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德国当初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德国会赢得二战吗?

米虫虫的大米缸


题主的假设是一个死局,根本不可能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德国大规模轰炸英国的时间是1940年7月中旬,此时的英国还未从欧洲战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纳粹德国战机又来了。尽管德军未在敦刻尔克地区围歼英法联军主力,但登陆英国的决心和信心依然高涨,元首将登陆英国本土的作战命名为“海狮计划”。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德国陆军在海军辅助和空军掩护下,强渡英吉利海峡,从而登陆英国本土。凭借着德军机械化部队强大的进攻能力,快速瓦解英国的抵抗。依照题主的意思,德军就这样把英国给打下来了。

在德国解决掉英国之后,接下来德国不去攻打苏联,那么只能南下非洲,去攻击哪些土著们。非洲虽然非常大,资源也很丰富,但开采起来难度也不小。当德军独自占据非洲之后,下一步便可以攻占中东地区,从而开采战争所需的石油资源。等到中东地区局势稳定之后,再进一步发动对南亚以及中亚地区国家的攻击。等拿下这些地区之后,德国还可以进一步向东,拿下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这样的想法非常好,但实行起来太难了。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兵力和资源问题,如此庞大而且一连串的攻击行动,势必会导致兵力分散,进而缺乏机动兵力。对于资源的消耗也相当大,只会供不应求。

其次,德国四处征战的时候,其它国家不可能毫无作为,尤其是美国。中东地区和东亚地区都是美国的战略布局节点,不可能不管不顾。

第三,苏德之间的战争无法避免,就看谁先打谁。如果苏军率先攻击德国,此时德军主力又不在国内,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个死局,最后德国还是得先打苏联。不解决掉苏联,德国就无法向其它地方进行扩张发展。当德国攻打苏联的时候,美国又会帮忙,德国最终还是会输掉战争。

再看英国那边。当时,大英帝国尽管已经日落西山,但海军依然非常强大,拥有航母11艘,战列舰15艘,轻重巡洋舰54艘,驱逐舰200多艘。反观德军水面舰艇,航母两艘(一艘在建,一艘图纸),战列舰9艘,轻重巡洋舰15艘,驱逐舰40多艘。德军的海军力量主要集中于潜艇,达到了上千艘。这样的海军实力对比,德国远远比不上英国,庞大的潜艇部队在登陆战中起到的作用又不大。在真实的二战中,德军根本无法彻底击垮英国,也就没有后面设想的那些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富勒:《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

2.赫荣:《二战英国海军史》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希特勒一生犯的最大错误,还真不是屠杀犹太人——起码今天巴勒斯坦人会这么认为。于是有人提出问题:假设德国当初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德国会赢得二战吗?这就是笔者认为希特勒犯的最大错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一直想跟主动向他开战英国媾和,又去打跟他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这其实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希特勒认为美国总统英国首相都是选出来的,苏联的斯大林是个独裁者,所以一边想着避免跟英美战争扩大化,一边却去打跟他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苏联。甚至在敦刻尔克放走了大量英军,这其实是想“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希特勒痛骂苏联独裁的时候,却忘了他的纳粹党全名叫“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而他似乎也不是正儿八经选上来的——其实西方的民主也未必就是什么好制度,所谓选举大多数时候就是一块遮羞布,起码手里没钱又没有大财团支持的人是不能参选的。

但是希特勒钻了牛角尖,跑到冰天雪地去打苏联,要知道苏联的政体其实跟他的德意志帝国实际只是神似而形不似而已,跟们没必要为此死磕,反倒便宜了英美等同盟国——希特勒一个“巴巴罗萨”的计划,就出动了一百九十个个师五百五十万人、近五千架飞机、近四千辆坦克、近五万门大炮、近二百艘军舰,如果把这些军队和武器拉到对营作战的正面战场上去,伦敦早就被他从地图上抹去了,而习惯于坐收渔人之利的美国,是不会为了已经灭亡的英国出头的,只会跟希特勒协商,也来分一杯羹。

希特勒有时候太过固执,打苏联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按照正常军事家的思维,应该是试探性进攻,如果摸清对方实力,直到即使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要崩掉几颗牙,那就该见好就收,而且前期作战占有一定优势,还能在议和的谈判桌上捞取很大利益——被打得只剩半条命的苏联,能够保全本土就已经偷笑了,那么德国吞下的其他肥肉,就可以独享了。可是希特勒非要赶狗入穷巷,这才逼得斯大林背水一战。


