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滅亡後能有南宋,而明朝滅亡後南明卻不能偏安一隅?

楚風說歷史


在我看來,北宋雖亡,但民心仍在,老百姓忘不了大宋,有兩點能證明:

1,南宋初年,岳飛北伐時,打到河南地區等北宋舊地時,當地百姓夾道歡迎,頂爐焚香,送糧食送酒食歡迎王師,後來趙構十二道金牌命岳飛撤軍,北方老百姓痛哭流涕,紛紛追隨岳飛南下,離開自己的家鄉追隨宋朝。上述描述字字屬實,《宋史》中都有記載。

2,南宋最後的崖山之戰,在宋朝滅亡之際,十萬軍民跳海殉葬,試問,中國曆代王朝,哪個朝代在滅亡之際還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支持?只有宋朝。

所以雖然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但在趙構登基稱帝后,仍然能夠迅速得到百姓的支持,民心仍在,百官追隨,因此趙構中興宋室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以當時宋的經濟水平,本來就還沒到滅亡的時候。

明朝可就不一樣了,不僅有東北的後金,自己國內的農民起義更是多如牛毛,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等都是勢力龐大,明朝最後是被自己家的農民推翻的,明軍將領盧象升自己都說,明軍將士軍紀敗壞,外出搶掠,與盜賊無異,這樣的朝代顯然已經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就算建了南明,國運也已經不在朱家人那裡了,這裡的"國運",就是老百姓的認可度。


北宋一書生


宋高宗趙構南逃,其他皇室成員都被金兵擄走,趙構就成了唯一合法皇位繼承人,還是很有號召力。宋太祖趙匡胤善待文人士大夫,雖徽宗無道,整體宋朝皇帝還是得到士大夫階級所擁護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待文人態度和趙匡胤截然不同,不但沒有尊重士大夫,給的俸祿也是歷朝歷代最少的。明朝宗室南逃,卻沒有一個被所有人認可崇禎皇帝的兒子,一開始各方勢力都想推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皇位繼承人。東林黨推舉潞王,閹黨餘孽推出福王,最後支持推福王的馬世英聯合南京附近四鎮軍閥強推福王上位。南京所在的東南地區卻是東林黨的發源地,地方士紳、文人大多是東林黨的支持者。福王朱由崧成了弘光帝以後,東林黨以及復社這些文人才子們並不是積極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清兵。而是不斷的搞出“童妃案”、“假太子案”、“大悲案”來否定弘光帝的合法性。

南明弘光政權在政治上,正統性受到質疑,得不到江南士大夫階層支持。朱由崧本人登基後只是忙著選美女,找蛤蟆,任用馬世英、阮大鋮這樣的閹黨餘孽,對即將到來清兵也沒做什麼準備,對積極組織應戰的史可法也沒支持。內訌不已的南明政權和南宋政權相比正統性有很大差別,又得不到江南士大夫階級支持,政治和經濟上就失去先手,再看看軍事實力。

實際最後打敗南明政權的不是清朝八旗士兵,而是推舉弘光帝上臺的漢奸軍閥。金兵和滿洲八旗兵都是騎兵為主,一旦攻到了江南的河網地帶騎兵的優勢就喪失了,伴隨著水土不服很快被擊敗。歷朝歷代都有例可循,三國的曹操、前秦的符堅、金朝完顏兀朮和完顏亮、元朝的蒙哥汗,後來忽必烈和多爾袞都是用漢族的漢奸將領帶領漢族士兵打江南。騎兵南下要不就像符堅和完顏亮把自己玩死了,要不像曹操、完顏兀朮差點被活捉。

