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如何再造一個騰訊

騰訊如何再造一個騰訊

文 | 周天

「雲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發動機。」

這是在 11 月 26 日剛剛舉行的首屆服務創新大會上引發廣泛討論的一句有力斷言。

不止是雲,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正在被調試成一臺新的產業發動機。

從前端到後端,從小程序到雲,乃至產品設計能力,由騰訊孕育出的種種能力,開始被封裝成不同垂類的整體解決方案,對外輸出。這就好像,騰訊為整車提供了發動機、中控臺和車載地圖,再輔以不同行業的具體功能,最終變成類似於消防車、救護車、貨車、校巴這種針對不同使用場景的細分產品。

自從馬化騰正式提出向產業互聯網挺進之後,佈局開始緊鑼密鼓地落地,首屆服務創新大會就是騰訊和眾多合作伙伴一起,從用戶研究和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基於不同行業的痛點,對如何改善垂直行業的用戶體驗,從而助力產業智慧升級的一次探討。

到現在,騰訊已經集成雲、安全、人臉識別、地圖、小程序等各項能力,開始在政務、金融、零售等多個垂直領域形成了 60 多種解決方案。

這背後的轉變大有深意。過去,騰訊在「消費互聯網」中逐漸完成了用戶、內容與服務的連接,微信與 QQ 這些能夠不斷自我強化的網絡,幾乎滲透了到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在此過程中,騰訊通過社交關係鏈完成最初的流量積累,隨後,各種各樣的內容與服務連接著社交媒體另一端的消費者,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消費互聯網商業生態。

然而到了 2018 年,中國經濟所享受的紅利正在被嚴苛的內、外部宏觀因素所取代。互聯網行業粗放式成長也不再具有可持續性,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不得不加入世界範圍內更為平等的戰局。創造價值的效率,從未像今天一般重要。

參與這次服務創新大會的傳統企業們,很多都抱著類似的訴求與期待。

騰訊的答案是,「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它在拋開過往依託於人口紅利、以產品為抓手的流量模式,轉而利用技術競爭力滲透入產業,加速不同行業的數字化改造進程。這是一種順應經濟形勢,從攤大餅的外延式增長到深挖效率的內生式增長的轉型。

兵馬未動,組織先行。

毛澤東主席說,「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成為決定性因素」。這裡的幹部,當然不僅僅指人事調整,也包括組織架構。

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雲計算在內的集成式解決方案,開始走進歷史進程的中心舞臺。

新設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囊括了包括騰訊雲、智慧零售、安全、騰訊地圖、優圖等 to B 類業務,目標清晰可見——抓住產業互聯網的機遇。

架構改革、職能轉變貫穿集團的方方面面——原本作為公司級設計團隊的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CDC)這個在騰訊內外都頗為低調的部門,過去負責了騰訊大量知名產品的 UI 設計與交互體驗,「騰訊產品體驗好」的坊間印象,離不開這一部門的長期努力。

如今,這樣一支公司內部深居幕後的支撐部隊,開始在新的時期,轉變成一個對外輸出能力的數字化助手,開始傾注更多精力去探索產業互聯網當中垂直行業的體驗改進。

這是觀察騰訊大象轉身的一個有趣切口。


騰訊如何再造一個騰訊

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總經理 陳妍

在馬化騰的規劃中,以「連接」為核心的騰訊,其願景已經不止於內容與服務,而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為所有行業提供一個「數字接口」。

馬化騰對產業互聯網的理解是,「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隨後發佈的三季報則勾勒出了一個轉型中的騰訊的雛形——騰訊在 Q3 財報中首次披露了騰訊雲的業績:2018 年前三季度營收超過 60 億,收入同比增長逾一倍及錄得環比兩位數百分比增長。

不久前,騰訊雲發佈了新一代自研雲原生數據庫 CynosDB,這是業界第一款全面兼容市面上兩大最主流的開源數據庫 MySQL 和 PostgreSQL 的企業級分佈式雲數據庫,這使得企業幾乎無需更改代碼,就可以實現「上雲」。

雲已經告別「其他業務」類別,但剩下的以支付等金融業務為主的「其他業務」依舊貢獻了 202.99 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 69%。不僅在公司四大業務板塊中營收同比增速最快,並且營業收入佔比達到 25%。

