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早泄肾亏加徽ssz955


三国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谋士如云的时代。在这里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义薄云天的关羽,有孝感天下的徐庶,有仁义无双的赵云,有大贤君子的荀彧,总之在这里有着太多太多让人熟悉而又崇拜的人物,我们曾经无数次被深深的吸引在这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中。我们向往这个时代,所以我们对这个时代充满着各种好奇。

有很多人都在问“三国最被高估的谋士是谁?”,个人认为非“算无遗策”的贾诩莫属,当然我说的高估不是指贾诩的谋略被高估,而是他的人品并高估了。我们都知道在《三国志》中贾诩可是与荀彧、荀攸一起单独列传的,二荀是谁?是被人誉为大贤君子的人,他们的仁义和品德是举世公认的圣人子弟,傅玄曾说道“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那么贾诩与他们并列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在陈寿的眼里他也是跟二荀一样的大贤君子,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早年间贾诩因被举“孝廉”而得以进京为官,当最后因病辞官,在回乡的途中被叛乱的氐人所劫,这个时候为了活命他谎称自己是段颎的外甥,段颎当时是东汉的太尉,曾经一直都在边关做将军,所以异族一直都很忌惮他,而当贾诩说他是段颎的后代后,氐人就不敢杀他并还将他护送回去。这点从正面来说贾诩的应变能力可谓非常强,但从侧面也足以说明贾诩非君子。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记载:“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氵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贾诩还是与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甚至在某些做法上他还不如吕布来的那么的光明磊落。贾诩最开始是投向董卓,在董卓死后,他唆使李傕郭汜等人进攻长安,他谎称“长安之内有人说要杀光他们凉州人”,就这样李傕郭汜就率军攻打长安,攻进长安之后西凉军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朝堂多少的忠臣义士被斩杀殆尽,而贾诩这么做,正如当李傕郭汜要封他做侯的时候,所回答的那样“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为了贾诩自己的命能够保住,他竟然不顾长安数十万百姓和官员的死活,唆使西凉军打进长安,最终多少的百姓和官员死在了西凉军的手上,而他们会死仅仅只是贾诩想保住自己的命。你说这样的人能是君子吗?完全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记载:“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荀勖曾说过关于贾诩的这么一件事,他说道“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公向来都是有德者居之,当贾诩被曹丕封为三公之时,孙权讥笑道“这种人也能做三公”,可想而知贾诩品德低劣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同时裴松之还这样评价过贾诩与荀彧荀攸二人并列传的事情,他说道“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荀彧荀攸二人是的人品是天上的浩瀚明月,而贾诩的人品仅仅只是一根蜡烛的光芒,你说能与二相比吗?

总之贾诩的人品绝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所写的那般君子,他的人品可以说是极其低劣,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命远远要比任何人重要,他甚至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命牺牲数万百姓的命,而这绝非君子所为,只能说贾诩谋略高超,学识过人,但人品绝对不行。


澳古说历史


自认为对三国还有些研究,来说一下被高估的谋士吧!各个势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势力。

董卓的女婿,历史上也只有这么个记载,毒死刘协的哥哥刘辨。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为董卓手下第一谋士,三国志游戏系列智力没有下过九十。

2,徐庶

前期刘备势力,后期曹操势力

三国演义中徐庶可是刘备获得的第一张ssr五星谋士卡,历代三国志系列徐庶智力没下过九十。

可是真实的徐庶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显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刘备旗下并没献出有效的计策,和诸葛庞统相比差之千万里。

另外,正史中也并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挟,而是荆州被攻破后,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里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后也没什么政绩,换而言之就是没什么作为,连传都没。

很多人都喷赵云云妹是保镖,这个徐庶在谋士这一行比赵云在将军这一行差的太远了,不能比。

3,张松

张松是谁?刘璋手下献图给刘备那位!

这位明显就是买主求荣的卑鄙小人,长的也很磕碜,除了记忆力好在曹操那边装逼成功外,有什么作为?小丑垃圾一个,但是历代三国志游戏系列这货是刘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认为这货虽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是能力都没。

4,法正

属国法正

法正又称为法可击!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张松狼狈为奸想要卖了刘璋。

法正能力怎么说,刘备要打汉中,黄权说可以打,然后说了一些策略,刘备问法正怎么样?法正说可击!然后就打赢了!