半壶老酒半支烟


想多了,你能想到的问题,元首希特勒那些精英也早就想到了,为什么德国没有全力攻打英国而且打苏联了呢?大体有两个原因。

首先,德国打英国尽全力了,但英国真的是大国,德国打英国一点便宜也没有占到。

德国飞机去轰炸英国,要跨越英吉利海峡,英国以逸待劳,所以德国空军损失也很大。海军呢,德国海军在英国海军面前可以忽略不计了。于是德国发明出了火箭来攻打英国,但新发明,技术还不太成熟。

其次,英国没资源,德国缺石油、缺钢铁,打英国得不到这些,而谁有这些呢?就是苏联。

所以苏联是一定要打的,不打不行。而且当时的苏军经过大肃反,战斗能力特别差,德国预计很快就可以占领苏联的,事实上德国也差点把苏联灭了。

但历史很奇特,德国在苏联打败了,于是二战迎来了转折点。

那德国不打苏联全力轰炸英国会怎样呢?这样等于就是德国和英国在打消耗战了,德国擅长闪击战,但受不了消耗战,因为德国没资源,也就罗马尼亚有几口油井。而英国有广大殖民地的支持,钢铁、石油几乎是无限的,所以德国耗不过英国,最终还是要失败。


一直商学院


现在的英国可以说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最不能自主的,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早已风光不在。但二战时期的英国,依然是正儿八经的大英帝国,跟现在的英国不是一个概念。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和英国曾经有过短暂的结盟历史。当时整个日本举国上下几乎欣喜若狂,他们形容这种感觉称“就像是佃户家的儿子娶了地主的女儿”。日本为英国能够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荣幸,可见英国当时的地位。在日俄战争爆发的四十年后,虽然经历了一战的英国实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调动小半个地球资源的殖民帝国。绝不是只占有英伦三岛的小小岛国。

希特勒占领了法国,也就基本统治了整个西欧(瑞士这种中立国家不算)。但他想占领英国,还需要跨过一道坎——


英吉利海峡。

英国和法国之间就隔着这湾浅浅的海峡(乡愁啊……),英吉利海峡不深,也不宽,几十公里。甚至过去有猛男接力游过去过。但就这湾海峡,对于德国来说,绝不是“浅浅的海峡”。

德国军队虽然厉害,可是德国海军却一直是短板。相比之下,英国就是以海军立国的,英国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没有陆军的编制。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英国人就称霸大洋上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爆发了激烈的日德兰大海战,最终以德国海军惨败告终。终一战结束,德国始终未能靠海军打击敌人。这一战果是如此惨烈,以至于希特勒甚至失去了对德国水面舰队的信心,只靠潜艇袭扰敌人。而德国海军为了重新获得元首的青睐,希望用一场胜利证明自己,于是带着新造的巨舰“俾斯麦号”与英国海军决战,俾斯麦号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列舰,战斗力极强,却被英国海军数艘舰艇围起来一顿好打,直接给击沉了!从此德国海军在海面上就再也没能掀起风浪来。

德国想要登陆英国,需要打败英国海军。英国最强的防御不在摊头,而在海上。

所以德国即使不进攻苏联,也很难获得对英战争的胜利。而希特勒不主动进攻苏联,不代表苏联就会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斯大林是和希特勒一样的野心家,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苏联军队是摆成进攻态势的。一旦西线战事陷入焦灼,难保苏联不会从背后给德国也来一个闪击战。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德国真的止步于苏德边境,也许真的就成为一个统一西欧的国家。英国虽然也许能够自保,但是反攻大陆肯定是没机会的。美国只要不被逼急了不会参战,因为美国向来信奉“光荣孤立”主义。所以胜负只在苏德之间,德国入侵苏联,一定会输。苏联侵略德国,也未必能赢。所以希特勒进攻苏联实在是一个蠢决定啊!


小约翰


如果德国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德国最终也会失败,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对美国和苏联的全球利益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美、苏一定会联手打败德国。



1.德国虽然在二战前期很强大,但是德国的综合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德国人口少,不足以在欧洲地区站主导地位,很多欧洲国家虽然被德国占领了,但是他们不认同和接受德国的文化以及德国的统治,这也是希特勒搞集中营屠杀犹太人和很多战俘的原因。

2.德国占领欧洲广大地区后需要更多的德军去分兵把守,这也分散了德国的有生力量。德国擅长的是利用强大的陆军进行闪电战,而攻打英国需要渡海作战,可是德国的海军实力非常弱,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渡海作战,所以德国攻打英国比较吃力。

3.如果德国全力进攻英国,美国和苏联一定会对德国进行军事偷袭,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会损害美国与苏联在欧洲地区的利益。

