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顶替,这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国家工业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工厂,商业也还是国营或大集体商店。那时知青返城,还有大批初中高中毕业进不了大学的都成了“待业青年”。这“待业青年”多了,无所事事,一天在街上闲逛,就惹出了不少不大不小的事端来。于是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出台了这个政策,就是家中有符合条件的待业青年的,父亲或母亲办理退休,同时子女就办理用工手续进入父亲或母亲的单位,这就是“顶替”。

我一老乡运气好,沾了这一政策最后的光。他父亲是邮电局投递员,负责乡镇的投递,那时是骑的永久自行车,很辛苦的。85年的某一天,在下乡投递中不幸因公死亡。于是我这老乡就“顶替”了,那以后就没有这个政策了。老乡家境一般,除了他自己顶替办了农转飞,家里母亲务农,两个弟弟还读书,长兄为父啊,农村风俗就这样,哪怕老乡当年才20岁。

都说吃过苦中苦的人,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老乡因为在农村务过农,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格外珍惜这份他老爸用生命给他留下的工作,勤奋努力,年年“五好职工”。还在大兄弟当兵复员后安置在了邮电局,小兄弟也通过“承包“业务的方式成了邮电局的合同工。

老乡现在是我们县城邮政局的局长。

这是我见过的顶替得最好的了。

当然,邮电局,也是有点特别的。


玉竹65570429


我先生有个邻居,三十多前顶替他父亲去了上海,后来听说是一家国营窑厂,烧砖头的。那时候邻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还有哥哥和弟弟。因为顶职是跳农门,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没办法,名额只有一个。为了表示公平,爸爸妈妈说好了老家财产不给顶职的老二 。

不几年,窑厂改制,老二下岗了,但户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换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厂跳到另一个厂,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们一个开皮鞋厂,一个大学毕业去了银行。老二五十多岁就早早退休,拿可怜的退休金,被城里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庄拆迁,老二妈妈也有房子,老二回来争财产 ,与老大儿子打得头破血流,最后村里帮助解决,拿了100万回到城里去,心满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过拆迁获得至少300多万,另外还有房子车子财产无数。

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变数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远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务员,年轻人个个挤破头,说不定将来很潦倒。


扬州微笑的草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手机用户弘毅


我是80年顶潜父亲接班的,在县五金公司上班。

当时只有18岁,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乡上招民办教师,我和村上一个伙伴参加了招考。有一天,我们给队上拉粪,乡上来人说,你俩考上了,明去县上复试。

我拿上通知,那个高兴就甭说了。考完之后,我们等啊,等啊,等的都开学了,也不知啥情况。后来才知道,进学校的都是有关系的,或教育系统老师子弟。考试只是型式而已。也没有对成绩进行张榜公布。

当我准备复习来年再考时,我父亲说,不复习了,考学是为了有个工作,现在有政策,可退休顶潜,你接班吧。我稀哩糊涂就进城了,放弃了我心仪的上师范当老师的梦想。

上班后,县招办并不认可那年代的文凭,要全员考试取得初中文化。记得我五金公司仅合格了两名,另一名全抄,与我分数一样。

为了让公司职工通过文化考试。我被公司任命为辅导员,负责培训职工。两年后,基夲通过,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潜考。

改革开放深化后,五金公司经营的产品被各个实体瓜分。经营困难,职工面临转岗、下岗。

那年,我31岁。下岗后要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习惯了领月工资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没了工作岗位,没了生活来源。那个愁,只有我们下过岗的人才能体会到。连续几个月失眠,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知道明天用什么买面买菜。更不要说交自己的养老金了。

为了生活,我买过童装,买过苹果桔子,收过农副产品,在私企当过推销员。

当推销员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矿企业分片跑,早上8点吃早饭,中午饭要到4一5点。有一次在山上,没有地方吃饭,到一个老红军家去,买了两包老人家自己备用的方便面。

我们两个业务员,另一个被厂长夸了又夸,一礼拜就拉来了一个客户,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销到俄罗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个月没拉来一个客户,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场摞木头。

