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

王昆立


首先,戴梓的28連發機槍,沒有任何的實戰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謂28連發機槍,就是28個裝好彈藥的子銃,安裝在琵琶型槍身內部,使用一個槍管對外射擊。由於這是單兵武器,因此採用的子銃都非常小,可以裝填的彈藥非常有限,而且槍管很短。

這種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從身管和子銃長度來看,真正射程不會達到鳥槍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備重新裝填能力。畢竟在戰場上,為28個子銃重新安裝火藥和鐵子,需要的時間起碼在20分鐘。

同時,這還是一支火繩槍擊武器,這種武器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清軍從準噶爾獲得的土耳其技術贊巴拉火繩槍,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直接導致了鐵甲在我國大面積被淘汰。在火繩槍,抬槍排槍射擊下,這種所謂的28連發機槍,根本就是自殺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謂的28連發機槍,又威力太小,在紅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幾十個檔次的問題。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藥,金屬子彈,全新冶金技術和機械技術出現以後。法國才出現了37管機槍,但是都是使用定裝金屬子彈,使用搖動手柄轉動。完全不是戴梓那種,28個小火銃綁在一起,使用一根槍管的多管火繩槍可以比較的。

但是就是這樣這種蒙蒂格尼式機槍,也因為不適合實戰而被淘汰。至於,戴梓那種多管火繩槍,其實在明朝就有,各種10管火繩槍,早就證明在實戰當中沒有任何用處,就連射程只有16米的騎射都可以輕鬆碾壓。

比戴梓那種武器還要神奇的各種火繩武器,在明朝數不勝數。一個比一個神奇,就是都沒有實戰能力。什麼28連發機槍,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退彈等等能力,也沒有金屬子彈。就是把一堆小火銃綁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綁在一起的一窩蜂都有,就更不要說這個28管小手銃了。


深度軍事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裡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機關槍”,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機關槍。而且晚年淒涼的戴梓,也沒有“流放寧古塔”。

它的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其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28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與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燧發槍性能相似。雖然屬於當時領先全球的槍械,但與近代機關槍真心不搭。研發成功後也沒裝備軍隊,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雖然如此,這構思精密的“連珠銃”,依然是清初軍工強人戴梓的實力見證。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軍工創造裡,“連珠銃”也只是個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讀書人,年輕時就不愛四書五經,卻偏愛讀書人鄙薄的火器軍工技術。三藩之亂時,一腔熱血的他放棄安逸生活從軍,親手開發的火器,從此在戰場上初露鋒芒。後來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書房翰林院侍講,其爐火純青的研發能力,這時起更是大爆發。要論貢獻最大的,卻是他的一項獨家成果:沖天炮。

沖天炮,又名“威遠大將軍”炮,這種戴梓研發的野戰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且能夠通過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即使對面是高速兇悍的騎兵,也保證能以洶湧火力大殺一片。後來清王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裡,戴梓的沖天炮更成了清軍戰場的神奇,多次把擁有沙俄火器的準噶爾騎兵瞄準了暴錘,殺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誇張的說,在康熙年間半個世紀的征戰裡,
以其奇特創意不停升級火器裝備的戴梓,幾乎是親手把清軍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進位置。而且這位康熙年間的幕後英雄,還寫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冊》,是近代中國黃河治理工作的絕對寶典。對四書五經無感的他,詩文卻寫的獨具一格,其針砭時弊的詩歌,堪稱清代中前期裡的獨一號。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態民情?體會康熙年間的苦難民生?讀戴梓的詩,經常就是秒懂。

可以說,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如戴梓這般多才多藝的強人,也是相當罕見。能夠如此人物,能夠主動請纓,半生為國家嘔心瀝血,真堪稱“天賜大清”。

