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孝莊太后的遺囑很讓康熙帝為難,孝莊太后要求一、

不願為了自己而動皇太極的陵墓;二、不捨得遠離兒孫;如果隨便找個地方給自己的奶奶安葬了,康熙帝心裡過不去,到底要不要將奶奶與爺爺合葬也很為難。

畢竟奶奶對自己和父親都很好,自己和父親繼位靠的都是奶奶,自己也與奶奶的感情很深,安葬在京師附近是很好,但是古代都是講究帝后合葬,不將孝莊太后與皇太極合葬,康熙心裡也過不去,最後導致孝莊太后遲遲未下葬,直到雍正帝繼位後才解決。

有傳聞這是因為多爾袞,孝莊太后是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她曾下嫁於多爾袞,但是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可信,畢竟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民間傳聞;

也有說法是因為孝莊太后給康熙帝託夢;人們根本抬不動孝莊太后的棺材,人們於是把這件事告訴康熙帝,康熙帝想著便睡著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現一片祥雲,之後他祖母出現了,孝莊太后對他說:“她捨不得兒子和孫子,不願去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順治陵墓旁。”隨後孝莊太后隨風飄去,康熙驚醒後,就下令將孝莊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東陵。這說法的可信度也不太高。

至於孝莊太后為何遲遲不下葬,我們後人只能根據文獻記載猜測,真正原因我們也很難猜到,有可能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康熙帝不願意安葬,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奶奶;也有可能原因非常複雜,牽扯到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帝、康熙帝等人。

1687年12月孝莊太后病重,康熙帝晝夜不離其左右,親自給孝莊太后吹湯藥、喂湯藥。數日後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為孝莊太后祈禱,希望上天折損自己的壽命,來增延孝莊太后的壽命。

同年12月25日,孝莊太后撒手而去,臨終前她對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帝抹著眼淚向自己的祖母告別,給自己的祖母上諡號,最後尊重自己祖母的遺囑,將她停放在清東陵。之後康熙帝怕自己祖母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習慣,於是將孝莊太后曾經住過的寢宮拆了,然後搬到孝陵旁又修建好。

直到康熙帝駕崩,孝莊太后都沒有葬於地宮,雍正帝繼位後將這件事提上議程,他遵循了孝莊太后的遺囑,就在康熙帝為孝莊太后修築暫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園,然後將其葬入地宮。孝莊從1687年去世,直到1725年才被葬於地宮。

孝莊太后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尤其對康熙帝的影響極大。


司馬長史


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認同紀連海老師關於這件事的分析。

康熙大帝即使再經天緯地,他也不能輕易地去推翻他父親順治皇帝的遺命,這個遺命很可能是真實存在過的,大致的意思翻成大白話就是 : 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後可以葬入祖墳(清東陵、清西陵),不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違朕命者,非我愛新覺羅的子孫 ! 天人可共誅之 !

大家要知道,多爾袞死後,順治隨即翻臉,挖墳、鞭屍,他對多爾袞之恨可說是咬牙切齒,那麼,他對他的生母孝莊太后會怎麼樣呢,我們現在只要去看看老人家那個孤零零的墳圈子,一切就都可以真相大白了。

孝莊太后,是一位傑岀的女政治家、是一位眼光深遠的女性、更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慈愛的祖母,歷史對她其實已經早有公論,她為國為家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是不會被歷史和後人忘記的 !

九泉之下,她和她的孫子玄燁仍然是一對令人尊敬的婆孫👍👍👍


愛上網的喵喵


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之一,她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說起孝莊的事蹟,無論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記載和傳說,但隨著歷史的塵埃遮蓋,她的許多事情也變得得撲朔迷離起來,令人議論紛紛,其中就有為什麼孝莊皇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隱情?


其中有個關於託夢的說法,孝莊皇后去世準備入葬時,但人們根本抬不動孝莊太后的棺材,人們於是把這件事告訴康熙帝,康熙帝想著便睡著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現一片祥雲,之後他祖母出現了,孝莊太后對他說:“她捨不得兒子和孫子,不願去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順治陵墓旁。”隨後孝莊太后隨風飄去,康熙驚醒後,就下令將孝莊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東陵。但畢竟這說法有點神化,可信度不高。


據史料記載,孝莊太后曾在重病之時立下了一份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意思是說太宗去世太久,我不想因為要和他合葬而擾動他的亡靈,而且太宗葬在盛京(在今瀋陽),距大清都城太遠,把我葬過去,太勞師動眾、我喜歡看著你們,不想離開你們,即便在我死之後。


最後康熙帝揮淚向自己的祖母告別,給自己的祖母上諡號,為了尊重自己祖母的遺囑,康熙只能把祖母之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拆了,在孝陵外原樣上重建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康熙幾乎每年都親自前往探視。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雍正才將“停屍”37年之久的孝莊皇后葬入陵墓。

點贊和關注是對每一個文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肯定,感謝每一個為此點贊和關注的人!