个人评判: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样,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强。

定位和宇宙战神郭奉孝差不多,一个刘备喜欢,一个曹操喜欢。

5.郭嘉

魏国郭奉孝,又称郭战神,宇宙战神

郭嘉人生中最厉害的便是预判孙策之死。

除此之外没啥亮点,就有一次打乌丸,出了个主意兵贵神速,差点把曹老板坑死,然后他没回到家就病死了,虽说打赢了,那也是因为张辽和张郃够牛逼,张辽阵斩蹋顿。曹老板打仗回来把当初劝他的人都赏了一遍,由此可见郭嘉这主意出的是在馊,被人家都发现了还兵贵神速,还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爱。

个人评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夸大了,现在不少人还都认为郭嘉是曹魏五谋之首,其实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远,比起甲鱼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点,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过人家程煜够狠,还会带兵。

6,田丰

袁绍集团田丰

田丰经过三国演义的描写,隐隐约约成为袁绍集团头号谋士,能力被严重夸大!

其实力究竟如何?

除了劝袁绍说老子认为不能打,你打了就败之外没什么别的作为。比起沮授差的远,官渡之战郭图虽然除了馊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绍打公孙的时候出了大力,逢纪能力一直可以。至于叛徒许攸那就不说了。

评判~~:有点眼力,但做人太刚直,老板不喜欢。

其死是因为公子们之间的内斗,田丰站错队,袁绍喜欢小儿子,他支持大儿子。


晨席烟


我来发表一下个人意见。

这个问题不用多说,当然是 武侯 诸葛亮 了。



有好多著名的事件都不是诸葛亮干的。诸葛亮只是做事细密、谨慎。

比如:

1、草船借箭 根本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好么。



2、借东风 那是诸葛亮为逃避被周瑜杀害用的拖延之计,周瑜,黄盖谁会不知道哪个时候江面会有风季?



3、空城计 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虚构的故事,历史上没有那回事。



4、北伐时,诸葛亮没有听取麾下大将魏延的进言分兵进击。导致大好的机会白白失去。



5、决策上的失败,派 马谡 镇守 "街亭"用人不当,导致战略要地的丢失。



虽说 诸葛亮 有很多事情没有 "料事如神"



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还是被很多人看好和尊敬的。


历史的车轮印


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与他齐名者还有个庞统。

荆襄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堪称三国名士中的大佬。庞统还还没出场前,就已经有了他们的背书:“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另外,诸葛亮曾说“庞士元的学问,胜我十倍。”在东吴送葬后,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这里庞统的比较对象是东吴名士陆绩、顾劭等人,意思说: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由此可知,给人的感觉是庞统为安邦定国的国士。

庞统在《三国演义》表现和《三国志》相差不大,“铁索连环”,“献计征川”,最后战死雒城。但是,从这些表现并不能看出庞统具有国士之才。


五味社


谁最被高估,肯定是你们的鬼才郭奉孝了,现在一个个嘉吹已经扯的天花乱坠了,一个个分析郭嘉的功劳有什么

1.淹吕布,计策出自荀攸,传话的是郭嘉,说白了没郭嘉什么事,就是充当个荀攸写小说郭嘉是出版社

2.官渡,官渡说白了曹操想赢其实非常之难,许攸在袁绍账下就已经说了,曹操目前的兵力都在和我们对峙,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拿下许昌,这样曹操就死翘翘了,袁绍浪输了,袁绍说我偏要就在这把曹操生擒了,结果好了许攸叛变了,给曹操剧透了一点关于袁绍兵粮的问题(不过还得看曹操信不信)曹操一想,得了,我这点粮食就够一个月量了,不如信一次许攸的话,杀到乌巢试一试,于是火烧乌巢,张颌在前面打的正嗨,家被偷了直接投降,袁绍后来也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一战转折点就是许攸,就是乌巢

3.赤壁之战,很多人说赤壁曹操输了之后曹操说,哎呀奉孝在我肯定一打二反杀他们俩,但是这就是推脱责任,当初他写诗的时候贾诩(还是程煜)就说了咋们现在要小心火攻啊主公,曹操一天这大冬天的周瑜放火就是自杀不足为惧,然后就突然来了阵东风,兵败如山倒,曹操一看,这也不能说自己傻呀,就推到郭嘉身上了,郭嘉要是还活着估计又得忘戏志才身上推了

4.十胜十败,郭嘉写的无可置疑,确实不错,但是说白了就是鼓舞士气的,真正打起来没什么实际用途要不是许攸差点死翘翘

5.赤壁之后屡战屡败,大家看到前期曹操淹吕布,灭袁绍,一统北方,结果赤壁之后就屡屡失败,就有人说是郭嘉不在了,很简单的一个原因第一赤壁损失了很多北方精锐,人手不足,所以守城的难度十分之大,古代完全拼人头的,所以这一点魏国丧失了极大的优势,甚至连合肥都没收住,但是好歹拿了一个汉中啊,这也算是比较难得了

