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近日,開源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IBM以340億美元收購了開源軟件公司紅帽;第二件,OpenStack Summit峰會在德國柏林召開。紅帽的收購讓第二大開源軟件OpenStack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自誕生以來,OpenStack就一直處在質疑聲中,但這並沒有妨礙OpenStack的快速成長。截至目前,OpenStack基金會的會員數已經達到10萬,覆蓋了全球187個國家,675個組織。今天我們就來聊下OpenStack。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OpenStack Summit峰會

迫於無奈的開源 卻成就了雲平臺新流派

早在1988年,類似雲計算概念的“網絡就是計算機”概念就被SUN微系統公司的合作創建者約翰.蓋奇首次提出,但第一個提出雲計算概念走向落地的廠商卻是亞馬遜,這主要與其當時的業務模式有很大關係。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電子商務網站,高峰時,支撐亞馬遜電子商務業務交易需要極大的計算量,但平時亞馬遜卻並不需要如此大的計算力。於是,亞馬遜開始嘗試將這些空閒出來的計算力開放出來給用戶使用。

在2002年,亞馬遜向客戶推出了一項全新的業務——包括存儲空間、計算能力等資源服務的Web Service,這種早期的“遠程控制”方式就是最早期的一種雲計算的模式。

但云計算真正被廣泛認可卻是在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之後,EC2的彈性擴展能力吸引了很多廠商的關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一直在研究提供類似功能的服務,畢竟這種用於研究的科研機構同樣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但一直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直到遇到Rackspace,雙方聯手後才開始將OpenStack的初級形態構建完成。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Rackspace這個廠商對於國內用戶並不是很熟悉,但當時它卻是美國排名第二的雲計算廠商。雖然是美國第二大雲計算廠商,但規模僅是亞馬遜的5%,。

技術上遇到挑戰的NASA和市場拓展上遇到挑戰的Rackspace開始聯手,決定將OpenStack開源,利用社區的力量來強化OpenStack的功能。於是在2010年雙發共同開源了OpenStack項目。

OpenStack在最初開源的時候主要包含兩個模塊:Nova和Swift,Nova是NASA開發的虛擬服務器部署和業務計算模塊;Swift則是Rackspace開發的分佈式雲存儲模塊,這兩個模塊可以一起用,也可以分開單獨用。於是,OpenStack平臺實現了類似於Amazon EC2和S3的雲基礎架構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OpenStack除了有Rackspace和NASA的大力支持外,還有包括Intel, Dell EMC, Citrix, Cisco, Canonical等重量級公司的貢獻和支持,這也是其開源後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被“父母”遺棄 卻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OpenStack的開發週期是每年固定發佈兩個新版本,並且每一個新版軟件發佈時,開發者與項目技術領導者已經在規劃下一個版本的細節。從2010年10月發佈第一個版本以來,如今已經發布了18個版本。

OpenStack的開發者來自全球70多個組織,超過1600人。他們採用高級的工具與開發方式,進行代碼查看、持續的集成、測試與開發架構,讓版本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也能確保穩定性。

2018年8月30日,備受業界關注的OpenStack第18個版本Rocky正式發佈。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NFV和邊緣計算等用戶的驅動下,Rocky版本的OpenStack變得比以往更強大。

如今OpenStack已經覆蓋了網絡、虛擬化、操作系統、服務器等十多個組件,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下一些組件的作用:

Nova:計算管理,雲計算IaaS的核心,類似於Amazon EC2(ElasticComputeCloud)。為用戶提供虛擬機的管理,比如創建虛擬機或對虛擬機做熱遷移。

Swift:對象存儲,負責對文件進行存儲和檢索,也包括鏡像文件。

Keystone:為用戶提供身份驗證以及OpenStack服務的授權。

Horizon:為用戶提供一個模塊化的控制面板,基於django框架實現。

Cinder:塊存儲服務,為虛擬機提供虛擬卷。

Neutron:為虛擬機提供網絡連接,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虛擬網絡並連接各種網絡設備。

Glance:負責鏡像管理,為虛擬機提供鏡像。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OpenStack組件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來簡單介紹下OpenStack被公認的幾點優勢吧:

1、開放的架構:OpenStack 的開放架構,能夠減少廠商鎖定,進而降低風險;

2、社區的力量:開源軟件的一大亮點就是來源社區,有來自全球的開發者的支持;

3、與公有云互補:目前的雲市場環境下,混合雲是未來的主流,公有云有AWS、微軟等,而私有云搭建方面OpenStack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標準;

4、靈活可擴展:OpenStack自身就是個高擴展性的系統。它被設計為松耦合、基於消息通信的架構,不但可以適應小規模的部署,擴展方面也完全滿足大型客戶的需求;

5.全面的支持和服務:OpenStack是一個支持一切應用的統一平臺;

總體來說,OpenStack作為一個可擴展的打造下一代彈性雲的基礎架構,儘管它還不是很完美。但作為一個開源項目,它的吸引力確實不容小視。但在OpenStack的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各種的質疑。

例如,OpenStack在應用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支持,往往對企業的技術要求較高;不同OpenStack廠商的技術方面也存在衝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兼容;在技術服務方面,缺少明確的技術支持,往往讓很多企業在出現問題後不能夠快速的解決問題等等。

其實,對於技術方面的質疑對於OpenStack並不致命,畢竟一個產品、尤其是開源產品發展的初期,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於OpenStack最致命的挑戰卻是來源於NASA和Rackspace的放棄。

