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本來是幽州刺史,為什麼不留下劉備發展勢力,還要大老遠去益州重新經營?

亂神虎


東漢末年,也就是所謂的三國鼎立。從狹義上講是指從曹丕篡漢到三分歸晉的幾十年,從廣義上說是指自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至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公元280年)的一百餘年。

三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能人輩出,猛將如雲的時代。

但同時也必須承認,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期間各地諸侯相互攻伐,致使當時五千九百萬的人口,銳減至不足一千萬,正如曹操的《蒿里行》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造成這一惡果的,出自於一個史稱"廢史立牧"的建議,而這一建議的初衷竟是為了一己之私。

這個建議就是用宗室、重臣為州牧,獨攬大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及似於唐末的藩鎮制度)。漢靈帝在採納了這一建議之後,很快就造成了軍閥割據的惡果。而給漢靈帝提出這一建議的人,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之中,都堪稱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他就是益州劉璋的父親——劉焉。

在《三國演義》之中,劉焉在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裡登場。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劉焉任職為幽州太守,正在發榜招募義兵以抗黃巾軍。當劉備說出自己的漢室宗親身份之後,劉焉大喜並認劉備為侄兒, 後官至益州牧。之後的劉焉就再未出現,直到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才提及劉焉已於興平元年患病疽而死,由其子劉璋襲益州牧之位。

劉焉(?-194年),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漢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之後裔。

劉焉最初以漢朝宗室身份,官拜為中郎將、冀州刺史﹑南陽太守登官職。在他目睹了朝綱混亂、王室衰微的狀況之後,他向漢靈帝建議:“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藉以鎮守安定天下。”隨後劉焉以身作則,他本人自請擔任交州牧(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國的廣西和廣東,東漢時期治所在番禺),實際上他就是想跑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去做土皇帝。

當本來想去交州做土皇帝的劉焉,因為聽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於是他又向朝廷請求做益州牧。

而漢靈帝也如他所願,委任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領陽城侯,命其前往益州整飭吏治,但因為益州也遭黃巾軍作亂而官道不通,劉焉只能暫駐在荊州東界。不久之後,益州從事賈龍肅清益州的黃巾軍,迎接劉焉入主益州,其治所定在綿竹。

劉焉入主益州之後,他極力安撫收容逃跑反叛之人,實行寬容恩惠之政策,其實是他另有圖謀。

因為當時正值中原大亂,有無數的流民進入西川,於是劉焉將他們悉數收編,並選其精銳組成了一支“東州兵”。隨後這支精銳的“東州兵”便成了劉焉的王牌軍,即使是在他死了之後,“東州兵”也一直是西川的精銳之師,劉備的軍師“鳳雛”龐統龐士元,就是死在了“東州兵”的手中。

後來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時,劉焉不但拒不出兵,還製造了千餘輛天子所用的車具儀仗,意欲稱帝,但被一把天降大火燒得一乾二淨。而他的兒子劉璋,更是不戰而降的直接歸順了劉備。

應該說,漢末之亂的主因並不是黃巾起義,也不是董卓篡權,更不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劉焉的這個令軍閥割據的建議。

劉焉的這個建議最終使諸侯相互攻擊,軍閥廝殺混戰,致使當時五千九百萬的人口,銳減至不足一千萬。

其中以蜀國為例,到蜀主劉禪投降時,蜀國人口為九十四萬餘人,戴甲兵士十二萬,這也難怪諸葛丞相六出祁山無功,姜維九伐中原而不勝了,僅憑十萬人要就統一中原,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正如諸葛丞相在《出師表》中所講,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刀墓手札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東漢末年,幽州的管轄範圍,東漢末年,幽州的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和朝鮮西北部。這個範圍還是相當大的。
劉焉什麼時候當的幽州刺史,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在做了幽州刺史以後,劉焉還做了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也就是說,留言是從幽州到洛陽,又到了朝廷任職的,劉焉到益州,大概是在188年以後,而且劉巖本來並不打算去益州的,而是想去交州,大概是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附近,是他聽說益州有王氣,所以才去的益州。

劉焉去益州是投機成分,而且他 還依靠自己是宗室,然後才當了益州牧,同時還拉攏的張魯,這才佔據了益州,他只知道益州又王氣,但是並不知道,這個王氣可能不是自己呢,結果也顯示,如果真的有王氣,那也是劉備。