6.遗策定辽东,或许这就是你们的奉孝唯一的功劳了


已酷70551166


个人,三国里被高估的人有三个人,分别是庞统,郭嘉,周瑜,这边为什么会有周瑜呢,因为三国里面,有很多是集武将与谋臣于一身的,尤其东吴四儒将,分别是周瑜,吕蒙,鲁肃,陆逊,那我们依次来说。

庞统,这个是最明显的,虽然庞统号为凤雏,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但是在刘璋在涪城迎接刘备的时候,庞统却劝刘备直接抓住刘璋,刘备直接给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庞统太不了解刘备了。

刘备是一个讲仁义之人,当在荆州的时候,有人就劝刘备攻打已投降的刘琮,刘备也拒绝了,因为他不忍心这样做,其实最关键的是,刘备需要的是人心,如果刘备按庞统说的那样偷袭刘璋,那世人怎么看刘备,刘备又哪里能那么轻松的拿下益州?

庞统给刘备提出上中下三计的时候,认为偷袭成都是上计,这个明显也不太理智,因为如果直接攻打成都,那么结果就是孤军深入,一旦有变,那么刘备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再者,庞统是有名气,可惜运气不好,打雒城的时候,被流矢射中,终年三十五岁。

那我们再来看看郭嘉,有很多人对郭嘉很推崇,比如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但这种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另外一种理解,郭嘉听到卧龙要出,就赶紧离开呢?

一个卒年,一个出山,完全是时间的巧合而已,诸葛亮的出山,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另外如果按时间的巧合,那么诸葛亮与汉献帝刘协的生卒年完全一致,都是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我们能得出诸葛亮与汉献帝就是同一个人吗?显然不能。

郭嘉的十胜十败,其实跟荀彧的四胜四败,没有多大的区别,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说如果说郭嘉还在的话,不至于如此,有的人认为,如果郭嘉在的话,赤壁之战就不会输,但是请问,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打败,是因为瘟疫。

那么请问,郭嘉能解决瘟疫这个问题吗?其实,那个就是曹操自我安慰的话而已,另外我们看郭嘉为什么会死,就是因为他死在了北征乌桓归来的路上,很多人反对曹操北征乌桓,而只有郭嘉力劝要北上。

结果呢,曹操也碰到了绝境,所以回来之后,就重赏了那些劝他不要北征乌桓的人,而郭嘉也死在了他的献策上。

我们再来说说周瑜,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指挥,但其实并非如此,周瑜只能指挥一万人,连程普都指挥不动,更何况刘备的两万人,另外假降,火攻计,都是黄盖的主意。


历史简单说


看到大家的回答,有的说庞统被高估,这是不对的,庞统的才识被众人公认,包括庞德公、司马徽、江东名士、诸葛亮、刘备,这些人不会共同看走眼,庞统主要是英年早逝,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有的说马谡被高估,这也不准确,先不说马谡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南中攻心计就是例证,而即使马谡被高估,那也只能说诸葛亮对他的高估,而不是历史高估了马谡,历史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没有认为马谡是三国时代一流的谋士。

有的说诸葛亮被高估,那就是抬杠了,诸葛亮在军士上的综合成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无论作为谋士还是三军统帅,诸葛亮都是相当杰出的,《隆中对》是杰出的战略预言书,后面的事几乎都按照它的预言实现了,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个人能力方面并不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三国时代最被当时的人以及后世高估的谋士是哪一位呢?笔者认为张昭应该三国时代最被高估的谋士,张昭生前获得极高荣誉,大家对他都很推崇,而在后世的看法中,张昭也属于江东文臣之首,是孙策、孙权跟前的首席智囊,而这些看法其实有一定偏差。

一个脾气很大的人

张昭给人的感觉是老成稳重,但他其实是很有个性的人。张昭少年时代就爱好学习,写了一笔好字,尤期擅长隶书,与本地的名士赵昱、王朗等齐名,他们互相之间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学家陈琳对他十分赞赏。

张昭成年后被举荐为孝廉,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张昭拒绝了。

当时的徐州牧是陶谦,听说张昭很有名气,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于是又准备推举张昭为茂才,但张昭依旧不接受。陶谦很生气,认为张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张昭抓了起来。张昭的好朋友赵昱在陶谦手下任郡太守,幸亏他的搭救张昭才被释放。