和雲一樣,金融業務也是如今騰訊對外進行產業能力輸出的重要觸點。

雲和金融業務的崛起,是騰訊轉身的又一大重要跡象。

在 2015 年 9 月,騰訊金融宣佈將原有的支付、理財、徵信等業務整合至獨立的業務條線,組建成為騰訊支付基礎平臺和金融應用線(FiT),而這個讀起來有些拗口的部門則隸屬與集團下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在幾年間陸續取得了齊全的金融資質,並直接向集團總裁劉熾平彙報。

三年之後,「顛覆銀行,顛覆傳統金融機構」的口號銷聲匿跡。在其他幾家互聯網巨頭相繼分拆金融業務獨立發展時,騰訊對旗下金融業務依然保持著一以貫之的低調,連馬化騰都稱「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這並非一種消極避世,關鍵點在於,騰訊發展金融的初心,並非為了自建地盤,而是實為產業融合。在提倡「閉環」、跑馬圈地的消費互聯網時代,騰訊主動「開源」,適配了產業互聯網時代。這讓騰訊的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業發生了化學反應。

微粒貸——這個在爭議中誕生的信貸產品創造了一個令傳統金融業稱奇的商業奇蹟。藉助微信九宮格和手機 QQ,微眾銀行得以脫離網點與櫃檯觸達超過 10 億潛在客戶。而在剝離了資金流轉中各種各樣的成本後,高效的資金利用效率使得微粒貸做到了在資金成本更高的情況下,讓用戶享受比信用卡更低的利率。

微眾銀行直通銀行部總經理助理劉江說,「足夠了解用戶,才能與用戶優雅地接觸」,有了微信的觸點,用戶畫像越發精準,讓用戶在金融產品中也能夠獲得不亞於社交產品的高水平用戶體驗。

微眾積累的這些能力,也為銀行提升服務友善度創造了條件:微眾銀行的另一端連接著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通過「聯貸平臺」,微眾銀行自身只發放少量貸款資金,大比例的貸款資金則由合作銀行發放。

同時微眾銀行基於大數據與 AI 技術為合作金融機構提供客戶篩選與風控業務,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銀行間聯合貸款清算平臺,用以提供清算對賬等後臺支持工作。

在這種模式下,受制於網點覆蓋與互聯網風控數據的中小型銀行得以通過微眾銀行觸達更多用戶,以及更瞭解用戶,也得以更好地管理風險。

合作金融機構找不到用戶,騰訊和微眾就幫他們進行「連接」,合作金融機構信息化不夠,無法承受高併發的消費信貸需求,騰訊和微眾就協助其開發系統,合作金融機構缺乏大數據風控能力,騰訊和微眾就共享自己的風控能力。騰訊和微眾並非自己發行產品,而是將完整的解決方案對外輸出,充當著傳統銀行業的數字化助手。

到 2017 年底,微眾銀行營收達到 67.48 億元,淨利潤為 14.48 億元,較 2016 年的 4.01 億元上漲 261.1%,充分說明,騰訊充當傳統銀行業數字化助手的模式已經跑通。

騰訊如何再造一個騰訊

騰訊濱海大廈

之後,騰訊在保險業務上也承襲了這樣的思路。

相比微眾銀行與微粒貸,去年 11 月上線的微保與微信的融合顯得更加緊密,微信力推的小程序給微保提供了一個天然的載體。按照他們官方公開的數據,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戶近 2000 萬,連續半年位居保險類小程序排名第一。

按照微保的統計,24 歲以下的互聯網用戶中,近四成的人購買人身的第一張保單。其中 80% 的用戶是 80、90 後,最小的投保者僅 18 歲。而實名認證與支付、精準銷售及大數據反欺詐則在銷售過程中補足了保險公司的技術短板。

「微保可以做到平臺上所有產生交費或者投保的保單,全部實現電子化。在微信錢包中幫大家收納所有人的保單,到期提醒、續費提醒等服務全部完成自動化。」微保副總裁張文說。

在這背後則是微保與小程序、微信支付、微信運動、紅包等多個基於微信的功能的協同——微保 CEO 劉家明告訴周天財經,近一半用戶通過微信好友轉發,購買了最早的微醫保產品。同樣,微保也與微信運動打通,對積累一定步數的用戶進行獎勵。

相比其他單純以售賣為目的的平臺,微信的社交屬性與功能集合讓保險與用戶之間能夠產生更多化學反應,而最終受益的除了微保,還有平臺上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