但無奈的是,當時的康熙皇帝,還是特別寵信外國傳教士南懷仁之流,多次以強大軍工發明搶了南懷仁風頭的戴梓,當然也就招了恨,終於給戴梓編造了“私通東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慘遭康熙帝流放。雖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寧古塔,卻也被趕到了盛京(今瀋陽),度過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後才得到赦免,卻也已年老體衰。雍正四年(1726),這位不世出的軍工強人,黯然病故在鐵嶺。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後,鴉片戰爭戰場上,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英國侵略者,清軍的火器裝備,竟破爛到連康熙年間都不如的地步。猴急著要造火炮的清王朝,連當年的造炮圖紙都找不到。這恥辱的景象,真辜負了當年戴梓,那一腔報國的熱血。

參考資料:《清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


我們愛歷史


這個問題可笑的要死。

戴梓這個自來火槍,根本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就是下面這貨。

這是故宮收藏的琵琶鞘燧發槍,昂立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說這種火槍的專利是屬於英國的。當然,這種槍的特點就是在槍托開兩個空間,一個空間作為貯存彈丸的彈倉,一個是貯存發射藥的藥倉。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由擴機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再扣動扳機燧發發火。

彈倉和藥倉

機輪
再補一張圖,連珠火銃內部結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種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戴梓的紡織品相比於原廠貨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把槍托拉長讓其能夠貯存28發彈丸罷了。


至於這貨是機關槍嗎?當然不是,這貨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後裝燧發槍,其發火原理和現代機步槍大相徑庭,而且彈藥也是分裝的,根本不是現代的定裝彈。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機槍是帶有兩腳架、搶架或是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定義是步兵射擊用自動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義是一種扣引扳機不放時能夠連發,同時又可進行單發的口徑11毫米以下的自動武器。可見各國對於機槍的定義有一個共同點,即機槍是自動武器。自動武器是指靠發射時形成的火藥氣體的能量自行退殼裝彈和連發射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槍械的扳機不放,就可連續射擊,直至彈倉的彈藥全部耗盡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槍支分類

火繩槍:Arquebus;滑膛步槍:Musket;線膛步槍、來復槍:rifle ;連珠步槍:repeating-rifle;半自動步槍: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動步槍:automatic rifle;突擊步槍: Assault rifle;衝鋒槍:submachine gun;機槍:machine gun

這個琵琶鞘自來火槍以及戴梓的紡織品頂多屬於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連步槍都算不上。


至於戴梓為何被流放,是這樣的,根據《清史稿》記載:

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鹹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紅人南懷仁結了樑子;同時又命犯小人,導致被南懷仁給擺了一道,才被流放關東,最後成為鐵嶺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說的康熙防漢,而且康熙對火器的興趣遠高於明朝,清朝也逐漸成為全火器軍隊。

最後說一下,拜託各位二傻無知就要點臉,少張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哎,這問題問得,真是邏輯混亂、顛三倒四!

不明就裡的人,看了問題,就會認為戴梓慘遭流放,就是因為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

但是,他下面又問“為何”反被流放,這可不是前面都已經給出答案了,緊接著又問“為何”,真不知為何還要問“為何”?

事實的真相是:戴梓遭受流放,並非因發明28連發的“機關槍”獲罪,被流放的地點也不是寧古塔。

先簡單說一下戴梓其人。

戴梓是很有些來頭的,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代早期的畫家,擅長畫肖像、人物以及山水、竹石。題材以《看竹圖》最多,代表作卻是《煙雲歸耕圖》。本世紀初,戴蒼的一幅《看竹圖》在香港嘉士德拍賣,以39.8萬元的價格成交,即其繪畫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

也因為父親有代表作《煙雲歸耕圖》,戴梓晚年在遼東曾自號“耕煙老人”,著有《耕菸草堂詩鈔》傳世。

戴梓自幼聰穎,喜愛機械製造,少年時代,就“自制火器,能擊百步之外”。

現在看“能擊百步之外”的武器,並不會感到特別驚奇。

但對比一下以後差不多一百年,即在乾隆三十年,清軍在新疆作戰鳥統的射程,不過只有三十多步而已。

由此可知戴梓的跨越時代性。

當然,戴梓跨越時代性最大的就是製作出“連珠火銑”。

《清史稿》記,清康熙十三年(1674),戴梓從軍赴浙閩徵耿精忠時,曾獻上該“連珠火銑”。

“連珠火銑”配備了兩個相互銜接的銃機,銃背裝有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當扳動第一個機輪,隨著火藥和子彈落於機膛,第二個機輪即跟著開始扣動,如此循環,可連續射擊28發子彈,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銑。