4.中国有句古话叫“唇亡齿寒”,如果美国和苏联眼看着德国把英国吞并了,那么德国的实力将更加强大,德国最终会向美国和苏联宣战,到时候美国和苏联的损失会更大。

5.在美国和苏联眼里欧洲地区各个国家需要有战略平衡,如果德国最终吞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地区,那么苏联和美国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杜达特洛夫斯基


首先说,按原先德国战略就是先扫平欧洲拿下英国后在打苏联,所以在二战前德国与苏联关系很好,德国为了迷惑苏联甚至把最新战机图纸都给了苏联,德国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就是想让苏联相信德国的敌人是英法,德国与苏联有共同的敌人,当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表面上看是相信了希特勒,外交上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来德国的后背赞时安全了。

在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战天下无敌势不可挡,短时间内欧洲各国纷纷投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一个多月就败亡了几十万英军也丟盔弃甲的逃回本土。

这样一来德军在西欧的劲敌就剩下英国了而英国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如果没有外来援助,英国战败投降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可这时候苏联斯大林做不住了,因为德军闪电战太厉害了,斯大林没想到英法联军在欧洲会如此不堪一击,按照本来设想,德军与英法会像一战一样,战事会呈现胶着状态,那样苏联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可现在法国败亡,英国也危在旦夕,一旦英国屈服,欧洲就剩下苏联了,而斯大林从来没相信过希特勒的谎言,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其实就和废纸差不多,双方都不会尊守。所以苏联开资做军事准备,向边境大量增兵,同时苏联开始支持英国,因为当时多一个朋友总比没有强,而且苏军参谋部开始制订军事进攻德国的计划以求先发制人。

而这时英国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已呈败像,如果在打半年,英国必败。可这时希特勒看出了苏联可能在德国彻底打败英国前先发制人,而德国不可能让苏联得逞,所以希特勒只能先放过已经被炸得千疮百孔的英国,把主力东调。

最后说,苏德战争的第一枪是谁开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德国二战打不打苏联德国都是必败的,因为德国没有实力同时挑战英美苏。


天宇的文史情怀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为什么那些战争狂人们会有那样的选择?

二战爆发前,德国人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出来,一跃成为欧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在经济发达之下,纳粹德国顺势而为,相继摆脱了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束缚,迅速的重新武装化,大力发展了陆军和空军,在对外政策上,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将军队开到了莱茵河东岸,这些都严重违反《凡尔赛合约》因为《凡尔赛合约》中规定德国不允许拥有海军和空军,莱茵河东岸是非军事区,奥地利和德国不得合并........

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之下,德国在举办柏林奥运会之后,不仅国际声望极大提高,而且领土迅速扩张,陆军和空军迅速成长欧洲最强,海军也有着庞大的造舰计划。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一起展开了灵活的外交,不仅是和意大利、日本签订轴心国条约,还忽悠着张伯伦们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同时德国还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在二战开始后,德国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还在德国入侵苏联前一直让苏联向德国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厉害的外交部长,让西方和苏联恨之入骨,战后作为一个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居然作为战犯被绞死,可见他让西方和苏联受到多大伤害。

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国宣战在西线枕戈待旦,但是只是静静的观望,他们盼望着德国入侵波兰的军队一直向东撞上苏联红军,然后开始一场厮杀,不过让英法失望的是,德军和苏军在波兰是遇见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们开心的会师了。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兵戎相见不仅没有发生,而且德军在攻下半个波兰后,迅速挥军北上席卷北欧,然后进入到西欧、短时间内越过马其诺防线,击败英法联军,将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灭国,而德国从波兰到法国所用时间仅仅是9个月时间,就席卷东欧、北欧和西欧,将闪击战运用到极致。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波兰战役后德国和苏联军官亲切握手

但是德国人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海军问题。所谓“三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由于海军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没有一个长时期的建设,是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海军的,一战中德国海军曾经实力很强,但是一战后完全瓦解,纳粹德国十分重视海军,无奈海军的特殊性,不像空军和陆军那样能够迅速壮大,尽管二战初期德国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等战舰取得过辉煌战果,但是难以避免被群殴的后果,德国也有包括航母在内的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但是无奈德国海军实力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舰艇时间太长,而且希特勒已经迫不及待的发动战争,因此最后德国海军只好最后选择速成的潜艇部队建设,尽管邓尼茨后来狼群战术曾经给予英国巨大打击,但是在美国大规模援助英国后,潜艇依然是打不过水面舰队。