金朝完顏兀朮攻打南宋政權除了宗澤、岳飛指揮得當,還有很重要的兩點,宋朝南逃四川等長江中上游地區還在宋朝手上作為屏障。中國歷史上北方政權想要奪取南方,都是從漢中拿下四川這些長江中上游地區,由上游攻破長江天險奪取江南的。四川的吳階、吳麟兄弟多次打敗南下金兵,為南宋政權保住了四川這個重要的稅賦和人力基地。宋朝以文御武很重要一點是軍隊屬於國家,由政府發給軍餉,軍隊號令是統一的,在南逃過程中也有將領想要挾持高宗趙構,軍隊軍閥化。金兵進攻稍微放鬆後,南宋的文官集團就把軍權控制在樞密院,岳飛因為軍餉糧草接濟困難,曾想自己籌措軍餉,高宗那裡門都沒有。南宋政權最後能守住長江以南並非僥倖。

南明政權不但內部內訌不已,軍隊經過十幾年戰鬥,國家經濟崩潰,早已沒有軍餉糧草發給士兵,都是將領帶兵搶劫維持,軍隊早已變成軍閥,朝廷指揮不動了。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在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手裡,中游在左良玉手裡。左良玉和東林黨關係密切,對弘光朝廷不是很感冒,而弘光朝對他的防備更甚於對清兵來襲。左良玉手裡缺糧,率兵要到南京找朝廷要糧食,弘光朝的將領們對付他比對付清兵積極多了。南明政權後來的小朝廷都掌握在軍閥手裡,有氣節、操守的像鄭成功、李定國積極抵抗清軍,但已無力迴天。像鄭芝龍這樣的沒把皇帝賣給清兵換榮華富貴,那是皇帝運氣好。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北宋,趙匡胤,定下國策永不殺士人。北宋一朝文化昌盛,科技發達,外貿興榮,讀書人地位奇高,並且宋朝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也相當完備,百姓的幸福指數甚高。靖康國難,宋室是猝死,民心,士心,軍心未喪,依然懷念宋朝,所以趙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盡心扶保後續宋室一百多年,宋室亨國祚三百多年中華史上第一長,並且,崖山之後,士大夫跳海殉國者約十多萬人,這都說明了宋室對士人籠絡手段的高明。

反觀明末,崇禎對士人對百姓,刻薄寡恩,敲骨吸髓,賦稅重如山,官吏貪如虎狼,官場黑暗,軍隊響銀匱乏,士心民心軍心盡喪。百姓對明室失望透頂,巴不得改朝換代,所以南明沒有續命的基礎,早一天完蛋,百姓亦可少受一天罪。

綜上所述,得民心者才可享天下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北宋的滅亡是徽宗咎由自取,金人雖善戰,但當時宋人中能戰的也比比皆是。徐綱、种師道皆是能戰之臣。第一次開封之戰,金人無功而返。徽宗不總結反思,反而貶走徐綱。之後先不允种師道追擊金兵,又不允其在黃河岸邊建防線,怕激怒金兵。自毀長城如此,有靖康奇恥實屬活該。但同時由於靖康之恥,也使得岳飛韓世忠等一大批將領知恥而後勇,奮力抵抗金兵南侵。最終得以保全南宋偏安一隅不失。

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國內農民起義持續爆發,經濟上無法支撐平亂。次要原因是滿人外患。

總結:北宋是統治階級投降主義盛行自取滅亡,但經濟繁榮民心仍在,所以能保百餘年南宋不失。而明朝內憂外患經濟已處破產邊緣,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難得浮生閒半日


南明何嘗不想偏安一隅,可是這個事情不是南明想不想的問題,是他想了也白想,除非你能說服滿清不南下,那南明才可以偏安一隅。

事實上南明建立之初本意就是偏安一隅,你看弘光政權建立時,他只是鞏固他的長江防線,當時北方大亂,清兵和大順軍正在死掐,可是弘光政權並沒有一點動作,他沒有乘北方大亂來個北伐,也沒有在當時三方之間搞個平衡什麼的,當時的南明只是無動於衷看著大順被大清消滅,然後等著大清過來消滅自己。