中國古代戰爭器械研究的專家、同濟大學機械系研究員陸敬嚴先生認為,戴梓的“二十八連珠火銑”就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設計巧妙,不僅去掉了舊式火銑用火繩點火的原始操作,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兵器專家王錦光先生說:“這種連珠銑非但在我國算是首創,就是當時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穎的武器。”

韋鎮福在《中國軍事史.兵器》中也說:“這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火器,在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上乾脆認為連珠火銑就是機槍,稱“戴梓的發明比西方人早了一個多世紀。”

可惜的是,康熙、以及後來的眾多清朝統治者頭腦裡固守著“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思想,一直以刀、矛、弓、箭這類冷兵器為主,未對戴梓的發明製作予以足夠的重視,終使中國武器史大大落後於西方世界,從而造就了悲慘而屈辱的中國近代史。

戴梓獲禍,主要是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誣告陷害。

戴梓原先在編纂《呂律正義》時,就和南懷仁產生過分歧;後來康熙命令南懷仁造沖天炮,南懷仁“造之一年而不成”,而戴梓僅用八天就造出來了,這使南懷仁“慚且憤”,臉上掛不住,有了加害之心。

另外,有一個名叫陳弘勳的人,原是張獻忠的養子,投靠清廷得居高官,曾向戴梓索賄不得,他和南懷仁相勾結,誣陷戴梓私通日本。

康熙不由分說,把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

戴梓在盛京活得很累、很慘、很狼狽,靠賣字畫為生,過了差不多過了三十年才獲赦,但已垂垂老矣,回不了鄉,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 改年病逝,享年78歲。


覃仕勇說史


戴梓(1649-1727)字開文,錢塘人,多才多藝,除了卓越的火器製造才能,在詩書繪畫,天文曆法方面也有造詣,康熙12年,三藩叛亂,次年6年,康親王傑書率軍南征,路過杭州時,25歲的戴梓以布衣身份從軍,獻上“連珠火銃”製造之法,班師回朝後,經康親王傑書推薦,戴梓受到了康熙的召見,授翰林院侍講之職。

戴梓所該改良的“連珠火銃”,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由於此敘述來自其後人戴遂堂,所以描述應該相對可信。根據紀曉嵐的記載,此銃“狀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彈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28發。”。根據描述可知,這是一種連扳連射的燧發槍,簡化了裝填手續,每裝填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子彈。

今天,不少歷史研究者,誤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槍支,但機槍的原理是利用擊針後裝式槍機,第一發槍彈射出後,利用火藥燃氣的反衝力,推動槍管後座一段距離,並利用後座的衝力,完成打開槍機,退出彈殼和裝彈重新發射這個程序循環,與單發燧發槍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舶來火器顯示,有一支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鞘槍,來自“昂里亞國”,其彈藥裝填方式與技術都與戴梓的“連珠火銃”十分相似,所以說,戴梓的“連珠火銃”應該就是基於這支燧發滑膛後裝槍進行的改良。

除此之外,戴梓還成功放置過西洋進口的“蟠腸鳥槍”和沖天炮,康熙親自命名後者為“威遠將軍”炮,是後世臼炮的早期雛形,適合於曲射,仰攻山間城寨工事,沖天炮在康熙35年遠征噶爾丹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那麼為什麼戴梓會被流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康熙三十年(1691),由於和“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雍正四年(1726),戴梓卒於遼東,年七十八。戴梓在遼東流放長達三十五年,有《耕菸草堂詩鈔》四卷。