我的真诚,还是感动了上帝。热力公司最终选择了我,而且,这是一个大大的客户,签合同,月固定提货XX吨。

这时候,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光环随之而来,一并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兼推销员,还主管了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我后来做了生意,很优秀。

是那个经历锻炼了我的诚实。答应客户的售后,当天一定去用户家里。记得有一次晚上快8点了,我去给用户修热水器,用户感动的不得了,说,我想你今天可能不来了,没想到你说到做到,虽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谢。还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没吃饭来了”。

因此,我们那一代顶潜上班的这个群体,不在少数,是时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说的,大多是渣子,没能耐。起码我不这样认为。

79年高考线253分,录取率3%。按现在录取率,我这个落榜生,可就是大学生了。

这是我接班经历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经历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岗”、“自然人”、“自由职业”(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等知识。


史西怀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们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国企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我家里姊妹四人,上边有个姐姐,下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上个世纪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亲就办了病退,家里就弟弟一个男孩子,母亲又特别疼弟弟,按理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为上班工资低就不愿意接班,那时工资每个月也就三十多块钱,当时姐姐已经结婚了,妹妹还小,父母就让我接班了,在化工厂做化验工作,在工作中认识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这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还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国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感慨的,虽然没攒下钱,但也没为生计到处奔波,是企业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顺利的读完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也是企业让我退休后衣食无忧,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贵,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浅忆


我是1988年8月参加工作到洛轴的,是当时的劳动局贴招工启事考试进的厂,进厂后才发现,有很多人是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也特别能赚钱,我记得那时候厂里推行计件工资制,干的越多赚工资越多,1989年某个月,我最少一个月工资拿到188元,是笔巨款了,可是那些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比我厉害多了,月月都能拿到400元多工资。

要知道那时候的牛肉汤才0.2元,一碗馄饨才0.18元,一碗烩面才0.7元,400元工资能吃半年饭没问题。这些从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干活,年年都能评为先进生产者,厂里发的奖品是杯子等等。

终于从农村成为城市人,那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男的或者女的大多数住在职工宿舍,俗成“男单身”、“女单身”,然后大家再找一个同样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就成为“双职工”,可以申请一室一厅的“鸳鸯楼”,终于在城市扎下跟来。有的干的好的又技术好的,被提拔为带班生产的副班长。

我见过一个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和我一个车间,干到了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国有大厂纷纷没落,产能严重降低,有的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下岗了,有的被分流到物业上,打扫卫生、看大门,一个月只赚1500元左右。因为还不到退休年龄,在岗位苦熬着等退休,日子很难过的!


老胡写实


1987年2月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他,接父亲的班从偏远的农村来到了国营企业子弟学校当上了一名门卫工。年仅18岁的他一夜之间端上了铁饭碗,这对于农村娃来说喜悦之情,不亚于那些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莘莘学子。

但是他的欣喜之情,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单调枯燥的现实冲淡了,整个学校只有他是一名工人(之前是他的父亲看门),整天坐在校门口看看门拉拉铃,心里感觉到很不是滋味。年纪轻轻的拉个铃能有什么出息?再看看周围的学校、企业,守门的都或老或残,一时间,他有些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少言寡语。

山区小镇的学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很不发达,学校很难留住人,十年间,有30多名老师从这里调到了大中城市,面对教师缺员该校又先后聘请了30多名临时代课教师。作为年轻的门卫工,慢慢地他心里便有了当一名老师的梦想,第三年正好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了一个高中补习班(周末和假期),他也报名参加了。

年轻的他经过两年的学习,顺利地领取了他盼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书。这时候在他的心里,又萌生了一个大学梦。有人听说他想考大学,就讽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后来,学校领导看他比较热爱学习体育水平也不错,就安排他当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正式开始了他以工代教的教师生涯,为此学校专门请了一名门卫工。

后来他就刻苦认真地跟着有经验的体育老师学业务。这一年,他幸运的考取了某师范学院的体育专科函授班,三年之后,终于获得了大专文凭,这样,他就具备了“工转干”的文凭资格。再后来在上级部门“以工转干”的考核中,他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有正式编制的小学体育教师。