曾被孙策视为管仲

张昭不愿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据状态,尤其是北方,战乱更加频繁,张昭的家乡徐州一带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带。

为躲避战乱,不少北方百姓纷纷逃到了南方,张昭也随他们到了江南,也就是当时由孙策控制的江东地区。

张昭有真才实学,名气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孙策的重用,孙策当时的正式职务先后是明汉将军、讨逆将军,孙策拜张昭为他将军府的长史,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军政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在孙策巩固江东的过程中张昭立下了不少功劳。

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还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古人称这种举动为“升堂拜母”,是一种表示情谊深厚的礼节。孙策虽然结识张昭较晚,但一直视他为“比肩之旧”,也就是像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样。

张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张昭很钦佩,那时祢衡已经到了刘表那里,刘表有一次想亲自给孙策写封信,写完以后先让祢衡看看,祢衡看完挖苦刘表:“这样的信只能给孙策帐前的小儿读,哪能让张子布去看啊?”

孙吴版“白帝城托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业正一帆风顺的孙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伤,伤势很重。

孙策当时虽然只有26岁,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交代后事。孙策把张昭叫到病床前,对他说:“如果仲谋不堪大任,请先生取代他自任。即使最后大业仍不能成功,那时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乡,不必有什么顾虑!”

仲谋是孙策弟弟孙权的表字,当时只有18岁,孙策想把大业交给他,但又担心他难以承担,所以有将事业托付给张昭的想法,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为它让人想到了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发生在孙吴的这次托孤早了20多年。

张昭也跟诸葛亮一样,心里充满了忠诚,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孙策在临终前把张昭、程普等人找来,指着孙权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业,希望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随后,张昭以讨逆将军府长史的身份向各地下发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动,维护地方的稳定,在张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辅佐下,孙权才稳住了江东的形势。

在接班问题上“站错队”

张昭的年纪比孙权大得多,孙策生前以师友之礼待之,孙权更待张昭为师傅,孙权对部下习惯直呼表字,只有叫张昭时称“张公”。

孙权每次出征都把张昭留在后方负责镇守,让他总领府署的各项事务,表面看来张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细去看也有一些微妙变化,比如自孙权掌权后张昭便很少再有单独统兵的机会,史书说张昭“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意思是很少领兵,经常在孙权的左右充任谋士。

再比如,孙权掌权后周瑜、鲁肃等人快速崛起,孙权对他们更为信任和倚重,张昭在孙吴集团的实际作用下降了。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史书里也有过暗示,有部史书说孙策受伤后张昭等人原本以为接班的会是孙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结果却是孙权,大出张昭等人的意料。

孙权是孙策的二弟,孙翊是孙策的三弟,孙翊虽然当时只有16岁,但他的个性最像孙策,骁勇、彪悍,做事果断、刚烈,孙策更喜欢他,这个记载似乎是说张昭在孙权接班的问题上“站错了队”。

遭到孙权当面驳斥

建安八年(203年),从孙吴的劲敌黄祖那边有一位重要的将领来投,此人就是甘宁,他到孙吴后受到孙权的重视,孙权亲自找他谈话。

甘宁劝孙权立即征讨黄祖:“您如果现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击破。击破黄祖,一鼓作气向西挺进占据楚关,势力范围将会更加宽广,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计划!”

这个计划太大了,不仅征讨黄祖,还要解决黄祖身后的刘表以及遥远的益州,张昭当时也在座,他认为这个计划欠妥,于是提出了质疑,对孙权说:“吴国现在尚未稳定,如果西进,国内恐怕会出现混乱!”

甘宁虽然知道张昭在孙吴的影响力,但还是不客气地反驳说:“国家交给您这们萧何一样的重任,但您却只想过太平日子,害怕国家动乱,难道您只会羡慕古人并效仿他们过太平日子吗?”

话说得很不给面子,张昭有些下不了台,但孙权却不理会,反而举起酒杯向甘宁敬酒。

甘字字兴霸,孙权说:“兴霸,今年西进讨伐的事,就像这杯酒一样,我全权交给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谋划策,一定要打败黄祖,这是你的功劳,不必在意张长史怎么说!”

