世子孫的皇位坐的穩,都要殺殺功臣,以免功臣們功高震主,撬動政權。

這種實例屢見不鮮。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為代表。

那麼為什麼不見唐太宗李世民殺功臣呢?


我以為原因有二。

一:政權不穩,形勢不定。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剛得政權。他只是殺了敵對勢力的首腦,即自己的兄弟。並沒有完全清除敵對勢力;實際上他也清除不了。因為太子李建成的勢力,以關東門閥為主。門閥的勢力已經大到可以鄙視皇家的姓氏。後來歷史的發展也證實了,李世民得到門閥的支持後,確實開始疏遠前期的功臣。但是即使國內政局穩定,由於一直存在著對外戰爭的可能,李世民對內仍未揮刀。仗沒打完,功臣殺不得。

二:民族特點使然。殺功臣多是漢族皇帝所為。李世民家族具有匈奴血統。唐帝國建立伊始,就充滿了自信和開放的精神。這一特點使他不會向自己的功臣揮刀。由於開拓精神的存在,功臣們功勞上不封頂,一直存在著不斷的晉升之路,不存在尾大不掉之勢;更何況李世民自己的功勞更大最大,因此能夠服眾。此外,李世民又採取了和大臣聯姻的方法。使得彼此的利益互相糾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再難生出叛亂之心了。

總而言之,唐朝沒有出現開國皇帝殺功臣的情況,緣於其比較獨特的歷史情況。李世民個人魅力也是重要原因。


瓏思格物


李世民不殺功臣重臣的有以下幾中原因,

其一:得國不正,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殺兄逼父,得到的皇位,李世民傾其一生都想把這個汙點洗刷掉,但是一直洗掉,這些重臣幾乎都是幫助李世民政變的功臣,而李世民再殺掉這些重臣,及根基必然大損,唐二世而亡便會成真。


其二,內憂外患;內憂:李世民政變之後,各地藩王蠢蠢欲動,要知道李淵為了快速統一全國,不知封了多少藩王,多少柱國,而且都掌握著兵權,嶺南八州之主馮盎可是統治著廣大兩千多里的國土,兵甲數十萬;外患:突厥南下,渭水之約,高句麗,百濟對我東北之領土虎視眈眈。

其三,府兵制度,將軍在戰時才有統兵之權,各個大將輪流擔任。十六衛將兵直屬李世民統管。

以上種種才是李世民不能也不敢大殺重臣,功臣,李靖後期不被重用,侯君集(謀反)被殺。所以李世民不是殺功臣,重臣何其貴族出身,自身才智有其一定的關係,但不是重要的關係。


小牛EQ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兩個方面來看。

1、李世民的人格魅力

作為關隴集團貴族出生的他,出身將門,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戰略級軍事指揮家。這種在軍事上極強的人,在軍隊系統裡面,是擁有極強的光環效應的,就跟拿破崙一個道理。而且李世民還是一個對普通士兵能夠認真對待的將領,所以在軍隊裡面他的權威也是極盛的。唐初的統一戰爭,最難打的北方戰爭幾乎都是李世民帶領打下來的。



軍隊本來就是個講實力的地方,你越有實力,別人越是服你,而服從你的人並不是因為你的權力,而是在於你的能力和戰功。李世民有這樣的傲人資本就沒必要去玩什麼殺手下奪兵權的遊戲了。

其次,李世民貴族出身,從小就見識多廣,閱歷豐富,再加上他的格局與眼光之大,是中國帝王裡面少見的。他能夠赦免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太子黨大將薛萬徹並以重用,能不計較給他下毒的李思行並委以官職,能接納曾經建議李建成幹掉他的魏徵並聽了他十幾年的柬言。這樣的老闆有幾個人會反他,敢反他的人又有幾個會支持?

2、初唐軍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

初唐時期,人口不足,耕地也不足,為了發展人口和經濟,實行的是均田制,即開墾土地的人在耕種土地一定年限以後獲得一部分土地的擁有權,一部分土地官府收回,而府兵制是以這些均田制下的自耕農為徵召對象的。



府兵們的土地來源於國家賜予,而他們服役來獲得土地,同時軍府的指揮官是沒有統兵權的,只有練兵權,如果某個地方大佬要調動府兵,是需要魚符的,沒有魚符調動不了軍隊。士兵如果要造反,就要冒著失去土地的巨大風險,而耕作土地又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這種情況下,造反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而且各府府兵除了出征需要勘合以外,他門還有一個義務,這個義務就是輪流到京師宿衛,大佬們想要傭兵自重難度係數也是很大。