而在188年的時候,幽州地方的統治者是劉虞,興風作浪的還有公孫瓚。
其中劉虞是被政府派過來的幽州牧,主要是應對北方少數民族和叛亂,劉虞和公孫瓚也曾經通力合作。但是在對待百姓這個問題上,兩人出現了分歧,關係就惡化!最終公孫瓚消滅了劉虞,那已經是193年的事情了。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在幹什麼?劉備也因為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而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因為督郵的刁難,劉備還鞭打了督郵,棄官逃跑了。
劉焉194年就死了,劉備此時正在徐州,所以劉備不可能在幽州幫助劉焉!兩個人幾乎沒有交集,就更不可能一起發展勢力了。

歷史百家爭鳴


劉焉是漢朝宗室,朝廷對他寄予希望,他本來應該履行拱衛京師的作用,但是他卻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東漢末年,戰亂最先從北方開始,很快就呈席捲之勢,難有獨善之地。劉焉是江夏人,也就是當時的南方人,也可能也是他偏愛南方的一個原因。

不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逃難,亂世中,他覺得還是先經營好自己比較好,前往戰火較少的地方是他的中心思想。

最開始他想請命去做交址牧,但是聽了一個人的說法就改變了主意,這個人叫董扶,他告訴劉焉,益州有天子氣,劉焉聽後非常開心,因此就做了決定。

劉焉到了益州,頗有自立山頭的意思,他派張魯斷絕道路,還把漢使殺了。劉焉稱這是因為有賊的緣故,道路無法通行。北方攪成一鍋粥,益州相對太平,才得以成為相對的“天府之國”。是時劉焉的三個兒子劉範、劉誕、劉璋在長安跟隨獻帝,獻帝派劉璋去見劉焉,劉焉趁機把他留下。

劉焉、劉範和馬騰密謀襲擊長安,但事情敗露,劉範和劉誕都慘淡收場,再加上益州天災大火,劉焉受到很大的打擊。最後他背瘡發作而亡。他的如意算盤也並非盡人意。


大眼大世界


劉焉當過冀州刺史,但沒有當過幽州刺史。不過,當時還沒有天下大亂,地方官權輕,朝官權重,所以他後來被徵調到朝廷,先後擔任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職務。

靈帝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各地盜賊蜂起。劉焉認為漢朝可能已經沒有能力收拾河山,重新振興了,所以希望找一個地方避亂。所以,他向朝廷建議,刺史權輕,無法調動軍隊,應該選擇有威望的宗室,到地方擔任州牧,以加強權力,可以幫助朝廷穩定局勢。

所以,朝廷才同意,讓劉虞出任幽州牧,劉表出任荊州牧,劉焉一開始想的是去交趾,當交趾牧。因為交趾遠離中原,而天下大亂,受到衝擊比較嚴重的必然是中原地區,遠離中原的邊疆地區是容易穩定的。

但當時的儒學領袖、擔任侍中的董扶跟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因為東漢的經學非常發達,所以讖緯也很發達,很多人都懂望氣之術,董扶又是當時的儒宗,劉焉本人也是著名儒學大家,所以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劉焉就相信了。

剛好益州刺史郗儉在益州苛捐雜稅比較多,很擾民,在當地官聲不好,朝廷想換一個人,劉焉就得到了外放擔任益州牧的機會。

從漢朝的官制來說,州牧實際上也沒有軍權,但是如果州牧帶將軍銜,就有軍權,而朝廷給劉焉的名義是監軍使者,益州牧,又封為陽城侯,就既有軍權又有行政權了。董扶和太倉令趙韙立刻辭去朝廷的職務,跟劉焉一起入川。

就在這時候,涼州、幷州都發生了叛亂,涼州刺史耿鄙和幷州刺史張懿都被殺了,涼州的一股叛軍流竄進入了益州境內,在益州境內也引發了比較大範圍的混亂,本來應當被送回朝廷受審的郗儉也被殺死。

益州從事賈龍組織了一部分軍隊,擊敗了叛軍,派人迎接劉焉,進入益州。劉焉進入益州後,吸取郗儉的教訓,廢除擾民的苛政,政策比較寬鬆,招撫各地的叛亂分子,很快就讓益州恢復了秩序。

張魯的母親這時候在益州境內,頗有姿色,加上又是天師道宗主,經常往來劉焉家裡。所以,劉焉在益州穩定之後,就派張魯為督義司馬,率兵前往漢中,進攻並殺死了漢朝朝廷委任的漢中太守,控制了益州和漢中前往漢朝京城的道路,隔斷益州境內與朝廷的聯繫。

如果說進入益州平定叛亂,穩定地方還是劉焉奉朝廷之命所做的事情,那麼派兵進佔漢中,就是明顯的有割據的野心了。

在佔領漢中之後,劉焉又找藉口殺死了一些當地的豪強大族,在益州樹立個人的威信。董卓派這時候的漢朝司徒趙謙率兵進攻益州,並且聯絡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起兵,讓他們反對劉焉,也被劉焉派兵消滅。這樣,劉焉就基本上控制了益州的局勢。

