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後代捐款1000萬,設立“包玉剛學生社會實踐基金”

他是世界級的“船王”,他是各國政要和企業家的“座上賓”,他“洋氣”十足,但仍堅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孝敬父母、尊重老人、與國同行、促進教育進步,有著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船王”后代捐款1000万,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 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致辭

今天,在包玉剛先生誕辰100週年之際,世界公民中國心——包玉剛先生百年誕辰主題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包兆龍圖書館舉行。包玉剛的後代包陪慶、包文駿代表包氏家族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一千萬設立上海交通大學“包玉剛學生社會實踐基金”,用以支持學生學以致用、深入社會,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

“包玉剛學生社會實踐基金”鼓勵和資助在校同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先支持重點團隊和選育團隊,遴選支持優秀社會實踐項目參與“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大賽,並遴選支持全國“三下鄉”重點團隊。

世界船王的雋永中國心

“船王”后代捐款1000万,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包玉剛先生深受父親包兆龍先生影響, 一生以“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為理念。他早年在上海從事銀行業,後來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創立環球航運集團。他以精湛的業務素養、敏銳的國際視野、果敢的決策能力和銳意的創新意識,使華人成為航海業的佼佼者勇立潮頭,深受敬仰。包玉剛先生與結髮妻子黃秀英終生恩愛、不離不棄,四個女兒亦教育有方,在各自領域均有成就。

“船王”后代捐款1000万,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即使身為世界船王,傲立事業之巔,包玉剛先生始終保持著雋永的中國心,他說:“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 1978年深秋,離開內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剛先生一回國,就迫切地想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後的數十年中,包玉剛先生為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迴歸、支持教育、建設家鄉發揮了巨大貢獻。他先後捐贈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中英友好獎學金、浙江大學留學國外獎學金、北京兆龍飯店、寧波大學等項目,帶動海內外華僑參與新中國建設。

為祖國的穩定與統一,他親自在中英間搭建橋樑,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幫助制定和實施《中英聯合聲明》,協助香港主權的順利移交工作。在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剛剛開啟之際,包玉剛先生髮揮著橋樑、凝聚的帶頭作用,對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繁榮發展功不可沒。

敢為人先拳拳意 飲水思源代代情

“船王”后代捐款1000万,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 包玉剛實驗學校的孩子表演跳繩

本次紀念活動選擇在上海交大舉辦,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玉剛先生對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項目的鉅額捐贈。自此開始包氏家族、包玉剛基金會就與上海交大結下了深厚友誼。

2016年,包氏家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捐建包玉剛健步道。全長四公里、環繞校園美景的健步道,把“勤儉建業,持恆健身”的包玉剛精神與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傳播到全社會,助力“學在交大”戰略發展。

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指出,包玉剛先生的捐資創舉源於他崇教愛國的一腔熱情,也源於他對上海交通大學教育事業的信任,源於他對上海交大“求實學,辦實業”理念和“敢為天下先”精神的欣賞與支持。

科教興國 桑梓情深

1985年,“包兆龍圖書館”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拔地而起,1992年,閔行新校區“包玉剛圖書館”巍然屹立。這兩座圖書館都簡稱“包圖”。建築面積共約4萬平方米。

1981年7月,包玉剛先生鄭重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同志面交捐贈的確認信函,捐資1000萬美元為上海交通大學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這在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界是從未有過的創舉。鄧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這筆捐贈並表示讚賞。當時高等教育資金來源單一,校園百廢待興,此種做法很好地解決了當時的教育困境,並由此開創了新中國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個人姓名命名建築物的先河。

這一項目在中國改革開放史與中國現代教育發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筆,因為其向國內外明白無誤地傳遞一個信息,中國政府已經摒棄了辦教育寧肯落後,也不接受國內外捐款的僵化政策。包兆龍圖書館和包玉剛圖書館的建成,不僅為交大師生提供了一流的學習與研究場所,在學校教學、科研、學術交流等方面的發展也發揮著重大作用;更成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發展和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教育進步和調動海外華僑、華人建設國家、回饋社會的積極性作出了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