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武功原為古有邰國,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四千多年前,我國農業始祖的后稷就在這裡誕生,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新的輝煌,這裡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千年古城,歷史輝煌,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孕育了不少華夏英模:古代有炎黃子孫的聖母姜塬和農業始祖后稷;漢代有名垂青史的蘇武、蘇蕙;唐代有一代明君李世民;宋代有龍圖閣大學士遊師雄;明代有全國聞名的狀元康海等。這些帝王將相、歷史名人,在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中,也給武功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蹟。如教稼臺、報本寺塔、蘇武墓、城隍廟、康海祠堂、隋煬帝陵、綠野亭、唐太宗曬書處、姜塬墓、后稷祠、楊虎城守城等。

武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名勝,傑出的人物,讓武功人無不以此為榮。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座著名的千年古城中,其實還隱藏著古絲路第一雄關——美陽關。這顆璀璨的絲路明珠,曾與古絲路一起輝煌榮耀,也隨著古絲路的落寞而逐漸沉寂於歷史的風煙中。

美陽關,自秦漢設關,因在美陽城(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城東門外,漆水河東岸),故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她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無論東進長安、中原,還是西至隴上、塞外西域必經的關隘,為古絲路通往西域交通的第一道重要門戶。

漢代,美陽縣有東通武功,西接岐山的大道。在武功縣西北七里置美陽關,過此關西行經召公官道、建和西龍村到美陽縣。再西經七里橋村入岐山縣境。

唐代,是古絲路的繁榮鼎盛時期。由於美陽關是大唐京城長安向西的第一道重要關隘,因而又有“大唐第一雄關”之稱。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在明朝康海《武功縣誌》記載,“美陽故城。在縣西原八里。後漸徙鳳泉東,則今扶風境內也。”據此,在武功縣武功鎮橋東村的東坡附近即為美陽關遺址。

儘管輝煌不再,但後來的歲月,美陽關還曾或多或少地發揮著歷史的作用。左宗棠收復新疆、楊虎城重樹靖國軍大旗、彭德懷指揮扶眉戰役耀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裡或與這裡密切相關。

因為有了絲路第一關,大唐第一雄關美陽關,使得武功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更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絲綢之路美陽關項目分為三期建設,一期美陽關文化旅遊景區項目總投資約2.34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200餘畝。其特色景點有:美陽關城樓、金龜戲水美陽城、眷德牌樓、社稷壇、山川壇、風雲雷雨壇、東橋、絲路古道、人工湖、大型遊樂園商業區、二水寺塔、玻璃棧道、懸索吊橋、美陽關飛天、烽火臺、浪漫花海、馬運動公園等。一期業態由特色小吃、主題餐飲、零售商業、客棧住宿、休閒娛樂等版塊構成,注重當地歷史文化及傳統文化挖掘,設有文化展示環節。商鋪佈局合理,錯落有致,整體格局充滿回憶感。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以歷史文化為發展方向,利用傳統方法和科技的手段,在保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喚醒沉睡在文物上的歷史信息,呈現秦漢唐歷史的文明遺產,實現“讓歷史和文物說話”、“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的文化展示、傳承、教育與體驗,讓獨一無二的歷史遺蹟和文化資源活起來,用服務創新的理念,形成集旅遊、投資、餐飲、住宿、演藝和非遺展示為一體的民俗文化旅遊目的,並以其處在“法門寺、周公廟、乾陵、太白山、樓觀臺中心區域,30——60分鐘旅遊交通圈內”的獨特區位優勢,成為大西安國際絲路旅遊重要目的地之一,必將迎來武功全面的大發展、大繁榮。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可貴的是,早在美陽關文化旅遊景區開發建設之初,就已經確定了“遊武功、觀八景、覽人文、宿美陽、品真饈、慰情懷”的主題口號,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發揮美陽關民俗旅遊的輻射帶動、互益互惠的聯動作用,促進武功整體旅遊事業的長足發展,力爭實現“全域旅遊”。從而力求增加周邊群眾的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增加老百姓的家庭收入,提高幸福指數,實現共同富裕和共同發展。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目前絲綢之路美陽關項目已完成投資1.3億元,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美陽關五行龜城5條街道、300餘間商鋪已全面建成,正在施實施亮化、綠化、美化工程。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千年雄關巍峨,雕樑畫棟古色古香,、飛簷翹角盡顯秦漢雄風、大唐氣象,逶迤險峻城牆風雨滄桑,讓人穿越時空,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戰火烽煙的歷史歲月,英雄豪傑一夫當關的動人畫面。撫昔思今,令人倍加珍惜當下美好的和平年代。

武功縣武功鎮美陽關

景區內關樓、城牆、雄關、寺廟、寶塔古色古香;亭臺樓閣、古樹名木、假山湖池應有盡有;小橋流水商鋪,曲徑通幽廊堤,美不勝收,形成一幅水中有樓、樓中有林、房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美妙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