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靈虛子道人


“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按題主的說法,“三國中的謀略,個人更理解為心機,心計”,年輕人看了,有變成老狐狸之嫌,故,三國這貨色,少兒不宜;而對水滸,因為“水滸注重義氣,老人家嘛,心平氣和不應該更好”,所以,水滸這東東,老人不宜。 開卷有益。無論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還是“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都不是積極的應對態度。 夏重謀略,三國圍繞的是謀國,水滸糾纏著謀事,而謀國謀事都離不開謀人——琢磨人,自己和別人、今人和古人。 無論三國還是水滸,都有謀國謀事謀人,都有會謀和不會謀,更有傻謀、瞎謀、亂謀、作死謀。 小年輕,讀讀水滸,看看宋江怎麼謀事謀人、看看吳用怎麼謀事謀人、看看柴進林沖盧俊義晁蓋王倫……怎麼不會謀事謀人,指定會助推自己的人生提升;長大一點兒了、閱歷多一些了,抓緊讀一讀三國,看看孫權怎麼謀事謀國、劉邦怎麼謀事謀國、曹操怎麼謀事謀國,看看司馬氏怎麼謀事謀國、諸葛亮怎麼謀事謀國……也指定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拓展歷史 《三國演義》由羅貫中先生書寫。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水滸傳》由施耐庵先生書寫。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山客2018


“少不讀水滸,男(老)莫讀三國”,後面還有一句”女不讀西廂”。這是自明清民幾代封建禮教文化流傳下來的讀書名諺。均與這三部歷史名著內容有關~

少不讀《水滸傳》~以犯上作亂,違法亂紀為主要內容,思想尚未成熟的年紀,不宜過早閱讀,擔心影響青少年的世界觀形成;

男莫讀三國。這裡特指的是演義而非《三國志》~以兵法謀略為全書貫穿主線。擔心男人讀後胸懷大志或爾虞我詐或勾心鬥角,形成不良社會風氣,危害統治階級利益。

女不讀《西廂記》~主要以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為故事。擔心女人打破封建婚姻禮教約束,不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僭越傳統封建婚俗禮制。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愚民教化思想。歷史證明,他們想多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早已將這些封建陳腐的思想觀念掃進了歷史的垃圾處理站!

現代人,讀著水滸學管理,讀著三國圖發展,讀著西廂去撩妹!

大受裨益!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三國演義》(羅貫中著)和《水滸傳》(施耐庵著)成書時間差不多,《水滸傳》成書略早。都是元末明初成書。據說羅貫中和施耐庵是師徒,又說是同一個人。


《水滸傳》裡所描述的梁山好漢,多是佔山為王好勇鬥狠之徒,心狠手辣,動不動就殺人越貨,還傷及無辜 (李逵王英孫二孃);個別人還經常路見不平,撥刀相助(魯達);還有陰謀詭計害人家破人亡(吳用設計盧俊義)。這些描述也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但是書中所推崇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強盜土匪行徑對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利的,青少年由於社會閱歷少,讀《水滸傳》容易摹仿做出違法犯罪之事害人害己。所以民間諺語有”少不讀《水滸》"之說。


《三國演義》是以東漢末年的歷史為背景,以《三國志》人物為原型創作而成的一部演義小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使《三國演義》成為一本”謀略”全書。其中不乏有一些個陰謀詭計,象借刀殺人(蔣幹盜書)、引狼入室鴆佔雀巢(劉備入西川)、三氣周瑜(諸葛亮)、劉備諸葛亮合夥騙子敬(魯肅)、計殺曹爽後專權(司馬懿)等等。這些計謀無一不給步入不惑之年並且人生感悟與閱歷頗深的人以更大觸動,從而在與人往來和教育後代中多使計謀,故而又有諺語老不讀《三國》之說。


其實不管《三國演義》也好,《水滸傳》也罷,裡面也宣揚了不少正能量,我們在讀它們時應該帶有批評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古老的名著發揚光大。


神舟六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呢?

其實“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嘆先生說的。

金聖嘆一生評論過許多的文學名著,其中就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廂記》、《左傳》、以及杜甫詩集等等。

那麼他所說的“少不讀水滸”是什麼意思呢?