與微粒貸和銀行的故事如出一轍,微保讓「只見保單不見用戶」的保險公司獲得了一個擁有億級潛在客戶的互聯網銷售平臺,尤其是讓他們觸達覬覦已久的年輕一代用戶。同時,保險公司又可以根據騰訊平臺所反饋數據進一步反向定製、設計保險產品,讓價格更便宜,體驗更佳,從而形成產業升級的正循環。

騰訊副總裁賴志明在 10 月底出席活動時表示,集團金融科技業務增長迅速,期望將來收入佔比可提升至超過 40%。按照這樣的比例與市值計算,那麼騰訊金融科技的市值將超過一萬億港元。金融科技版塊成長為數字化助手的標杆樣本,本身實際上也反映了騰訊轉型的決心與力度。

「2018 到 2020 年,數據增長是以前所有數據的總和。以前我們說工業是能源,現在我們提一個概念,就是信息能源,信息也成為產業中最重要的能源。」騰訊雲副總裁曾佳欣說,「再過十年八年之後,可能沒有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很多企業都上了雲,都成為了有能力的數據和技術公司。」

騰訊如何再造一個騰訊

騰訊雲副總裁曾佳欣

儘管在市場份額上與競爭對手阿里雲存在差距,但騰訊雲的差異化優勢在於對一些垂直行業的積累——在遊戲與視頻行業,騰訊雲的市場佔有率反而遙遙領先。同樣,從事微信小程序相關業務的公司基也會選擇騰訊雲,他們更關心騰訊帶來的流量和生態優勢。

鞏固線上生態的同時,騰訊也在高調挺進線下。在 2017 年之後的財報中,線上的業務著墨明顯變少,而線下的地位則更加凸顯。

在騰訊的第三次組織架構改革中,新設立的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被認為是面向產業互聯網的核心部門,原本分散的 to B 業務線被整合在了一起,相較於原本鬆散的組織結構,新設的 CSIG 能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to B 業務有了一個統一出口。

「如今的門店,即使有 ERP,也很難和用戶產生連接和黏性。但如果有自己的小程序,那麼數據就可以讓商家針對各種各樣的用戶畫像、用戶標籤,可以做精細性的,針對性的優惠和活動。」在中國服務創新大會上,永輝到家總經理張曉輝這樣解讀小程序對 B 端客戶的助力,「這就是 C2B,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商品。」

事實上,最初並不被太看好的微信小程序已然成為了連接線上與線下,C 端與 B 端的重要砝碼。經過近兩年的的發展,小程序應用數量已經超過 100 萬,覆蓋 200 多個細分行業,日活用戶達到 2 億。

這種輕量化應用正在開始與線下場景緊密結合——今年 10 月的微信小程序阿拉丁指數顯示,排名前三應用場景的分別為線下零售、餐飲、出行服務。

傳統線下門店連接弊病表現在,常以偏文本的短信觸達通道實現連接,觸發率很低。而通過類似小程序這樣的微信新媒介,可以實現雙向觸達,大大提升運營效率。

而當小程序充分深入線下場景後,騰訊便自然地擁有了為 B 端客戶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的能力。比如在騰訊力推的智慧零售體系中,騰訊為商戶提供了支付、卡券系統、VIP 識別、客群畫像等一系列服務,小程序則在其中扮演著消費者與商家的連接器,成為騰訊「產業互聯網」的一個具象體現。在這背後,則是騰訊過去兩年間一系列資本佈局與雲服務的支撐。

目前來看,除了零售和餐飲這些相對貼近普通消費者的行業,醫療、教育、交通和製造業等更多領域依然等待著產業技術融合,這是更為難啃的硬骨頭,但也將是騰訊巨大的施展空間。

相比過去 20 年騰訊在消費互聯網中的「連接」,他們在產業互聯網中的種種動作更像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融合」。而在這期間,騰訊的角色從以往的互聯網領航員變成了馬化騰口中的「助手」與「連接器」。如果說過去幾年的「互聯網 +」開啟了傳統產業轉型的進程,那麼「產業互聯網」則意味著雲計算、AI 與大數據將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商業模式和盈利增長點也會隨之重構。

而對騰訊來說,在扮演著「數字化助手」的同時,也在勾勒出一個落腳於產業互聯網的更加開放的生態,所蘊含的想象空間不亞於再造一個新的騰訊。

- END -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 techf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