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一共有多少期?

Chrisyi


我们现在所说的“黄埔军校”其实是广义之称,它是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和各地分校,以及后来在台湾续办的军校的统称。

孙中山闹革命时,起初是没有枪杆子的,枪杆子都在军阀手里。后来他意识到依赖军阀搞革命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儿,必须有自己培养的军队,革命成果才能落在革命者手里。于是,在我党和苏联的帮助下,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浦区长洲岛成立,这就是“黄埔军校”俗称的来历,虽然正式名称后来几易起名,但是“黄埔军校”的俗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1949年国民党全面败退大陆前,黄埔军校一共办了23期,如果加上1950年在台湾高雄开始续办的,至今总共有78期。

黄埔军校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办学宗旨,在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贯彻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

二是采取学校教学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锻炼成为“革命军”战士;

三是依法从严治校,使整学校管理走上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正是因为这三个主要办学特色,黄埔军校为国共两个阵营都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无论是对国民党还是对共产党来说,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来自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

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的黄埔师生有250余人,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中将150余人,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官等高级指挥官的近60人。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宋希濂、陈明仁等国民党将领都出身于黄埔。

共产党方面,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人中,有近40人担任过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正军级以上职务;20世纪80年代,经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人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许继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权、黄公略、刘志丹。

无论是在东征、北伐战争,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都冲锋在前,英勇作战。从世界历史来看,美国的西点军校、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都培养过很多军事人才。但像黄埔军校这样,不仅对于军事,而且对于政治,包括对整个中国革命进程都产生了那样大的影响,而且两个对立阵营都有同一学校的学生,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人才,其历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麻辣一加一


黄埔军挍从1924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招收六期学生,总人数12000多人,来自全国26个省,

第一期1924.3.27新生考试筛选,6月16开学典礼,11月30毕业。有635人毕业。第二期1924.8至1925.9毕业449人。三期1924冬,到1926年1月毕业1233人。四期1926.10毕门口2654人。五期1927.8毕业2418人。六期1926秋招了4400多人,因大革命失败,学生们各奔生路,只有少部分留校学习,到1929.2月毕业时才718人。

大革命时期黄埔在全国各地设分校,(一)潮州分校,1926.6.1毕业第一期,毕业348人.1926.12毕业380人,分到国民革命军各军,参战北伐,此后潮州分校结束。(二)南宁分校,毕业一批后,因战事校址先后迁桂林,柳州,百色等地,到1945.10撤消。(三)长沙分校1926年12月建立,招1200多人,马日事变后,长沙校转向反共,百余名教员学生中的共产党逃散,'剩下的有的加入了南京中央军挍,有的毕业,后此校结束。(四)武汉分校1926.10建立,1927.7结束。

大革失败后,黄埔军校主校又招了第七期于1930.9毕业后,老蒋下令将黄埔军校停办,广州址的黄埔军校结束。


最后说一点有趣的事,黄埔军校奠基时第一铲土是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叶帅铲的。


香辣花生哥


黄埔军校只是一个统称,其实黄埔军校一直都是在改名字,但是人们也一直都这么叫着,而且黄埔军校现在在台湾还在办,只不过在大陆没有了只是一个纪念馆,但是也不能就说没有办了,台湾也是中国的啊,怎么能说没有办呢?

1924年的时候国民党建校的时候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又改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又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的时候国民党在台湾又复建“陆军军官学校”,而且到现在还在办呢。

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黄埔军校一共办了23期,但是质量最高的还是前6期。在前6期中,不管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都出过很多名人。1929年5月15日,第六期毕业,之后的黄埔军校其实也就没有出什么人才了。

第一期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蒋先云等等

第二期出名的就不是很多了:郑介民(戴笠的助手),聂绀弩(是一位作家,曾经被周总理称为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著名的诗人、杂文作家)。

第三期也不是很多:戴安澜,王耀武,方先觉,黄攻略等等。

第四期又是一届质量很高的,除了很多名人:林彪,张灵甫,谢晋元,刘玉章等等。主要还是出了林彪和张灵甫两个人。

第五期这一期基本上全部是为了共产党培养的:许光达,赵尚志,宋时轮,杨至成等等。全部都是开国的功臣。

第六期:戴笠,罗瑞卿,陈伯钧,廖耀湘,臧克家等等。戴笠都知道军统的头子,臧克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当时考入的是在武汉的分校。


