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閆華,是一個重度心衰的患者,對於患病的閆華來說,日子雖然還在,但是生活早就不在了。等待的日子看不到終點,她在等待一顆能救她生命的心臟。閆華為什麼一定需要換心?為什麼她的病情這麼嚴重?與閆華有著相同命運的人又該怎麼辦?阜外醫院副院長鄭哲帶領專家團隊做客《養生堂》講述有關換心的那些事。


換心後也能正常生活

重獲“心”生是患者的渴望,也是讓醫生仍然堅守在手術檯上的動力。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共有2587位公民實現器官捐獻;2017年,器官捐獻人數達到13661例。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對生死觀的認識逐漸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器官捐獻,選擇讓生命延續。

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阜外醫院副院長鄭哲表示,心臟移植以後,患者在吃排異藥時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比如會引起血脂、血糖等的改變,因此需要注意這方面的監測,積極地去治療。如果把這些都做好,患者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心力衰竭分四級

A級:病人已經有危險因素了,但心臟結構和功能還正常,沒有症狀;B級:心臟結構發生改變;C級:病人有了非常嚴重的心衰症狀,心臟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D級:終末期的狀態,心衰的症狀很難緩解,需要上個人工輔助泵或換個心臟了。
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心衰發生率,7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0%;每5個人中就有1位,在一生當中的某個階段發生心力衰竭。專家提醒,心臟有問題要及時就醫,越早期發現治療,恢復得越好。

換心是心衰的最嚴重情況,鄭院長介紹現在的醫療水平已經達到:不是所有的心衰病人都需要換心,25%的心衰病人通過藥物治療是完全可以逆轉的。


心衰的誘因有哪些?

1、貧血

2、糖尿病

3、腎病

4、高血壓

5、關節炎

6、慢阻肺

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專家表示,以上疾病是心衰的加速器,會讓心衰從A期很快走向D期。


如何判斷心臟功能?

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判斷心衰的標準就是心臟的射血分數,代表心臟排血的一種能力,正常值為50-70%,通過心臟彩超檢查,是判斷心力衰竭類型的重要指徵之一。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射血分數的異常高低呢?其中最嚴重的一種疾病就是心肌病。人體全身的肌肉強弱決定一個人是否衰老,心臟更是如此,心衰其實就是心臟的肌肉出了問題。


為什麼40年前心臟移植手術效果不好?

專家稱,這是由於人體對外來的東西都具有天然的排斥功能。40年前的心臟移植手術之所以不理想,效果不好,移植後生存時間短,是因為沒有解決好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40年期間排異藥慢慢變得成熟。

心衰誘因早發現,不用再換“心”動力

2013年心臟移植抗排異治療被納入門診特殊病系統,讓每一位患者都能負擔起今後的治療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