談笑歷史間


孝莊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順治帝生母,皇太極正宮皇后的親侄女,皇太極的敏惠恭和元妃的親妹妹!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集團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最終通盤考慮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福臨繼承大位。順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兒的兒子,大玉兒(孝莊文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福臨也成了大清入關第一帝,並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開國之君。

孝莊文皇后死前留下遺囑,記載於《孝莊後傳》,翻譯過來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古代都是講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武則天死後除去皇帝稱謂,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莊偏偏不願意,背後原因令人費解。後人認為可能由以下三條原因:

一、孝莊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極感情深厚,她不願打開皇太極陵寢與其合葬而打擾到丈夫皇太極與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莊與丈夫皇太極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極的陵墓遠在關外的瀋陽,按照清朝“卑不動尊”的祖訓,康熙不可能將孝莊運回瀋陽安葬,聰慧的孝莊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給康熙下遺囑,雙方都好看。

三、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自認為無顏面對皇太極,所以留下遺囑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選擇同她的兒子同葬在清東陵。

第三條可信度最高

1、當時滿族哥哥死後小叔子娶嫂嫂就是傳統,後來滿族入主中原才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漸漸拋棄。

2、順治帝曾有遺命:“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後可以葬入祖墳(清東陵、清西陵),不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違朕命者,非我愛新覺羅的子孫,天人可共誅之!”

我們知道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到東直門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親親自舉爵祭奠,按皇帝禮節下葬,但多爾袞死後僅2個月,順治皇帝就“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沒財產”,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可見他對多爾袞之恨可說是咬牙切齒,康熙對此顯然是知道內情的,這樣安排也就可以圓滿解釋。

康熙修建一座暫安奉殿,將祖母的棺槨暫時停放在順治帝清孝陵的風水圍牆外,這一停就是37年,雍正帝繼位後遵循了孝莊太后的遺囑,就在康熙帝為孝莊太后修築暫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園,然後將其葬入地宮。

孝莊太后,傑岀的女政治家,她為國為家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永遠被歷史和後人銘記!


美麗青春您真痘


孝莊死與康熙二十六年,距離她的丈夫皇太極去世已經幾十年,而且皇太極的陵墓遠在關外的瀋陽,按照清朝“卑不動尊”的規矩,康熙不可能將孝莊運回瀋陽安葬。孝莊死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給康熙下了一道遺囑:“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孝莊不想與皇太極合葬一起,但要與兒子順治安葬清東陵,也不和禮法。康熙左右為難,只能修建一座暫安奉殿,將祖母的棺槨暫時停放在順治帝清孝陵的風水圍牆外,這一停就是三十多年,知道雍正繼位,才正是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修建了昭西陵。

另一種說法則是孝莊太后當年屈身下嫁多爾袞,所以死後不能與皇太極合葬墓,康熙皇帝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的這位祖母,所以直到康熙去世後,有雍正主持,把孝莊葬在清東陵風水牆外側!


詩書茶花


孝莊文皇后,生於1613年,死於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貴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順治的母親,聖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請注意,她還有幾個身份要特殊說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於1599年,死於1649年,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同時,也是孝莊的親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蘭珠,皇太極的妃子,生於1609年,死於1641年,是孝莊的親姐姐!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孝莊前半輩子的後宮生活並不如意,雖然13歲就嫁給皇太極,獲封側福晉,但是隨著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漸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冊封五大福晉,孝莊從入宮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蘭珠雖然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

但是孝莊的後半生開掛了,皇太極暴斃以後經過一番爭執:孝莊的兒子福臨意外即位,而孝莊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輔佐幼主親政,順治死後(一說出家),又輔佐孫子即位。

她也從五大福晉的末尾晉升為孝莊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偉大而又多災多難的一生,死前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譯過來就是:皇太極已經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擾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勞民傷財,況且我不捨得你們父子,就想葬在這。

這是一份奇怪的遺囑,記載於《孝莊後傳》,是真是假,有待甄別,歷朝歷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須與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但孝莊偏偏不願意,背後原因令人費解。但就事情的發展來看,遺囑可信度很高。因為1688年孝莊去世以後一直沒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時隔38年。

究竟為什麼不願意歸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後世總結了幾條原因

(1)對老公不滿,哲哲是正宮皇后,自己縱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媽的地位,而姐姐後來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來二去導致孝莊心裡不舒服,所以不願意和她們葬在一起。

(2)遺囑屬實,不願意勞師動眾,且眷戀兒孫。

(3)這點也是最有爭議的,就是坊間流傳的: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因為二嫁,所以死後不好意思歸葬皇太極。