小伍讲历史


黄埔军校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在广州黄埔岛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以蒋介石为校长,在这里黄埔一共开办了七期,培养军官生13000余人,由于早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参加了北伐战争或中原大战,升迁较快,所以成就了一大批我们熟知的国共双方名将。



广义是指,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宁沪杭之后,建立了武汉和南京政权,统治中心北上,黄埔军校随之迁移,首先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本质上说,仍然是黄埔一脉。宁汉合流后,武汉分校取消,成立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仍兼南京中央军校的校长。而在广州黄埔岛上的学校,则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已不是黄埔军校正统。

抗日战争爆发后,宁沪杭很快沦陷,南京中央军校内迁至四川成都,也称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46年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抗战后期以关麟征接任校长,名誉校长蒋介石后来逃离大陆前,最后一站就是住在成都的军校里。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黄埔毕业生伤亡,各战区为补充基层军官,又分别建立了九所分校,比如西安分校和昆明分校等等,从血脉上讲,都算黄埔军校。到1949年国民党逃台止,黄埔军校及各分校一共开办了23期,培养基层军官高达32万余人。

蒋介石最后一次到访黄埔军校,是1949年10月,这时候黄埔岛军校原址已经不再办学。



(黄埔军校校旗)

1947年孙立人往台湾训练新军,又成立了中央军校第十分校,位于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国民党丟失大陆前 ,蒋介石下令将国民党政要子弟200余人空运台湾进入凤山分校,后来成为台湾的正统军校,但再称之黄埔军校已经不合适了。

(黄埔军校校徽)


度度狼gg


国父孙中山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从而创立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党提供了大批优秀的人才。黄埔军校自1924年创立,自今仍然存在,有不少人说它中国的“西点军校”,其实这也不为过。



题目中所问的黄埔军校一共有多少期?应该是指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一共培养了多少期学员?准确的来说,总共开办23期,其中前六期是整个黄埔的精锐,有许多抗日名将和开国大将都毕业于黄埔军校。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靠黄埔军校发家的蒋介石。黄埔军校创立,孙中山需要派一个人去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是少将军衔,而蒋介石主动请缨,表示愿意自降一级去当校长。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蒋介石的眼光,他早就看到黄埔军校的潜力。至于军衔高低,这都是虚衔,谁掌握军队,谁拳头大,这才是王道。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蒋介石的眼光,他凭借黄埔军校爬到了国民党领袖的位置。


麦地传奇


黄埔军校一共招收7期,培养的将官基本都成为军方柱石。1949年之前,包括各地分校在内的黄埔系列学校共招收了23期学员,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黄埔军校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当今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孙中山听从了苏联顾问马林的建议,在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总宗旨下,黄埔学校由六个部门组成,分别是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负责管理常务事宜,蒋介石担任首任校长。作为一个近代式军校,黄埔学科齐全,设有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等多个门类,培养出汤恩伯,杜聿明,王耀武,胡宗南等多个优秀将领,形成了北伐战争的主力,皆为一时俊杰,独当一面。

1924年以后,各地设有黄埔分校,如武汉分校、长沙分校,湖北分校,江西分校,西安分校等。1927年,黄埔停办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学家黄仁宇就毕业于此。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黄埔军校依旧延续,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已经接近80期,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就是第44期毕业生。

广州黄埔军校共培育了13000余军官,天子门生,形成了势力庞大的黄埔系。黄埔军校各地分校,从第1期到第23期,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这些军事人才,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武汉分校就出了许多近代著名人物,郭沫若担任政治部主任,如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等。

总体来说,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非常有实力的高等军官学校,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南北对峙,在国民党内形成了保定系与黄埔系两大政治派别,应该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