《水滸傳》這本書裡的內容大家都是知道的,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它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普通老百姓被弄得“官逼民反,佔山為王”的真實情況,書裡主要是講述如何做人謀事,當然也包括如何佔山為王,如何勾搭女人。

其中印象比較深的就有李逵的打抱不平;魯智深的行俠仗義;又有武松的疾惡如仇;更有豪門大戶盧俊義的沒落沉倫;還有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人生浮沉。

這些好漢們常常結拜兄弟、哥們義氣,手拿著各種武器,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往往就大打出手。

處在少年時期的朋友,因為仰慕這些好漢的行俠仗義、豪氣沖天的形象,往往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例如湊夥酗酒、聚眾鬧事,說不定還會來個佔山為王。

比如西門慶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潘金蓮引誘上鉤的,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化,少年時期並不知鑑別區分善惡美與醜,很容易步入歧途。

金聖嘆先生顯然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說

“少不讀水滸”。

那麼“老不看三國”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國”在我的眼裡就是一部充滿了波詭雲譎、坑蒙拐騙、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三國。

三國裡面很多人物都是面對面的親情關係,然而要殺人者為了自身利益卻像殺雞宰羊一樣毫不留情下手。比如呂布連殺兩個義父;劉備又如何帶兵攻打劉禪的舅舅。

三國是充滿了陰謀詭計的三國,各種詭計層出不窮,上了年紀之人看了三國,往往就學會了那些陰謀詭計,很容易就會用這些詭計去打擊報復以往對自己有過節的人。

另外三國中的前一輩人物嘔心瀝血、出生入死所打下的江山,卻不料到了下一代全都沒有保住,老年人看了也會感懷觸緒、夜不能寐,有害身心健康。

我想,金聖嘆先生並不是反對少年人讀《水滸傳》,

也不是反對老年人看《三國演義》,他說這一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提醒閱讀的朋友們,應該理性地看待書本中的內容,不要誤入歧途。


農夫看天下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亂世時期群雄爭霸的故事,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奇人異士數不勝數,整書謀劃不斷,各種勾心鬥角,戰爭殺戮,權術 爭鬥 計策 ,陰謀詭計這些東西老人看了之後會以書為師,學會里面的計謀而變得老奸巨猾!不利於社會和諧、與人為善,更不利於自身的身心健康。



《水滸傳》裡宣傳的是個人的好勇鬥狠、哥們義氣、無視王法、聚眾鬧事,本來年輕人就冒失,看多了容易模仿的人物,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影響社會安定。


狼哥161507250




先看少不讀水滸:由於本人我非常喜歡讀,從小到大讀了不下百遍,直到現在已過而立之年,依然讀《水滸傳》讀的津津有味,也沒成什麼不良之人。《水滸傳》是真文章,是怒血逆流,任督二脈俱通之作,那些假道學,偽君子,虛虛俠客一定是沒有讀過《水滸傳》的人。梁山好漢好勇鬥狠之際,皆含真氣,嬉笑怒罵之頃,俱是真境,天下文章,無出水滸之右者。


膚淺的說,梁山好漢打家劫舍,除暴安良,大碗吃酒,大口吃肉,山高皇帝遠,老子終日快活。在他們面前,朝廷律法形同虛設,一言不合便要開仗。年輕人嘛,血氣方剛,做事不計後果,意氣用事,《水滸傳》看多了,無疑助長了他們的這種魯莽的氣焰,所以有“少不看水滸”一說。



再看老不看三國:

人到老年,閱盡人情世故,看遍世間百態,按理說應該悠然自得,功名利祿皆是浮雲,放下一切雜念紛擾,安度晚年。可《三國演義》中謀士如雨,各種勾心鬥角,你來我往的勝敗博弈層出不窮,各種計謀紛沓而至,人老越精,看多了便會老謀深算,變成了老狐狸,而失去了晚年淡雅閒逸的樂趣。


還有一種說法,說《三國演義》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宜多看。看多了不免回首往事,自己的種種遭遇湧上心頭,難免心有不甘,猛然覺醒,或哀傷或憤怒,學習了對人那一套,甚至進行報復。

其實細細推敲,“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純屬無稽之談。只不過是那些所謂的大家們,自認為看透了書中精髓,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譁眾取寵,用看似另類的言論向世人顯擺而已。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中國古代一句俗語,意思是人在年少年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通過解讀這兩部著作,通過兩書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處事謀略等看,有以下原因:

少不讀水滸:1大部分年輕人的脾性是,容易衝動,做事不經思考,不考慮後果,而《水滸傳》充滿什麼江湖義氣,打打殺殺,容易使年輕人步入歧途,危害社會,因為現在的社會是法制社會,就像當初的《古惑仔》一般,影響了多少年輕人。2,《水滸》裡反應的是社會的陰暗面,具有一定的灰暗基調,以倡導封建社會人物為主線,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絕望失望情緒的書,而年輕人看了之後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對前途命運感到渺茫。





老不讀《三國》:大家都看過影視劇《三國》,其中充滿了爾虞我詐,陰謀詭計,中年人已經算是看透了一些事情的年齡,都不想再去與人勾心鬥角,鬥智鬥勇,他們已經過了這個年紀,都想安享晚年,平平安安。再去看那些陰謀詭計之類的,可以說對人生沒有意義!