假如弘光政權能有個戰略眼光夠長的人,我覺得南明完全不會只堅持十幾年。以後來人的眼光來看,南明偏安江南不是做不到,而是太容易做到了。首先弘光政權先要把江防鞏固好,南明之所以迅速瓦解是因為南明缺將,明朝末年能打忠心的將領全部戰死了,剩下的將領全是剛愎自用,自私自利,無心衛國一心發財的將領。假如南明能夠運用政治手段把兩毛四鎮的將領全部換掉的話,南明以長江天塹抵抗騎兵為主的八旗完全是以己之長攻彼之短。而且南明有水師,北方士兵不善水戰,只要守住長江,滿清只能隔江興嘆。

還有一個措施也可以挽救南明,假如南明政府拋開恩怨,積極聯絡李自成,首先兩方不要內鬥,一致對外,聯合兩方的力量抵禦清兵的南下,如果南明和大順能夠通力合作,不說把滿清趕回關外,至少不會讓滿清一方做大吧,這樣南明也就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回顧歷史,北宋立國內憂外患,雖杯酒釋兵權,但待功臣整體還說得過去。又重文抑武。文人待遇超好。北宋未年雖也民怨頗深,但上層凝聚力未失,又突然失國,地方政權未完全失效,可以說中層還在,故能北亡南繼!而明開國大殺功臣,其上層離心離德,此亡國之一,特別明後期重用太監,黨爭激烈,食君祿者都私心遠大於為國之心,此亡國之二。明之君主,視國為家產,薄情寡恩,於國無功者都難得善終,誰還願為之賣命!此亡國之三。有此三者,不亡都不可能,民心,土心盡失,故明亡再無偏安的可能!


魔心聽風


1宋朝與明朝開國之初的比較,導致基本國策差異,形成天下人凝聚力不同。趙匡胤軍權在握時,耍了演藝逼幼主禪讓,然後用杯酒釋兵權之平和方式坐穩宋朝的趙氏龍椅。更有他的弟弟趙光義用更巧妙手段從哥哥趙匡胤手上轉移了皇權。從立國伊始,宋室歷代皇帝揹負做賊心虛之嫌,以討好方方面面的人心。尤其是不殺士人之國策,博得筆桿子勢力的支持,其他人群心隨輿論走,民心就爭取到了。而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他是帶著農民起義隊伍打下天下的。為把天下據為一傢俬有,採用火燒功臣閣似的殘暴狠毒手段,剷除朱家皇室的政敵,更有他的兒子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做為叔叔去奪侄兒欽定的皇權,然後採用株連十族的高壓手段對方孝儒為代表的讀書人進行打壓,留下了輿論力量對明朝不利的長遠影響。

2北宋末帝趙桓和明末崇禎帝所處情境不同,再加上後繼者身份不同,也是很大的因素。13世紀初,因為宋金聯合滅遼獲勝後,因瓜分遼國後留下矛盾,金國攻克北宋都城汴京只圖掠奪財物和人力,並沒有乘勝南征的戰略。趙桓的弟弟趙構南逃到臨安,在父親宋徵宗趙佶和哥哥宋欽宗被金國擄走的非常時期,兄囚弟襲順理成章繼承帝位稱宋高宋,因為符合當時法制,朝野上下能齊心合力抗金。宋高宗後繼者有八位皇帝,所以可稱南宋王朝。17世紀40年代的明末,當李自成農民軍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時,崇禎帝的皇權失靈,在絕望中自盡。各地藩王雖然在南逃中先後建立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政權,但他們各自為政,沒有父終子襲,兄終弟承那一套,也稱不上南明王朝。在30多年反清復明中,沒有形成有效抵抗清軍的合力南明武裝,而入主中原的清朝軍隊已不像北宋末的金國部隊,他們乘勝南征,開疆拓域,統一全中國。