孙权也不称张昭为“张公”,干脆称他“张长史”,显然对他消极看待西征计划十分不满。张昭也许并不十分了解孙权的雄心壮志,乱世激流、强者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强,寄人蓠下形同等死,张昭还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势

上面这还只是小分歧,张昭与孙权之间最严重的分歧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牧刘表忧惧而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有荆州,之后写信给孙权,要和他在江东“会猎”,等于发起公开挑战。

对孙权来说,要么与当时也在荆州的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要么投降曹操,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孙权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让孙权颇感意外的是,大家在会上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投降。张昭最积极,他在会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作说辞,现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们过去可以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获得了刘表经营的水军,各式各样的战船有几千艘,曹军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实力相差悬殊,我认为不如投降。”

张昭的观点受到大家的附和,他们主张投降,倒不是对孙权不忠诚,而是觉得投降也没什么了不起,日子仍然照过,甚至官也仍然照当。

孙权的心里却十分不满:投降之后你们可以照样当官,我怎么办?曹操能放过我吗?但他不便立即发作。张昭的这次表现让孙权更失望,并且记在了心里。

逐渐被孙权弃用

孙权没听张昭的话,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从此事业更加顺利,于吴王黄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称帝。

在称帝大典上孙权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会见百官,在这个重要时刻孙权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经故去的周瑜,对百官说:“如果没有公瑾,我称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孙权还想到了同样也故去了的鲁肃:“当年子敬向我提到过建号称帝的事,他真可称得上明了时势的人啊!”子敬,是鲁肃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们听到这些话肯定也会百感交集,有人会回忆起一道走来的披荆斩棘的岁月,也有人会在心里默默地反省,比如张昭。

按惯例大臣们在这个大典上应当称颂帝王的功德,等到张昭跪在那里举着笏板要开口说话时,孙权突然说:“如果当初听了张公的话,现在该去要饭了吧?”

张昭羞愧万分,但无法辩解,伏地流汗不止。在这次称帝的6年之前,孙权曾应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为吴王,按照曹操当年受封为魏王的做法,孙权可以设立百官,包括地位显要的丞相。

众人都认为既然设立丞相,那就非张昭莫属了,在江东只有他有这个资历和威望,但果却让众人大吃一惊,孙权任命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只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但又不让他统领军队,而是让他与一些文臣一起参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礼仪。

后来孙邵去世,大家认为张昭这下有希望当丞相了,但孙权任命了资历比张昭差得多的顾雍。顾雍死后,张昭仍然没有当上丞相。


南门太守


诸葛亮最被高估的了,明明军事上是蠢才,罗贯中编造了很多胜利给诸葛亮,比如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实际上诸葛真正的胜利是对南王孟获 ,不过损失了上万蜀军。


二月春风似剪刀10


当然是三国第一名丑男庞统庞士元了哈哈。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结果呢?

诸葛亮名副其实,以一己之力辅佐刘备成就帝业。

庞统就悲剧了,演绎了什么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庞统原本是周瑜的功曹,相当于秘书。刘备去东吴见孙权的时候,庞统劝周瑜,让孙权把刘备扣留下来。还好孙权顾全大局,把刘备放走了。要不然关羽张飞肯定不会罢休,孙刘两家战争不休,必然两败俱伤。

从这里可以看出,庞统眼光之短浅!

庞统追随刘备以后,又是净出馊主意。最后把自己也坑死了。

他跟着刘备谋取益州,要刘备来个鸿门宴,干掉刘璋。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这真是一个馊主意。刘璋好赖也是一方诸侯,手下文臣武将也不少,第一次与刘备会面,怎么可能没有防备?而且刘备刚到四川,豪杰都没有归附,这时候动手,必然大失人心。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所以刘备坚决不同意。

庞统没有什么大智谋大格局,只懂一些诡诈计谋,实在低级。


我想,诸葛亮心里一定在骂,想不到我诸葛亮大好男儿,竟然与庞统齐名!气死个人啊。


上将嗳福斯


不请自来

三国里被高估的谋士有很多,因为老罗实在写的太夸张。所以我这次用三国志里来说说。

诸葛亮在演义里实在写的太夸张。什么火烧赤壁,铁索连环,三寸不烂之舌,新野之战,什么的都跟诸葛亮有关系,但事实呢?这上面哪一个都跟诸葛亮没关系。诸葛亮历史上军事是真的不行,内政还不错,但其他的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所以历史上诸葛亮被高估太多了。除了他下面一个有可能会有点异议。那就是郭嘉。曹操去跟袁绍打的那一战中郭嘉确实跟着去了,但是其实郭嘉并没有遗计定辽东。所以是稍微有点水分的。

今天讲的就是这些,如果我有说的不对的,可以在评论区里说。我尽量的回复。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