順便說一句,康熙一朝對火器的製造進行了非常嚴厲的規定。為了維護八旗軍對綠營的武器裝備優勢,以及阻止各地人民武裝起義的可能,康熙規定,造炮之處分為三,最精良的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產品稱“御製”,供京營八旗使用,第二處在景山,產品稱“廠制”,質量稍次,而清軍主力綠營所用火炮,在鐵匠營製造,質量最低,技術最為落後。各地方只能製造單兵輕火器鳥槍和輕型火炮,以及火藥,各省督撫必須先向兵部工部申請,批准後才能開始製造。

至於單兵火槍,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共有58種,其中御製御用槍16種,而燧發槍有3種,這種技術先進的利器,全部只能“御製御用”,嚴禁外傳,另外,清代中後期後,根據《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嚴格規定了所有重型火器的樣式,成本,固然有利於監督管理,但也不利於改良創新。另外,由於中國缺乏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使得本土火器只能採取對西來產品進行仿造和局部改良之路,所以即使戴梓沒有遭遇貶斥,中國本土軍工技術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晴天有時下豬


你以為是康熙傻?其實傻的是你自己。這種火器如果推廣,那滿人很快將會亡族滅種,死無葬身之地。


姜子鈞


戴梓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冤的一個人物,他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還能製造火器,在攻打臺灣的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雅克薩城個新疆噶爾丹叛亂等戰役中都發揮了很大威力,更重要的是,他還發明瞭最早的機關槍“連發銃”

如果康熙能用好這個人,全力發展火器軍事工業,恐怕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會被改寫。然而他卻被康熙流放,最後冤死。

這是為什麼呢?

這事兒還要從“28響連發銃”說起。

在《閱微草堂筆記》一書卷十九《灤陽續錄(一)》曾有記載:紀曉蘭與戴梓的後人戴遂堂交談時,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與西洋人爭勝。在欽天監,與南懷仁件,遂徙鐵嶺。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銑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銑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于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日:‘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佈人間,汝子孫無憔類矣。’乃懼而不獻。”這也是唯一的關於所謂28連銃的文字記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戴梓當年已研發出來了能連續擊發28發彈藥的武器,也就是說世界上發明機關槍的鼻祖是中國人戴梓。這種“連珠銃”一次裝填之後能貯存彈丸28發。裝填手續簡單方便,比歐洲同類火器早了很多年。

然而就是他的天才強過了比利時人南懷仁,令南懷仁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他勾結陳通巖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日本,於是康熙三十年初,戴梓舉家被流放至今瀋陽。

那麼問題就來了,以千古一帝的英明睿智,這一起冤案怎麼會發生呢?說他裡通外國,那肯定是死罪啊,流放算怎麼回事?

事實上,就是康熙知道他沒有裡通外國,那就是康熙自己要整戴梓了。

其實就是對康熙來說,這個人是個可怕的潛在危險。既然他製造的武器可以打敗蒙古騎兵,那麼也能打敗八旗兵,比如說他製造的子母炮就被康熙明令說子母炮是八旗武器,各省綠營,也就是以漢族人為主的部隊是不許製造。康熙還是懼怕漢人掌握火器而寧肯讓這位天才冤死,也就是說是康熙主導了這次冤案,如果沒有這次冤案,中國或許可以和世界拉近不少距離。

於是這位天才冤死在了東北。昭槤在他《嘯亭雜錄》中明確地寫"人共惜之",也罷,就是因為這位所謂的髂骨一帝,康熙太精明瞭,為了一己的利益,因為一個可能的潛在危險,不但扼殺天才,而且使中國的發展停滯不前,這永遠都是一種恥辱。


關河南望


戴梓對推動清初火器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但也正是戴梓不遺餘力的改進和研發火器才導致了他日後悲慘的命運。因為火器的發展實則是在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

這裡首先要糾正一點:由戴梓改進的28發連珠銃雖然說是一種構思巧妙的新式燧發火器,但其實際價值卻非常有限。因為就實用性與可靠性來說,它還遠遠不如單純的燧發槍。


戴梓在少年時代就迷上了火器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康熙十三年(1674年),已經25歲的戴梓隨康親王傑書平定三藩。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的分析與判斷都很準確,因此康親王對戴梓十分賞識。