隨著對益州的控制基本穩定,劉璋的野心越來越膨脹。此時中原因為董卓廢立天子,將漢獻帝劫持遷往關中,已經秩序大亂。袁紹因為反對董卓廢立天子,所以不承認漢獻帝,想李幽州牧劉虞為帝。與劉虞同為漢朝宗室且出名更早的劉焉自然也不甘人後。劉焉的野心就越來越明顯,在益州造了一些天子才能使用的器物,不臣之心越來越明顯。

在荊州的劉表就向漢朝朝廷上奏,告發劉焉有野心。劉表、劉焉和劉虞是當時地方實力派中最有名的級別漢朝宗室。袁紹有立劉虞為帝的意思,劉焉割據荊州,開始做稱帝的準備,劉表當然也沒閒著。他在穩定了荊州局勢之後,也私自郊祀天地,而郊祀天地本來是天子特權,劉表這麼做,就已經違反了禮制,暴露了明顯的稱帝意圖。

所以,劉表和劉焉其實都有稱帝的意思,劉表這時候上奏揭發劉焉,其實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進攻劉焉、佔領益州的藉口而已。

本來劉焉的幾個兒子,有三個在朝廷擔任職務,劉璋也在其中,帶在劉焉身邊的,只有小兒子劉瑁。漢獻帝得到劉表的告發之後,就讓劉璋去勸劉焉,結果劉焉把劉璋也留下來了。

劉焉的兒子劉範在長安,和馬騰共謀,串通劉焉,企圖起兵襲擊李傕,結果被擊敗,馬騰退回涼州,劉範被殺,劉焉的二兒子劉誕死在軍中。

劉焉進入益州境內的時候,因為原來的州治所經過兵亂,殘破不堪,就將州治所在地遷往綿竹。就在得到劉範、劉誕被殺的消息的時候,綿竹又發生了大面積火災,他之前準備的天子乘輿等都被燒燬。劉焉只好又將州治遷往成都。不久後,劉焉死去。

劉焉死時,本來有兩個兒子,劉瑁和劉璋都在益州,但屬下趙韙等人認為劉璋闇弱,易於控制,所以扶植劉璋繼位為監軍使者,益州牧。之後,劉璋又派趙韙出兵進攻荊州劉表,但趙韙率兵還沒離開益州境內,就率兵發動叛亂,回師成都,想取而代之。

漢末大亂的時候,南陽和關中的一些百姓逃亡進入益州境內,有幾萬人,劉焉進入益州之後,將這些人徵兵入伍,也就是東州兵。正是在東州兵的支持下,劉焉才能威服益州。

但是東州兵在當地橫行霸道,引起當地人反感,趙韙就利用當地人的反對,才有能力起兵反對劉璋。但東州兵知道這次如果劉璋戰敗,他們都得死,就拼命死戰,擊敗趙韙的軍隊,保住了劉璋。

劉璋繼位之後,張魯在漢中也越來越不聽劉璋命令,所以劉璋殺了張魯留在益州的家屬,和張魯結仇。赤壁之戰後,劉璋先派張松向曹操歸誠,曹操沒有給好臉色,張松就轉而向劉璋建議,召劉備入川,可以抵禦張魯。結果,劉備入川后,反而奪取了益州。

劉備佔領益州後,將劉璋安置在荊州轄區內的秭歸,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後,仍然拜劉璋為益州刺史。劉璋死後,劉璋的兒子劉闡又被孫權拜為益州刺史,安置到交趾和益州接壤的地方後來,劉闡被吳國徵召還朝,擔任御史中丞。劉璋的另一個兒子劉循一直留在益州,為奉車中郎將。也就是說,劉璋的兩個兒子,分別在吳蜀兩國為官。

不過,劉璋這種情況在當時非常多。黃權在夷陵之戰後被迫投降魏國,一個兒子跟著他在魏國為官,但他還有一個兒子留在蜀國,一直為官。


蕭武


劉焉,漢室宗親,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野心極大,可以說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重要推手之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黃巾之亂的摧毀,東漢皇權衰微,給了各路野心家機會,劉焉就是其中之一。益州天府之國、物阜民豐,是漢高祖劉邦起家的地方;再加上交通不便、遠離朝廷,被劉焉當成了謀取大權的安身立命之所。