智帝輝煌


這句話小時候在我們老家也聽老者講過,那時候也不是很明白。現在根據自己的讀後感和經歷講講原因。少不看水滸,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水滸傳裡講述了許多英雄好漢都是血性的,義字當頭,該出手時就出手,充滿了暴力血腥。他們組建了有組織,有目的隊伍。年輕人涉世未深,血氣方剛,思想方面沒有徹底健全,成熟。考慮問題不全面,容易模仿水滸傳裡面的錯誤舉動,講義氣,拉幫結派,打架鬥毆,釀成大錯。這在當今和諧社會是不允許存在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社會主義主旋律格格不入。我們要看是學習(水滸傳)中的道義,做有愛心,有擔當,有責任的人。學習作品的突出之處,人物描寫刻畫栩栩如生,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老不看三國,也是有一定道理。因為三國演義裡面講述的故事都是用各種計謀不擇手段來達到目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老年人飽經世事,生活閱歷廣,人生經驗豐富,如果再深入專研[三國演義]裡面的計謀兵法策略,那將是如虎添翼。在現實生活中稍加運用會有不必要的事情發生。自定義的見解,可能不全面。


令狐弦月


記得高一的時候,去圖書館借了本《水滸傳》,剛看了二章,激動不已,馬上去買了牛🐮肉,家裡有酒,就學著《水滸傳》裡英雄好漢們的樣子切了盤牛🐮肉,倒了碗酒,呵😊,不是用酒杯,而是用碗。然後喝起來,邊吃肉喝酒邊想象自己就是英雄好漢中的一員。哈😄哈哈……《三國演義》看懂看透,越看越有味道的時候,那就走上社會了,有了責任感後,對《三國演義》中的忠誠,責任,智謀有了深刻的認識。並認真的看改編後的電視劇,為中國輝煌的歷史自豪。老話“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應該是它們的教育意義,太小看水滸傳,容易學壞,小孩子學什麼很快的,年紀太大再看三國會後悔看得太遲了。因為《三國演義》實在是太好了。






美麗暢想2


開始的時候,有個同學告訴我說,是因為水滸描述的都是殺人放火造反行為,不能讓小孩子看,看了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而三國是因為人年紀大了,能看懂各種計謀了,也能從各種計謀中悟到怎麼算計,會讓老頭兒越老越狡猾。

我覺得這樣理解是不對的,水滸和三國都有很多打殺的場面,都在講人與人的戰鬥,只不過水滸更多從個人角度描寫,而三國從家國情懷方面描寫。從對孩子的影響來說應該不大。只是家國情懷對於少兒可能更為正面罷了。而老人看三國,就三國那點計謀,有社會閱歷或讀書比較多的老人估計看不上吧。我快40歲了,去年夏天的時候,有空我翻了翻三國,看了前面的一部分覺得還不錯,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基本都是一樣的調調,沒有什麼新意,尤其是計謀之說,更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就不再看下去了。水滸也看了很多回,但沒有一次是全部看完的,也是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一本書再好,越寫到後來,相似之處越多,文筆也幾乎一樣。看了上半部就知道下半部了。只是情節有點不一樣而已。

因而,我覺得少不看水滸,更多的是小孩真看不懂這些中年男人的所作所為,為什麼造反了又主動招安了,覺得為什麼一以貫之的堅持自己的義氣。這是小孩子永遠理解不了的。其實宋江這些中年男人,都是為了自己個人和家庭的安全,為了一份生活而已,追求或者說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但無奈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命運。小孩看不懂,看懂了,估計也沒有心思去努力改變自己了。所以還是不看的好。

而三國呢,就那點事情,年紀越大,越沒有那種情懷和閒情去體會早就見識了的所謂計謀,更多的是傷感。為國為家忙碌大半輩子,結果都是悲局,還不楊慎說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老人家已經將三國的老人心情全部說清楚了。還看什麼,不如聊聊自己經歷的那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