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興百業興 鄉村“花樣”謀振興

农业兴百业兴 乡村“花样”谋振兴

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過去的40年,農村改革星火燎原、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農業產業在發展中取得可喜成績,特色農業產業興起,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都在深耕產業興旺這篇“大文章”,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區域特色產業正推動我國農業快速發展。

科技支撐 農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產業形式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農業生產技術裝備不斷升級,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得到大力發展。2017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達96%以上,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70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

數字背後,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成果真正走下了農田,也走上了你我的餐桌。上世紀80年代,為緩解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我國開始建設“菜籃子工程”,這些年,隨著科技創新發展在農業領域運用的不斷深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我們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都更為豐富、健康、多元。

40年來,我國農業產業生態不斷調順,也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科技創新發展衍生出的新型經營主體、設施農業、新興業態等,加速了農業與二三產融合發展。2017年,江蘇省出臺《關於全面推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的意見》,以加強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同在去年,山東農科院啟動實施“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行動、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推廣了一批制約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

百花齊放 特色產業托起“振興夢”

用科技重構農業為特色產業賦能,促進鄉村發展的“接二連三”也是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農業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科技是手段,產業是基礎,特色是賣點,將鄉村的特色產業開發出來並高效的賣出去,是振興鄉村的重要路徑。要在產業振興熱潮中保留個性、百花齊放,則是這些年來各地都在深入探究的“生意經”。

2018年,河北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優質強筋小麥、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98萬畝、265萬畝,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廣東省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個農業特色專業村,旨在用差異化推廣、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質量產業品牌,形成發展合力。

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40年前,還只有“桑棗人家近”的山東大棗,現在提起紅棗,食客們可選擇的還有新疆和田棗、陝西狗頭棗、山西板棗、甘肅臨澤小棗……我國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且潛力巨大,這些年各地依託優勢資源、瞄準市場,讓特色產業發展的更“特”、更細、更多。

農業興百業興,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助推農民增收致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農業現代化發展迅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新階段。40年來,各地依託優勢資源,借力現代科技,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不斷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文/肖斐)

农业兴百业兴 乡村“花样”谋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