當時益州刺史郄儉是個大貪官,弄得民不聊生被起義軍殺死,這樣劉焉看到了機會。為了取得更大的自主權,能讓自己獨霸益州名正言順,劉焉向漢靈帝提出了一個貽害無窮的政策“廢史立牧”,設立新官職州牧,總覽一州軍政大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名義上是為了安定百姓、鎮壓叛軍,實際上造成了各地割據軍閥的形成,州牧權力太大根本不是孱弱的東漢朝廷能控制的。

劉焉上任益州牧後打著朝廷的旗號招降納叛,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在掌控整個益州後故意讓叫張魯盤踞漢中,截斷交通斬殺漢使,使益州幾乎處於獨立狀態。從此中斷與中央朝廷的聯絡。

董卓進京霍亂天下後,劉焉身為當時天下有數的實權漢室宗親拒不出兵救援皇帝,反而打造天子所用的車架千餘輛,欲稱帝。要不是劉焉重病突然去世,可能它就會是第一個稱帝的漢末諸侯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劉焉舍幽州,改益州的戰略,有很大的合理性,特別是初期。但後期體現出來的劣勢,也是其,以至於劉備勢力都無法避免的。

益州開發遲,人口基數少,文化,生活,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力資源發展速度慢。雖然現在的中國南方在大發展後,生活環境,和生存條件普遍大大好於北方。但在漢代,這些地區還沒被開發,實際的生存條件都差於中原地區,所以不要拿現在的印象去評判當時的益州,當時的幽州其實客觀發展條件要大大好於益州,但正由於好一些,所以多強人搶,例如後來的公孫瓚,袁紹,這些人明顯開始的實力大大強於劉焉。而且益州因地理原因,易於封閉防守,幽州不僅強手環立,而且地勢相對開放很多,更利於大兵團作戰,不利於韜光養晦。在後期前面的戰略優勢都反過來了。雖然諸葛亮也論述益州適於早期休養,但實際一是劉備報仇心切,把早期的精銳消耗大半,二是益州再後來的三國鼎立階段,明顯發展速度大大低於其他兩國,造成戰略上的難堪--打出去,力量不夠,休養生息,人家的實力上漲的比你快。

另外,劉焉和後來的劉備都是外來勢力,跟吳國的立國是有本質區別。劉焉,劉備集團,都和當地豪強士族和土著少數民族都發生較大的矛盾,引發大的鬥爭,雖都強力平復,但短時間不可能做到絕對的融合,這也加重了人力資源匱乏的情況。

所以,劉焉割據從一開始就脫離不了其偏安一隅的本質缺陷,雖然能彌補其前期實力不足的缺陷,但擺脫不了後期被替代和統一的命運。


愛說話的蟻民


劉焉個人野心太大,身為宗室不想著鞏固炎漢政權,卻一心割據夢想哪天做上皇帝。對漢朝對劉氏來說他就是罪人。之所以改任益州刺史是因為當時有預言說蜀中有天子氣。到益州後他興建成都城把州治從雒城遷到成都;騙朝放權地方,誕生比州刺史權力更大的州牧;派張魯佔據漢中盆地割斷自己與漢朝聯繫,不向朝廷貢賦。一切都是為自己"基業"奠基。之後,劉表出任荊州剌史發現了鄰居謀反端倪,上表參了劉焉。可惜為時已晩,漢朝當時已經混亂,即使朝政安定,對於割據巴蜀的地方割據也向來頭疼!


仲孫舜華


答案很簡單。

一,劉焉沒有當過幽州刺史,演義記錯。他是以太常身份領益州牧(之前都是刺史,也就只負責監察而無政權。黃巾之後民不聊生,土豪割據,叛亂猶存,益州又閉塞。因此劉焉奏請開州牧軍政一把抓),只是以劉焉後來的做派,他還是想當土皇帝。

二,官是皇帝派的,或者管政務的尚書檯派遣,省長不是自己說當就當的,說挑地盤的可能是失了智無法無天了吧。


段子手錢不少


劉焉應該是預見到了漢室頹廢,天下將會大亂的局面,但幽州北有異族,四周諸侯林立,在這個環境下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且幽州地處苦寒之地,軍政經濟沒有發展優勢,鎮壓黃巾還需要招募像劉備等小團體之類的義軍。

而益州的地理條件相對封閉,也沒有大的動亂,正適合韜光養晦,積蓄實力,待時機合適可以奪取關中,效仿高祖。


華為海軍家裡炸了


題目都問錯了,怎麼回答?其一劉焉原冀州刺史。其二劉焉當刺史的時候,刺史非一方軍政大員,仍為一州的監察,後來宗室出任州牧,兼軍事,才形成割據的。其三劉焉一生和劉備有屁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