俾斯麦号虽然强大,但是德国水面舰艇数量太少,实力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

德国打败了法国,以法国为基地开始对英国的打击,不列颠空战开始,丘吉尔说“这是历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参战保护如此多的人”,德国目的在于第一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国投降,第二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以掩护在英吉利海峡发起的对英国海狮登陆计划,全面占领英国,可是由于英国人顽强抵抗,并率先在英伦三岛部署防空雷达等技术的加持,德国空军对英国空军的打击并不顺利。而且随着英国空军报复性轰炸了德国柏林后,德国空军将摧毁英国空军的目标改为轰炸英国的城市,但是事实上,此时的英国和德国空军都不具备战略轰炸的能力,因此这种轰炸起不到改变战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国战役

在制空权迟迟不能够控制,英吉利制海权完全没有的情况下,德国是不敢贸然进攻英国的,于是乎德国人将战略方向对准了苏联。因为在德国席北欧和西欧的同时,斯大林也在德国和苏联边境做着疯狂的战争准备,有资料标明,苏联当时制订了先发制人打击德国“大雷雨”计划。而且在东线从字面上,苏联人拥有更多坦克飞机大炮和更多军队,字面实力更为强大。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于是德国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局面,拥有欧洲超强陆军和较强的空军以及残废的海军,海军和空军都不能够在西线上取得对英国的绝对优势,致使德国陆军对弈海峡相隔的英国毫无用武之地,而东线则是不断苏联增兵的威胁,而且苏联和德国貌合神离,希特勒没有一刻钟不想摧毁苏联,从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国人属于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苏联作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须摧毁。正式从主客观的综合考虑,希特勒最后将进攻中心从西线转到了东线,将结束法国战役后正在无用武之地的德国陆军部署在东线,对准了苏联并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全面入侵苏联计划,短时间内摧毁数千架苏联飞机,消灭数百外苏联军队,这是德国人的闪击作战最后的荣光,可是德国人也彻底陷入苏联人的战争泥潭,苏联国土面积太大,军队数量多,工业能力强,战争权力远非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于是此后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不治顽疾,最后等待他的是惨痛的失败。

战斗中的德军

作为欧洲战争艺术最高的国家,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无法克服两线作战、国土纵深狭窄的先天性顽疾,因此结局都是惨败。因为即使1941年6月德国人不去入侵苏联,苏联也可能会在东线入手,因为苏联的聪明人也不少,而我认为,其实欧洲战场上最大变数就在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而是选择空军和陆军协同配合,摧毁这30多万英法联军,英国的抵抗意志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坚强,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国的33万英法联军后来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国,那次的他们的登陆点是诺曼底。

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国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东北的小豆包


德国不仅不会赢得二战,还有可能彻底沦为苏联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想征服全欧洲。他们之间的分别是,希特勒先动手了。联想到现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冲突无法避免,那就先动手。这句话和苏联在二战中没有对德国先下手为强所导致的重大损失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联系。

斯大林征服欧洲的计划

1935年,希特勒对外发布了一个惊人讲话,德国将恢复在凡尔赛合约中北废除的义务兵役制,德国军队未来将把军队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十万人扩编到五十万人。之后便是海军扩编,军舰扩编,空军扩编等等举措。欧洲的英法无能为力,3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他们束手无策,为了安全,英法和波兰组成了军事互保联盟。

而在远离西欧的莫斯科,苏联趁着欧洲经济危机的间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斯大林用三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变成了工业强国。斯大林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工业化,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之后的一举一动,以及凡尔赛合约的缺陷(无法真正限制德国的军事扩张,首先因为没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国拒不陪款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制裁德国),让斯大林感觉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战迟早会来。也意味着新一轮瓜分世界的浪潮将会到来。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也加入到了瓜分波兰的行动中。此时的苏联其实早已磨刀霍霍。为了相互迷惑对方,希特勒和斯大林于当年8月份装模作样的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为了防止苏联像当年沙俄联合欧洲对抗拿破仑那样联合英法对抗德国,德国拿下西欧之后再撕毁条约;斯大林的考虑是让希特勒放心大胆的攻打全欧洲,等到德国陷入战争泥潭之后,苏联再执行他的“大雷雨计划”。这个计划大概是这样的——苏联红军先从克拉科夫卡托维茨(波兰境内)方向南下,切断德国和巴尔干半岛的联系。再挥师包围波兰境内的德军,然后以150个师的兵力全力进攻德国,拿下德国之后再拿下西欧。从苏联当时为这个计划部署在苏德边境的军力来看,苏联是相当有机会“闪击德国”的。150个师,20000辆坦克,19000架飞机,6万门大炮。而德国用来防备苏联的兵力只有100个师,4000多辆坦克,4万门火炮,1800架飞机。不仅如此,苏联有相当数量的坦克和飞机要比德国先进的,如果苏联先动手,德国大概率会失败。问题苏联没有先动手,原因是斯大林觉得德国会继续和英国消耗,此时动兵为时尚早,也正因为这个战略误判,使得苏联方面的战争准备比德国慢了一拍——大雷雨计划原定1941年6月12日开始,但是就因为准备工作的不足而延迟到7月份。然而德国却早苏联一步,于6月22日集结了190个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两线作战的危险性,他是看到了苏联磨刀霍霍的样子,与其等着被苏联进攻,不如抢先一步,或许还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与世界为敌的人,不管力量多强大,终究难逃败亡的命运。