康熙十九年,康親王傑書班師回朝,立即就向康熙推薦了戴梓。康熙與戴梓交談後,發現他確實是個人才,因而大力提拔。這一時期的戴梓仍然醉心於火器的改進與研發,因此清初的火器發展獲得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追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戴梓努力獲得的成果僅僅只是成為了康熙皇帝維持天朝上國體面的工具而已。

康熙二十五年,有荷蘭使者進貢‘蟠腸鳥槍’。在將這種火器呈遞給康熙皇帝時,荷蘭使者曾不無得意的說‘俺們大荷蘭的造槍技術就是中,不是給恁噴哩,這樣先進的火器只有俺哪能造!’康熙皇帝聞言大怒‘你跟誰倆呢?一群井底之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這物件,我天朝早已有之,一會兒我就賞你們一些,讓你們也開開眼’!

於是戴梓奉命仿製這種鳥槍,結果很快就製造出十支,並且性能還強於荷蘭使者的進貢之物。然後康熙皇帝將這些仿製的火器回贈給荷蘭使者,此舉讓荷蘭使者十分的汗顏於自己的狂妄自大。



又一次,南懷仁向康熙帝誇口:‘有一種沖天炮十分先進,只有比利時人能製造。自己曾經花費一年時間,都沒有能仿造成功。’沒想到康熙帝卻說‘此事不難,交給戴梓,他肯定有辦法。’結果戴梓僅用了八天時間就將這種火炮給仿造了出來。由戴梓仿造成功的這種火炮被康熙帝命名為‘威遠大將軍炮’。大量裝備這種火炮的清軍,即使是日後面對大量裝備俄國火器的準噶爾部也絲毫不落下風。

戴梓出色的表現雖然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睞,但是也引起了其它同僚的猜忌。康熙三十年,南懷仁勾結陳鴻勳誣陷戴梓‘私通東洋’,隨後康熙將戴梓發配至盛京。

戴梓這樣的結果表面上看是因為遭人誣陷,但以康熙帝對朝政的掌控能力,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是遭人誣陷。那麼他為什麼還會順水推舟將戴梓發配?戰歌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戴梓對火器發展的推動動搖到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清朝皇帝歷來強調‘騎射乃旗人之根本’。這句話的實際意思就是:處於數量劣勢的八旗軍隊,要充分的保證武力上的優勢,以此來維護統治的穩定。那麼怎麼保持?就是鼓勵騎射,遏制火器。當然這個遏制火器並不是不用,而是火器的發展不能動搖到騎射的地位。

據此你就會發現,隨著清朝實力的衰弱,它對火器發展的限制就會越來越嚴。因為當再好的盔甲、再精的騎射也抵擋不了一支裝備了燧發槍的軍隊時,清朝的統治也將隨之開始解體。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戴梓改進的28發連珠銃。由於這種武器本身存在的種種缺點,導致它基本上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是從這種武器的出現我們也可以知道,戴梓肯定對於燧發槍的結構與製造流程十分熟悉。那麼讓戴梓設立製造一種能大規模裝備,並且性能出色的燧發槍也不是一件難事。而隨著燧發槍的大規模普及應用,八旗軍隊所保持的騎射優勢必定蕩然無存,這是康熙帝及歷代清朝統治者所無法容忍的。因此戴梓研發的火器越先進,他的結局就會越悲慘。(幸虧戴梓是處在清初國力鼎盛時期)


戰歌仰望星空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朝代,比如“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和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洋人何以如此肆無忌憚侵略中國呢?無非就是憑藉手中強大威力的武器。清朝的長矛大刀,怎是洋槍洋炮的對手。



▲康熙

其實早在康熙當政時期,就有一個武器“發明專家”出現了,他就是當時28連發“機關槍”的發明者——戴梓。這項發明開創了前所未有的里程碑,標誌著清朝擺脫束縛,由冷兵器時代快步走向“科技時代”。

然而,後來戴梓受到了“奸人”的誣陷和誹謗,康熙帝把他流放到了寧古塔勞動改造去了。戴梓失去了自由,遠離了發明創造。這才造成了以後晚清落後捱打的局面,假如康熙沒有流放戴梓,說不定中國武器領先世界潮流,清朝也許不會滅亡。