第三點後世爭議最大,許多人扒出來編造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是張煌言是明朝舊臣,對清朝不滿所以故意造謠誹謗。(簡直是廢話,和清朝關係好當然會為尊者諱)

我個人恰恰覺得第三條可信度最高,當年皇太極暴斃,皇子豪格和皇叔多爾袞爭皇位,雙方互不相讓,後來詭異的落到了年幼的福臨頭上,福臨的皇位來路無法解釋;後來多爾袞更是自稱“皇父攝政王”,這一新穎的叫法究竟代表什麼學界也沒有合理的解釋;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滿族本就是傳統,說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漸漸拋棄。

如果孝莊的確曾經下嫁多爾袞,此事就可以圓滿解釋。而康熙顯然是知道內情的,但囿於奶奶心願和祖制無法取捨,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這一“暫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沒有結果,反倒是重孫子雍正有辦法,先是給太奶奶一通歌功頌德,後來又引經據典解釋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後整出個昭西陵與太爺爺的昭陵對應起來,事情圓滿解決!


歷史說是非


孝莊太后和康熙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奶奶和孫子的關係,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才去世,可以說他們祖孫之間的感情在中國的帝王史上極其罕見。

一、培養教育幼孫

康熙成年後多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罔極之恩,畢生難報。”“朕自幼蒙太皇太后教育之恩,至為深厚”,“仰報難盡”。如果沒有祖母的教育,就不會有康熙的今天,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康熙曾對皇子們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

在祖母的教育下康熙“不抽菸,不喝酒”,對待大臣抽菸也會勸阻,酒是能少喝就少喝,逢年過節也是小酌幾杯。

祖母的督教對他的成長乃至一生,起有至關重要作用。


二、政治導師與保護者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按照祖母的安排,12歲的康熙準備結婚典禮,索尼的兒子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宮,遏必隆之女落選,成為皇妃。

這表面上是一場普通的婚禮,其實也是一場政治鬥爭。當時索尼和鰲拜,是兩個政治集團,彼此之間也明爭暗鬥。

孝莊太后這一安排,使索尼同鰲拜之間出現芥蒂,又促使索尼更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不過也打破了皇太極和福臨時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慣例。

這並不意味著忽視滿蒙貴族聯姻政策,而是從鞏固皇權、安定政局的現實需要出發,反映出這位傑出政治家的戰略眼光與靈活態度。


就是因為祖孫感情深厚,所以在孝莊太后去世後,康熙才停屍三十多年不下葬,不是他不下葬是他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好。

史書上記載孝莊為什麼不下葬,是孝莊太后自己說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不過應該還有一點,那就是滿族有個習俗,那就是哥哥去世之後,嫂子會嫁給小叔子。所以在皇太極去世後,她嫁給了多爾袞。孝莊太皇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也許就是認為自己愧疚太宗皇太極無法再與太宗同穴。

孝莊去世之時,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地別葬他處,所以才形成了停孝莊梓宮數十年,而無法下葬的局面。


知道的多一點


孝莊皇太后與康熙皇帝的感情在這裡不做贅述,無論是史書描述,還是影視劇的表達,特別是在《康熙王朝》裡面,都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

康熙之所以在位時沒有下葬孝莊,是因為他陷入了“”與“”的矛盾。

孝莊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極感情深厚,而皇太極已入葬幾十年,並且陵寢遠在關外盛京(今遼寧瀋陽),她不願打開皇太極陵寢與其合葬而打擾到丈夫皇太極與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同時,也有說法是說孝莊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一事,自認為無顏面對皇太極,所以留下遺囑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選擇同她的兒子同葬在清東陵。

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被曾奉為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死後是要同皇帝合葬;清朝包括歷朝歷代也沒有母后同兒皇帝同葬的先例,清朝也沒有單獨為後宮開設陵寢的先例。所以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遺訓,一面是殯葬的傳統與祖制,康熙左右為難,只能選擇暫不下葬孝莊棺槨,同時,也是為了方便自己能夠弔唁、祭祀祖母,以緬懷自己對於祖母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康熙把這個問題留給了雍正,雍正則主持單獨為孝莊修建陵寢,這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座後宮單獨陵寢,地址選擇清東陵風水牆外側,既滿足了孝莊希望同兒子同葬的遺願,也表達了雍正對於這位太祖母的敬重,也算圓了康熙的一大心願與遺憾吧。

其實,雍正打破殯儀的祖制也不單單隻有孝莊這一次,包括和碩怡親王胤祥的母親章佳氏,章佳氏過世時,康熙按照普通妃子的禮儀與標準下葬,而雍正即位後,隨即加封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棺槨也從原來的陵寢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貴妃的標準下葬,這也是開創了清朝的歷史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