独钓寒江


在希特勒眼里,德国赢得二战胜利的标志是德国打败欧洲的所有国家,彻底消灭敌对国,占领绝大部分欧洲领土。在德国的扩张计划当中,其目标主要包括欧洲大陆,苏联,北非以及中东地区。



制订出如此宏伟的计划,苏联无论如何都在德国的进攻计划当中,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如果把苏联排除在外,德国实际上已经取得胜利了。

如果德国铁了心进攻英国,是完全有能力打下来的,自从德国统一以后,单看陆军的话,相同数量的英军和法军永远不是德军的对手。


德国闪击法国,盟军全线崩溃,英国派出去的远征军最后只落得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结局,法国投降后,德国随即开始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

“不列颠空战”最终英国取得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陆军不能在英国本土,只不过强行登陆会造成巨大伤亡,这会让德国无力继续进行对苏联的战争。

如果德国不招惹苏联,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陆军方面,无人能够抵挡德军攻势,德国是可以完成扩张目标的,可是偏偏苏联在德国的计划当中,这就免不了失败。


视野新观


德国不会赢得战争,这是不变的定数。

那么我也反问一个问题:“倘若德国全力进攻英国,英国会战败吗?”那么只要这个答案是“否”,那么德国无疑会战败。

不列颠空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希特勒错误的判断和十分个人情绪化的指挥导致的,这场误判的起因是由于英国派出的轰炸机在半夜迷了路而将炸弹误投在了柏林。这让希特勒十分恼火。希特勒为了报复英国轰炸机在柏林投下的炸弹,便命令德国空军对伦敦实施报复性轰炸。

希特勒在这场报复性轰炸结束之后认为倘若能使英国蒙受巨大的平民伤亡,那么丘吉尔一定会签署停战协定以保障英国不再承受如此巨大的平民伤亡;所以便将原来以轰炸摧毁英国空军的有生力量和飞机制造厂为目标改为了轰炸英国的各大城市,企图以巨大的伤亡使英国人有厌战心理并给予丘吉尔和联合政府的压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最后计划不仅没得逞,反而使英国空军得到了恢复。

德国要打进英国本土,那么就必须过英国舰队这一招,很显然以德国海军的实力战胜英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德国要是想登陆英国本土,就只能夺取英国上方的制空权,并借制空优势消灭或者大幅度消弱英国海军以达成登陆的条件;但是由于希特勒的一系列错误判断使得制空优势并没有拿到,因此也就必然无法登陆英国本土实施作战。那么倘若希特勒再次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也依然无法取得对英作战的胜利。

并且要发动对英的全面战争,还必须考虑战争成本的问题;德国靠的是通过滥发国债,向军火商和资本家打白条的方式凑钱来发动战争,并将在战争中取得的利益返还给这些人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而一旦在战争中失败,或是被迫陷入长时间作战,那么就会造成国债无法返利,军火商和资本家的钱成为了水漂;这不仅会使国内失去对国债的信任,同时也会因为无法偿还军火商和资本家的钱而再度陷入更加糟糕的经济危机。

那么也就会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以德国的经济实力,能否耗的起这场持久战?”当然,答案很明显是不能,德国要和英国死磕是不现实的;因为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只是通过烧杀掠夺得来的财富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一旦陷入持久战和消耗战,那么德国必然会战败。而对英作战就是拼消耗,看谁先耗死谁,英国的实力拼完了,他还有遍布世界的殖民地为它输血,而德国的家底拼光了,那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德国在对英作战中是没有优势的,那么我在开头提的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并且你能保障德国不打扰苏联,苏联不趁着德国和英国火拼或是在德国落败后在背后捅一刀?约瑟夫斯大林同志要是不这么搞或者不想这么搞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