3北宋王朝建立後,致力於文化經濟建設,民生改善工作做得比較好,又沒有遇到特大自然災害,出現了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那樣社會繁華景象。儘管也出現了宋江、方臘的農民起義,那也只是地方局部範圍,對皇都沒有威脅。宋高宗在臨安建都稱帝,還有西湖歌舞的雅興,可見國庫財力無憂。明末的社會經濟狀況非常糟糕。貪官汙吏巧取豪奪,又遇特大自然災害,各地饑民挺而走險,紛紛造反,以致大順政權、大西政權相繼建立。滿族努爾哈赤誓報殺父之仇與明朝為敵,萬里海疆處處盜寇為患也不是省油的燈。明末朝廷宦官當權,上層建築腐敗積重難返,下層社會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在此情況下,崇禎帝沒有果斷遷都南京,佔據肥沃的江南經濟特區,解決社會危機,已大大失策。他自殺後,沒有一位後繼藩王能像宋高宗那樣成為有號召力的一面旗幟,南明諸政權最終短命而終,成不了南明王朝。


林柏忠


北宋亡國因為當時金軍長驅直入,皇帝被擄走時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導致北宋群龍無首,所以北宋政權就這樣結束了。不可否認宋朝因為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戰力偏弱,但宋朝的經濟實力在歷史各個朝代可是首屈一指,加上元氣未傷,地方上還有很多宋室武裝,其中還有一個讓金軍聞風喪膽的嶽爺爺,在這種資金雄厚與兵馬俱在的情況下宋朝怎麼會亡國。

明就不一樣,明朝後期東林黨蠱惑崇禎不收繳商稅,導致國庫空虛。軍隊因此沒有軍餉軍心渙散,打仗自然沒有戰鬥力。而百姓面對苛捐雜稅已經無法生存,紛紛扯旗造反,最後李自成勢力能攻陷明朝京城,意味著明已失去了民心。

一個王朝既沒有錢又沒有強大的軍隊,最後還失去了民心,這樣豈有東山再起的道理。


艾斯帝凡斯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的將領趙匡胤發動政變,逼迫後周皇帝禪位,才建立起了宋朝,於是就開始開疆擴土,滅掉了中國南方很多割據的國家,使宋朝的疆域不斷擴大。

在宋朝存續的歷史時期,中國實際上處於多個國家政權分治割據的狀態,北有強大的遼國,南有大理國,西南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國。

宋朝皇帝為了統一中國,發動了無數次對外戰爭,只是沒有取得任何的成功。

宋遼戰爭,宋夏戰爭,宋金戰爭,宋蒙戰爭,直至宋朝滅亡。

由於北宋沒有能力打敗遼國,於是就聯合新崛起的金國瓜分了遼國,由於北宋奪取宋金事先約定以外的領土,導致了宋金戰爭,徽欽二帝被捉,北宋滅亡。

由於是北宋挑起了戰爭,金國並沒有滅亡宋朝的企圖和能力,於是就冊封趙構為南宋皇帝,從此,南宋就一直都是金國的附屬國,直到南宋聯合後崛起的蒙古國瓜分了金國為止。

反觀大明帝國,由於大明帝國國際治理機制的嚴重缺陷,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使得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首先是遼東地區女真族的分治割據,建立了大清國,然後就是,大順國,大西國的建立,李自成領導的大順國的軍隊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既不遷都,也不招安李自成,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了。

後來,滿清入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打敗了分治割據政權,包括由明朝皇室後裔建立起來的南明政權,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前所未有無比強大的大清帝國。


瀋陽楊藝


滅北宋的是金國,滅大明的是後金,都是女真人。金國不思進取,思想還停留在搶劫層面,拿了戰利品就回家,最後被蒙古人滅了。時過境遷,也該長記性了。另外,明末正好闖賊帥先攻破北京,後金要多搶東西就得幹掉闖賊。闖賊都是流賊,打的地方多了自然也就有吞沒天下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