历史图文志


从狭义上来看,黄埔军校应指1924-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地区开设的军事学校,而从广义上看,1924年以后,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在各地兴办的分校也属于黄埔军校的范畴。黄埔军校是近代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所军事院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成果之一的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北伐乃至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的影响之深远、巨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从1924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黄埔军校总共录取了二十三期学生,培养出了多批步兵、炮兵、工兵乃至空军学生。1949年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1949年初入学的第二十三批学生被迫提前结业,少数师生被运往台湾地区,其余则被歼灭。在这之后,台湾当局曾于1950年在台湾高雄复建陆军军官学院至今,黄埔军校可以视作其前身。

实际上,严格意义来说的黄埔军校应只存在于1924年至1927年间,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培养了六期学生。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广州、武汉、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汉分校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七一五政变后,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武汉军校暂时解散,在宁汉合流之后迁往南京。而广州的黄埔军校坚持到1928年,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毕业,其余散往各地,是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此后,随着国共关系的日益紧张,蒋介石将黄埔军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其意义与之前的黄埔军校已大为不同,故纯粹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学生应为六期。


国家人文历史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它的诞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在整个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基本上都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在相互较量,所以也有人说“一部近代史,半部归保定,半部归黄埔”,这句话不无道理呀

军校在1924年成立之时就旨在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为中国贡献一批自己培养的将军,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它也的确做到了。随着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的胜利,黄埔军校也迁址到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这所意义非凡的学校也随之前往台湾高雄凤山建立。

从黄埔军校在大陆正式建立,到台湾觅址再建立,黄埔军校一共收了23期学员。在台湾,黄埔继续办学到今天,已经有七十八期了。

作为一个学校,黄埔军校无疑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开国元帅中有四人毕业于黄埔,开国大将和上将有11位,在中共方面都有这么多人,不要说国民党那边了,黄埔系一直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产物,虽然最后国共分家,但在中华民族的危机时刻,在东征,在北伐,在析口会战,在台儿庄战役,在武汉会战,黄埔师生都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呀。


历史十二郎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大陆办了二十三期(1924-1949),若加上迁台,至今已办七十八期。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蒋介石为首任校长。

1929年9月10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南京),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期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

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都就读过黄埔军校或担当重要职责。

1949年10月1日,中华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7日,蒋介石政府宣布,国民政府迁都台北,蒋介石下令将少数人(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空运到台湾,其余被歼,大陆学校停办。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加上大陆创办期数,至今已七十八期。


24帧半


黄埔军校诞生于20年代,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仅次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


从广义上说,黄埔军校自192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录取了二十三期学生。 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高雄凤山“复校”,续办二十四期,至今已有七十八期。


从狭义上说,黄埔军校是指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



1.创办军校


1924年,国民党处于疲软期,孙中山先生希望用军队来振兴党,以军兴国。于是,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区,称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为蒋介石。


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是比较苛刻的,只招革命者,必须是本党党员。本党,是指国民党。同时,考入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外表端正、还要有好的社会背景。


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所以,有很多共产党也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且在军校担任了重要职务。像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这也为后来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革命的种子在黄埔军校发了芽。


2.军校变迁


黄埔军校自广州开办后,因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分裂。从此,黄埔军校只姓“国”,不姓“共”了。同时,在武汉、广州、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


武汉分校因七一五政变后,第五期学员被迫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一部分学员跟随了蒋介石,一部分则成为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共产党方面的主力军,武汉分校从此不复存在了。


广州军校开办了黄埔六期。于1930年9月,蒋介石电令办完第七期后,学校停办。


南京黄埔军校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陷落之前,于1937年迁校至成都,在成都办了十期,成都是黄埔军校办学最久的地方。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成都。蒋介石便强令将23期的学生提前毕业,并带走200多名学生逃到了台湾。这也宣告黄埔军校在大陆的历史正式结束了。



3.名将辈出


黄埔军校招生的学生起点高,招收的学生都是青年才俊,第一至六期,培养了很多优秀将领。


共产党方面有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林彪,十大将军之一的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胡宗南、杜聿明、胡琏。


黄埔军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毕业后立即投入到火热的战争中。理论知识加上战斗的历练,成就了很多优秀的军官。


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的师生身先士卒、赴汤蹈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