戴梓是浙江仁和(杭州)人,生於順治六年(1649年),卒於雍正四年(1726年)。戴梓從小受父親的影響,他父親是個製造商,受其影響從小他就喜歡機器製造,尤其對兵器有極大的興趣,時常有小發明小創造問世,在當地小有名氣。



▲戴梓研究機關槍影視形象

25歲時,他發明了世界首創的28連發的“機關槍”,準確的應該叫“連珠火銃”,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這種火藥槍威力無比,關鍵在於連發,殺傷效率高。他把這項發明申報給了康熙,康熙此時正在和吳三桂死磕,由於康熙削番,觸犯了雲南王吳三桂的利益,吳三桂造反。關鍵時刻雪中送炭,有了強有力武器的支持,康熙一舉消滅了吳三桂。

平叛勝利歸來後,康熙對戴梓很感激,加之很欣賞他的才能,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戴梓開始了仕途生涯,這一年他26歲。

戴梓在朝廷能夠接觸外國進獻的武器,他的眼界進一步開闊,靈感如泉水湧現,只要讓他把玩一下,他就能憑記憶力複製槍支,這得益於他平時武器知識的積累。

有一次,荷蘭政府進獻了一種新式武器。康熙問戴梓,“你不是精通武器嗎?能不能為我仿造10支這樣的槍。不到十天,十支一模一樣的步槍交給了康熙,康熙把這些步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還有一次,他奉命仿造西班牙的佛郎機(一種大炮),結果花了不到五天就完成了。



▲戴梓的影視形象

康熙對戴梓這種天賦很崇拜,時常和他探討火藥方面的知識,宴請他是經常的事。這樣以來引起了一個人的羨慕嫉妒恨,這個人就是康熙的老師,比利時人南懷仁。

南懷仁很早來到了中國,他在火藥,天文,科學上都有建樹。由此有種自高自大的優越感,他想不到中國也有這麼聰明的人,他要維護他所謂的尊嚴,他要拿出紳士一般的方法和戴梓“決鬥”。

“決鬥”的方法是:南懷仁拿著一種先進的武器樣本“沖天炮”(世界最先進子母炮),他對康熙誇耀說,這種武器還在實驗中,也就是比利時人能夠造出來,其他國家就別想了,”這話其實就是讓康熙傳給戴梓。康熙是明白人,於是告訴了戴梓。



▲南懷仁

戴梓看過樣品,只用了8天就造成了“沖天炮”,而比利時人用了一年都沒造出來。造成大炮後,康熙親臨實驗大炮威力現場,為這門大炮賜名“威遠大將軍”,結果威力果然非同凡響。以後這種大炮在康熙平定葛爾丹叛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次較量,南懷仁徹底失敗,戴梓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這一年他32歲。

由於戴梓製造火炮成功,南懷仁由嫉生恨,後來他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巖,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即日本),使戴梓獲罪,於康熙三十年初(1692年),舉家被流放至寧古塔。這一年戴梓43歲,正是事業的高峰期,可惜……(寧古塔是苦寒之地,是犯人的勞改營)。




▲戴梓被流放

戴梓被流放寧古塔30年後,在他73歲時,雍正登基大赦天下,戴梓才得以回到故鄉。不過他沒有回家鄉,而是對這片白山黑水有了感情,毅然留居鐵嶺。雍正四年去世,享年77歲。

歷史沒有假設,康熙也沒有後悔藥可吃,戴梓發明的機關槍原型,比西方的加特林早了近200年。假如康熙不流放戴梓,假如沒有南懷仁的誣陷,也許世界是另一種格局。歷史告訴我們,洋人是亡我中華的罪魁禍首!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和關注】


秉燭讀春秋


滿清入關以十幾萬八旗兵統治兩億漢人,200多年來漢族各地起義不斷,如果火藥利器落入民間,八旗立馬都被殺光了。所以只能利器入庫、奇人流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