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邓大姐刀削面,开在关刀河巷深处的一家简陋老店。

没有大众点评,没有饿了么,连百度地图都没有踪影。

没有装修,藏在居民楼里,原本该是客厅的位置,简单摆了两张桌。

招牌也是简陋的西红柿炒蛋配色,跟满大街的小清新霓虹灯比起来,显得过于老旧。

这一切,都不妨碍它被称为碧山路一带,顶好吃的刀削面之一。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邓大姐记不清,在厦门生活了多少年。

相比这座城市,她最熟悉的,是附近菜市场、写字楼、居民区,以及海军宿舍。

方圆两公里内,是她主要生活半径,与外送区域重叠。

那一年,邓大姐还是豆蔻少女,离开安徽小城,跑来厦门。她的爸妈,在海军码头对面摆摊,卖刀削面。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爸妈来厦门谋生那年,邓大姐只有8岁。

每个暑假,她会和哥哥一起,来厦门帮忙。

摊位对面,是一望无际的海。每天清晨,船背对朝阳悠悠开来,发出呜呜的汽笛声。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是:天没亮,她就被爸妈叫醒,去附近市场采购食材。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邓大姐不知道那个市场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它很大,大极了。

每天人山人海,有她难得一见的热带水果和野生活鲜。

回到出租房,跟爸妈学揉面、削面,再一起推着简易小推车出摊。

她始终记得爸妈教她,水与面的比例要准确,多则过硬,少则软烂。面团揉捏均匀,表面光滑柔韧,削出来的面,才会弹牙有嚼劲。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刀削面摊的成长史,差不多是一部顾客反馈发展史。

海军码头附近,有很多小吃摊贩,做不出特色,很快无人问津。

邓大姐一家的做法,是客人想吃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刀削面吃腻了想吃面线,面线吃腻了有泡面手擀面,面食吃腻了再加上炒饭,接下来是水饺……

附近的码头工人和海军士兵成群结队吃饭,再也不用因为吃什么起争执,可以一起欢欢喜喜在小推车前坐下,想吃什么应有尽有。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邓大姐刀削面摊最特别的地方,是加了古龙肉酱。

这是老厦门最爱的佐料之一,吃稀饭要加,吃米饭要拌,煮面也要来一勺。

其地位,几乎等同老干妈。

猪大骨熬成的汤底,加一勺古龙肉酱,鲜甜中多一丝咸香,非常特别。

加上腌制的牛肉,和煎得蓬松的荷包蛋,饱腹又美味。

对码头工人和海军士兵来说,结束一天的忙碌,坐下来吃一碗刀削面,才算圆满。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几年前,爸妈回安徽老家养老,邓大姐在关刀河巷租了一栋民房。

一楼改成店面,继续做刀削面生意。二楼是住家,方便照顾孩子家人。

这是碧山路上一条小巷。两侧房屋古旧,住满老厦门。

她没想过店开在深巷中,会影响宣传。

宣传,这个词对她来说太过遥远。

小城青年,不想做多大生意,只想有口饭吃,安稳度日。她觉得,只要肯干踏实,真材实料,早晚能征服邻里街坊。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邓大姐确实征服了左邻右里。

在这个点餐上饿了么的年代,她还保留着多年前电话订餐、自己送餐的方式。

周边写字楼的白领、居民,还有海军部队的老主顾,宁愿放弃互联网,经过漫长的等待接听,点一份自己爱的面食。


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的刀削面|食客



她还是没做任何宣传。

小小店面,每天一手电话,一手锅铲,已经足够忙碌。

人人用互联网联结的二十一世纪,邓大姐在远离互联网的小店,怡然自得。


邓大姐刀削面

地址:碧山路189号乾红房产旁巷子直走

--------- --------- ---------

记者/余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关注“开始厦门”

发现厦门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