现在已年过半百的他,早就是一名优秀的小学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八十年代接替父母职业上班的人,现在已经都到退休年龄了,他们应该当时最幸运的人,能够从农村出来到工厂上班,我记得我家是由我弟弟接的班,当时我家几兄弟都没上班,最后由母亲决定由我弟去,因为他最小,其它二弟弟还有意见,因为是铁路部门真是个铁飯碗把铁路制服一穿,坐火车有免费乘车证,铁路制服有顶帽,真象中状员一样光荣,真是好好荣跃几年,回老家都有好年青女孩子上门来串门,都想沾点光,那个时候我在是做小生意,在别人眼里我还不三𣎴四人,如果回老家去好话都是他听,好像是一大干部回乡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我的小生意转行生意做大了,转行建筑材料生意,因知名度大,担任个私工协会会长,后来又选为人大代表,而我弟他们是国有企业,工资还老工资,这样工厂那几年企业不景气,我从一个小生意人有了发展,这次我和我弟回家把原来情形翻了个边,别人都对我好客气,说什么市里来的人大代表,会长,所以说他们世城进厂接班,是一凡风顺,但我经太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都会有回报的,现在是境增力非常强的社,但是以后怎么样谁知道?


大樟树名烟名酒店


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会,阿毛因为人才差,沒有姑娘看得上他,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我们都认为阿毛要打一世光棍的时候,阿毛的父亲在玻璃厂退休了,阿毛得以抵职的机会进玻璃厂当了工人。


虽然还是那个阿毛,一般姑娘仍然看不上他,但终于有为阿毛当介绍的人了,姑娘家在山区,人也不好看,但对于阿毛这样无挑剔能力的人来说,不外乎是喜从天降了!

阿毛因此成了家,但不久后就遇上了下岗的浪潮,阿毛的厂子因为效益不好阿毛也从此失业了!

下岗工人国家开始有扶持政策,以减税鼓励下岗工人自由创业,开店自谋生路!

阿毛因为没有家底,只好在城里每天开摩的以维持生计了!

新世纪后,国家推广低保政策,开摩的都属无业游民,不算正式职业的,阿毛因此被定为城市低保户,全家都吃了低保!

政策进一步向城市贫民倾斜,阿毛因为是低保户,首先住进了廉租房,后来阿毛所在的玻璃厂集资建安置房,阿毛有幸也分了一套。

阿毛的儿子也成年了,阿毛每年开摩的风里来雨里去,家庭开支还是保得到的,有了低保补助后,阿毛终于积累了一点资金,现在开上的士了!

阿毛现在在城里也算是有房有车的人家了!


五音山人1


我父亲今年64岁,七几年时顶我爷爷的班在五金店上班,有一门和修钟表一类的手艺。后来国家改制五金店取消了,就自己摆摊继续这门手艺,那些年生意很好,经常加班到深夜,那时的钱也值钱。我爸顶班到镇上,经人介绍认识了我妈,我妈是镇上的人,以前分xx几队,我妈在面粉厂上班后来又到印刷厂。爸妈结婚后买了大队的一处房屋,这屋子恰好在十字路口,后来城建规划要占,我们就置换了地方修了两间门面,楼上两层。我爸继续在做他那门手艺大概十年,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偶尔有买主来,不过现在用机器了不靠手工了。另外搭着做了个小生意,门面租给别人。顶班是有工龄的,所以养老保险相比没工龄的要多些。我爸三弟兄,他占老二,我们相比另两个长辈确实要比他们好些,那两个在农村当初我爸顶班是经过我爷爷考试来的,让他们三兄弟写字还是什么,我爸通过了,事实也证明我爸的确比他们两个适合出来,不管是经营头脑还是其他。选我爸顶班,另两个长辈一直都有意见,觉得不公平,所以爷爷奶奶跟我们住一起由我们供养。我爷爷有文化,从小就教三兄弟写字和那门手艺,也就是说他们三兄弟曾经都是以那门手艺为生,只是市场环境变化他们两个没再继续也没生意就外出打工。不过他们的房子因国家修建不久就会征占,我们在农村老家没有房屋和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