對於OpenStack來說,NASA和Rackspace就像是自己的“父母”,但在2012年,NASA放棄OpenStack,轉而採用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2015年,Rackspace也宣佈將客戶的業務遷移到AWS 上。

被自己的“父母”放棄也成為很多人認為OpenStack不行了的重要證據。隨後,HP和思科宣佈暫定基於OpenStack的公共雲服務。2018年,eBay宣佈放棄OpenStack等等事件,這些對於OpenStack的發展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很多人將OpenStack比作Android軟件,認為它像Android一樣,雖然應用模塊由不同廠商提供,但沒有總體的規劃設計,導致組件一致性差,缺少統一的標準。甚至有人說,這種DIY拼湊的方式永遠滿足不了用戶,尤其是中小企業用戶的需求。但事實是否真如人們說的那樣,Android是否真的比不過蘋果?

對於開源軟件來說,其實在早期,要跟成熟的商業軟件來比,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劣勢的,但開源軟件的價值就是集思廣益,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短板。蘋果的IOS系統在前期不也把Android等廠商押的喘不過氣來,但這兩年,以華為、三星、小米為首的廠商不也已經開始挑戰了蘋果的霸主地位。

在OpenStack雲計算市場,同樣有著在手機開源平臺上取得成功的華為,還有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以及戴爾易安信、英特爾等等國際大廠的支持,他們的研發實力有目共睹。

在最新的OpenStack峰會上發佈的《2018年OpenStack用戶調查報告》顯示,相較於2017年的用戶調查,OpenStack用戶對OpenStack的熱情高於去年,也更願意向其他用戶推薦OpenStack,這也用數據直接證明了OpenStack被看衰是錯誤的。

同時,OpenStack用戶在IT之外的行業持續增長。其中,OpenStack在金融行業的部署佔比增幅最大(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8%),政府/國防(2017年的4%上升至2018年的6%)和零售/電子商務(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4%)的OpenStack部署量也有顯著增長。這些領域的突破也證明了OpenStack的穩定性已經足夠滿足大型用戶和關鍵領域的需求。

此外,多雲用戶更仰賴OpenStack。在此次調查中,78%的OpenStack用戶為多雲用戶,這些用戶在OpenStack上運行的整體雲基礎架構的佔比為58%。對於未來多雲形態的企業應用情況,OpenStack無疑具有著廣泛的市場。

OpenStack的發展 真的離不開中國力量

經過八年的努力,如今的OpenStack已經今非昔比。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加入OpenStack開源社區,使之成為了目前僅次於Linux的全球第二大開源社區。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與OpenStack中的中國力量有很大關係。

2013年開始,中國開始出現了一批OpenStack的初創公司以及OpenStack技術大咖,中國公司陸續獲得OpenStack基金會的黃金會員資格、白金會員資格。

如今,OpenStack 基金會8 家白金會員中,華為和騰訊就佔據了兩個席位,而20個黃金會員中,更是有九州雲、中國移動、EasyStack、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浪潮、新華三、UnitedStack、中興等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在OpenStack中的席位和地位正日益提升,受到全球市場的關注。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白金會員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黃金會員

OpenStack在中國如此快的發展,很大原因是由於我國目前的國家戰略和創業浪潮。自主可控的政策推動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熱情,以九州雲、EasyStack、UnitedStack為首的初創公司在OpenStack進入中國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而華為、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騰訊等大型企業的加入,讓OpenStack的中國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也使得OpenStack的發展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要遠超國外。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8年OpenStack用戶調查報告》中,華為、EasyStack和紅帽位列前三,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佔據OpenStack基金會用戶調查報告供應商排名榜單的前兩名,充分反應出中國新一輪企業客戶在OpenStack技術選擇上的持續看好,OpenStack已經成為中國私有云的事實標準。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當然,OpenStack在國內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國內的公有云市場大佬阿里雲意識到了危機。在2018年雲棲大會南寧峰會上,阿里雲副總裁李津現場演講時表示:“中國只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阿里在雲棲大會上這一發言一下引爆行業,諸多質疑隨之而來。其中青雲QingCloud《討“兩種雲”檄》一文說,利用公眾對雲計算市場的不瞭解來混淆視聽,不但狂妄自大、傲慢無禮,還違反了廣告法。

隨著事件的不斷擴大,華為雲總裁鄭葉來也在個人微博發文談及雲計算行業的開源和自主可控問題。他表示,不要混淆““中山裝和西裝”,不要用所謂的“自主可控”來作文章。國家非特定保密領域就應該鼓勵開放而不是鼓動所謂的“自主可控”,“如果這麼強調自主可控,就應該勇敢宣佈不支持OpenStack接口,不使用開源代碼。”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牆外開花牆內香

雖然事件已經過去,但也從側面認證了OpenStack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讓公有云的阿里雲感到威脅。其實筆者感覺,對於阿里來說,未免有點小家子氣,雲計算市場的體量足夠大,而且未來就是個混合雲、多雲的應用形態,不如大方認可OpenStack的地位,聯手服務好客戶豈不是更好?

不知不覺間,OpenStack已經走了過8個年頭,對於人們常說的“七年之癢”,OpenStack已經悄然穩步的走了過來,它逐步從青澀走向成熟,從不斷唱衰中補齊短板不斷完善自己,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道路,值得肯定。同時值得可喜的是,在這場關於雲計算的變革中,中國的廠商也開始更多的參與進來,開始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價值,中國雲廠商正從發展之初的跟隨到如今引領,不斷提升著中國雲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