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在脫歐的方向上,英國開弓沒有回頭箭

11月25日,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特別峰會上,正式通過此前與英國達成的“脫歐”協議。雖然這是英國與歐盟“脫歐”談判一年多以來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脫歐”協議仍需英國議會與歐盟其他各成員國分別表決通過才能生效,尤其是英國國內各方博弈嚴重,仍有可能導致英國最終“無協議脫歐”。不過,儘管脫歐方式存在變數,但是在脫歐的方向上,英國開弓沒有回頭箭。

外媒:在脫歐的方向上,英國開弓沒有回頭箭

英國具有變革傳統

英國選擇脫歐,與其具有尋求變革的傳統密切相關。

一方面,踏潮前行的變革在英國曆史中比比皆是。18世紀末,英國通過擁抱工業化的變革,把英國締造為號稱“日不落”的世界第一強國;20世紀初,英國通過外交上的變革告別“光輝孤立”;二戰後,在這片誕生資本主義的土地上開啟了經濟國有化、公私合營和福利國家建設的變革浪潮。另一方面,逆勢而變在英國的發展歷程中也不罕見。20世紀50年代英國就曾嘗試在埃及重溫帝國舊夢,結果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鎩羽而歸;20世紀80年代,英國開出了名為“撒切爾主義”的變革藥方,重新走上19世紀末就曾走過的本土產業空心化老路,在去工業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英國自加入歐共體後,藉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大潮的東風,長居全球GDP國家排行榜前列。加入歐共體後區區數年,歐洲在英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所佔比例已近半數。然而硬幣總有兩面。新千年後的英國內受產業結構空心化影響,外受歐盟內持續不斷的成員國債務危機、全球性金融危機和伴隨著恐怖主義威脅的輸入性難民危機接連衝擊,民粹口號開始鼓譟。同時,歐盟經歷了50年的發展,架構規則不斷擴展完善,德法兩個歐盟創始成員國作為歐盟經濟和政治發動機的格局日趨穩固,並且德法兩個歐陸大國各自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早已成為英國有力的競爭對手,原本就“孤懸海外”的英國開始感到自己在地區和國際體系中的位置日益尷尬,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在當前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一些英國國內精英要求重歸英國本色的聲音越來越響,最終英國選擇了退和變,希望通過變革給自己找尋出路。

以退求變,只有符合建設互惠、對等、開放的世界,崇尚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的歷史大潮,破繭成蝶,而非簡單一退了之,才可真正達到以退為進之目的,實現“蛻變”,否則只是簡單的逆潮流而動的“退變”。如今英國以脫歐的退,求怎樣的變,做怎樣的抉擇,最終才決定英國的未來。

對中英關係影響幾何

不論日後最終以何種形式脫歐,失去歐盟這一影響巨大的地區集團加持,英國將會三路出擊,在中國、美國、歐盟之間遊移,重走類似“三環外交”的路線。在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脫歐在部分政治議題上會給中英兩國帶來挑戰,但由於英國最終將離開歐盟關稅和市場聯盟,此舉必然會給英歐經貿往來帶來衝擊,所以中英雙方未來在經貿領域的合作前景更為廣闊。

近年來,中英雙邊關係已由雙方元首互訪開啟了“黃金時代”,只要牢牢把握住歷史發展前行的大勢,把脫歐對中英關係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就能發現中英兩國在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以及“一帶一路”協作等各領域的共同利益遠大於部分分歧。2017年英國已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和第二大貿易伙伴,2018年中國宣佈了一系列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和即將正式運轉的“滬倫通”機制為標誌,未來雙方在自由貿易、高端製造、教育文化、金融服務等各領域互利互補的空間會繼續擴大,經濟合作扮演雙邊關係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地位將日益穩固,在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副作用和地區一體化帶來的困境時,雙方攜手合作對多邊治理機制和規則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革修正的基礎會不斷夯實。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只要英國能在“退變”還是“蛻變”兩者之中善加抉擇,管控矛盾,突出合作共贏,便能讓兩國在發展的道路上繼續自我實現。如此,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未來的中英關係還能為中歐關係提供示範效應,促進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與合作尋求變革,推動彼此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繼續自我超越。

原標題:英國脫歐:“退變”還是“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