當然,唐初除了府兵,還有部分募兵,這部分募兵是保衛宮廷屯駐北門的禁軍,一定程度上來講,這隻軍隊也是為保衛皇權所設立的。當然如果這隻軍隊的將領要造反,也不太可能成功,因為京城還有各不統屬的來宿衛的府兵,並且唐初的主要戰鬥力來源自府兵。



那麼一定有人會問,既然存在這種兵權制衡,為什麼還會爆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因為到了唐玄宗時期,均田制已經運轉不下去,導致府兵制度完全瓦解,所以唐玄宗搞的節度使軍鎮的模式,節度使擁有軍鎮的兵權和行政權,而且安祿山當時靠著諂媚兼任天下就個軍鎮中的北方三大軍鎮節度使,這才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所以說,初唐的府兵制,也是李世民無需憂慮自己手下謀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緣説


李世民祖上就是武功顯赫,官至王侯將相的高官,李氏家族本身又是關隴集團的貴族世家,地位超然。深厚的底蘊造就了貴族集團的寬厚大度、秉公論賞、一視同仁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他們自信有能力制服手下的文臣武將,不需要武力就可以使他們服服貼貼。

反過來我們來看底層出身的當權者,如: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底層農家,沒念過什麼書,造就了他有一種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能坐上皇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也可以造反坐上皇帝,這種不自信到最後演變成了對功臣的屠戮。


永康太尉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幾乎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封建帝王為了自己的家天下和萬代江山永固,秉承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理念,在建立帝業後,大肆屠戮功臣。特別是那些手握兵權,戰功赫赫的人,歷代皇帝尤其忌憚,一般都是先奪其兵,再斬其首。“臥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自古帝王要想睡個安穩覺,半夜不被噩夢驚醒,只能向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共建帝業的兄弟舉起屠刀。同甘共苦對於帝王來說,只能是一句誑語。

這樣的事例太多。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朱元璋殺廖永忠、李善長、胡惟庸;在此不一一枚舉。李世民同樣殺人,他不但殺了侯君集、張亮等人,他還殺了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那麼,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為何沒有殺手握重兵的秦瓊等人呢?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一、秦瓊等人對他沒有構成威脅。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以前,秦瓊手裡確實有一些兵,不過也就一兩萬而也,並非所謂手握重兵。而且當時秦瓊只是李世民帳下的一名先鋒,其主要作用就是為李世民單挑敵將,先拔頭籌。在李世民成功登基後,拜其為左武衛大將軍,沒再給予實質的兵權。

其次,秦瓊對李世民相當忠心,絲毫沒有要反的意思。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故事就是對秦瓊仁義與忠心的最好闡述。劉昫這樣評價秦瓊:“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知節志平國難,拜隼篽則致命輔君,可謂忠矣”,秦瓊的忠勇由此可見一斑。至於其它的諸如程咬金、尉遲恭等人,同樣對李世民沒有威脅。

二、李世民是個強者,他具有超強的自信心和能力。

李世民很早就開始領兵作戰,18歲時隨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在他多年的治軍生涯裡,積累了大量的用人之道,懂得如何管理手裡的將帥。他曾說:"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說明他御下有方,對屬下知人善任,推心置腹。而秦瓊等人為報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也對他馬首是瞻,惟命是從,服服帖帖。


(秦瓊劇照)

在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才28歲,在他登基後,隨他一同南征北戰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多年事已高,憑藉李世民的聰明才智,只需對他們手中的權力稍加節制,讓他們頤養天年即可。完全沒必要濫殺無辜,讓自己身負誅殺功臣之名而遭後世口誅筆伐。況且,李世民和這幫兄弟感情很深,實在不忍心妄開殺戒,除非像侯君集、張亮等人確實犯有不可饒恕之罪。

三、李世民還需要這些人幫他穩固江山。

李世民登基後,唐朝並非高枕無憂,尚需這些有豐富帶兵經驗的人,為他內除叛亂,外御入侵。如果殺掉這些人,一旦有戰事,難不成讓李世民來個御駕親征?在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派名將李靖率數千騎兵,大破東突厥於陰山腳下,滅亡了突厥。公元644年,李世民還命張亮和李世勣率兵進攻高句麗,但最後因糧草不濟,鎩羽而歸。

四、李世民自比堯舜,立志做一代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曾自我評價:“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凌煙閣)

由此可知,李世民志向遠大,抱負不凡,他不僅僅著眼於他的李氏江山,他要的是天下太平,黎民富庶,四海臣服。他的骨子裡有著儒家的仁愛思想,天下臣民皆需善待,他又怎會亂殺無辜呢?

由此,他締造了 “貞觀之治”,為後世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