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獨角獸是如何煉成的?”近年香港颳起創業風,甚至打造出“獨角獸”級別(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的公司,但十個創業九個敗,《大公報》今日起作一系列報道,探討初創公司由成型、發展到排除萬難,以及本港孕育初創環境的條件和不足之處。無疑,港產獨角獸的發展路途並非一帆風順,但他們的經歷可為初創公司帶來一定啟示。/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文、圖)

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聯合創辦人、Facebook早期投資者Peter Thiel在《Zero to One》一書中提到初創公司的致命傷,共通點包括對市場不夠了解、產品不夠好,以及團隊出現問題。

商湯尚海龍:保持初心

被冠以“AI獨角獸”的商湯科技(Sense Time),在人工智能領域上可謂舉足輕重。“在亞洲做初創不容易,投資者會質疑你的idea(意念)是否可行……當你用100萬元去研發,人家可能用一元便把它抄下來!”商湯科技香港總經理尚海龍道出初創之苦,任何原創的失敗率也高,當進入市場化時可能已遭抄襲,惟務必要堅持原則。

商湯科技原先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團隊創辦,首年基本上沒有發展資金可言,只依靠藉助大學建立的聯合實驗室,研發得出的技術則歸大學擁有。在任何領域上,閉門造車只能事倍功半,尚海龍指出,成功的初創難免要與他人合作,通過“1+1”方法倍放效率。他建議,初創公司要基於市場需求,來給自身合理的定位後,保持初心地堅持下去。

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GoGoVan關俊文:講求執行力

至於不少港人認識的網上貨運物流平臺GoGoVan,由飯盒廣告做到召車平臺,一路走來,為解決市場痛點而賣力,更多次瀕臨破產邊緣,不服輸的心態讓這間初創捱過難關,成就今天估值已達10億美元的港產獨角獸。

“當時公司員工靠你出糧開飯,可以怎樣?唯有絞盡腦汁,打盡‘人情牌’,真是畢生難忘!”GoGoVan聯合創辦人關俊文直言,創業會遇到不少瓶頸,很容易令人放棄。隨著業務發展漸見成績,GoGoVan吸引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物流、中俄基金等成為投資者,去年更與內地58速運(近期改名為“快狗”)合併,業務延伸至內地市場。

“其實沒想過要當獨角獸,因為越想,只會扭曲Objective Prospect(目標預期)。做到獨角獸有否‘心紅’?我們只想低調。”關俊文直言,三位創辦人事無大小也會辯論一番,“激烈討論也可撞出idea來”,同時要講求執行能力,“成功因素中可能有一成來自idea,其餘九成都關乎執行上”。

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Casetify吳培燊:路由人行出來

事實上,不一定是超高科技才能稱為初創公司,眼見市面銷售的手機殼“無甚特別”的吳培燊,2011年跟小學同窗搞搞新意思,以Casetify品牌在社交平臺Instagram推廣自家設計的高端手機殼,專攻美國市場。

創業之初,Casetify斥資10萬元買入的印刷機貨不對辦,出現嚴重色差,行政總裁吳培燊並無放棄且汲取教訓,深信“創業要有阿Q精神”。吳培燊形容,路由人行出來,看似懸崖卻別有洞天。“無錢反而令你更積極,把創意發揮得更好!”他認為,初創公司不宜過於專注集資,否則浪費時間在籌資上,令產品缺乏創意。

獨角獸由來 初創夢與想

在初創界,“獨角獸”(Unicorn)一詞彷彿屬於代名詞,能躋身這個級別,是所有創業者的夢想,這些公司的特徵往往能夠快速成長,雖然未有盈利可言,但公司已達到一定規模。

根據種子期風投基金Cowboy Ventures的資料庫顯示,以2003年創辦的美國軟件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僅佔風投融資的消費類和企業軟體創初公司總數的0.07%,猶如金字塔的最頂層。

被冠上“獨角獸”稱號的,正是這些估值達10億美元(78億港元)的初創公司,還有估值100億美元(780億港元)的則稱為“十角獸”(Decacorn),估值進一步升至1000億美元、由創投資金所投資、並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初創公司名為“百角獸”(Centicorn)。

在2013年11月,一篇文章令“獨角獸”與初創公司連接起來。當時,風險投資人物Aileen Lee發表題為《歡迎加入獨角獸俱樂部:從十億級別公司身上學習創業》的文章,描述創業種子期該如何向市值十億美元級別的公司學習;自此,“獨角獸”名字開始與初創公司掛鈎。

創業“九死一生” 集資只是起步

初創界“九死一生”是常見的現象,香港如是,外國初創的失敗例子也比比皆是。初創公司要成功突圍,便要從失敗中學習。

曾獲阿里巴巴投資的移動搜尋服務平臺Quixey,曾經引來不少初創公司羨慕的目光,面對收入來源持續不穩,未能達到投資者的預期,該公司只經營八年便壽終正寢。

汲取經驗 從失敗中成長

五年前,在美國校園迅速竄紅的匿名社交網絡YikYak,在App Store的排名,一度前於Facebook、Twitter等大型社交平臺;不過,由於YikYak採用匿名化方式,令該平臺出現嚴重的網絡欺凌,不得不放棄部分年輕用戶群,導致用戶流失以至名落孫山。

另外,曾被估值達30億美元的Jawbone,在火熱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中冒起,在多輪融資活動中籌得近10億美元;可惜,在資金簇擁下未能讓Jawbone繼續發熱,產品定位在未能汲取經驗下屢次犯錯。

智能榨汁機Juicero,標榜把生果包放入榨汁機,便可壓出新鮮果汁。該公司成功吸引Google Ventures等投資者,後來發現用戶徒手擠壓生果包便能榨出果汁,根本毋須使用該榨汁機。由Juicero開賣至結業,只有十六個月壽命而已。

Hong Kong Limited效應 享譽國際

上一代港人靠著“獅子山精神”拚搏,白手興家;現今的初創公司發揮“Hong Kong Limited”效應,在國際市場打響名堂。

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陳澤威說,香港具有資訊流通優勢,且著重私隱,給予海外合作夥伴一定程度的信心

資訊流通重私隱 吸海外夥伴

AfterShip合夥創辦人陳澤威於七年前,參與本港一個初創比賽後,毅然決定由公關行業轉型至創業,與友人創立AfterShip的前身AwesomeShip,專攻海外市場的B2B(企業對企業)大型客戶,通過追蹤包裹運送的應用程式,為買賣雙方提供最新的運送狀態。

“香港給人感覺很國際化,他們(合作夥伴)見到是‘Hong Kong Limited’也會願意跟你合作。”陳澤威解釋,香港具有資訊流通的優勢,而且著重私隱,給予海外合作夥伴一定程度的信心。他提到,以香港作為基地的AfterShip,現時業務已覆蓋全球近500個國家。

不過,陳澤威認為,在香港最困難是聘請合適人才,在工程師供應有限的情況下,“請人不單要與銀行金融業競爭,還要與初創同行‘搶人’!”

內地不乏出色人才

AfterShip今年初決定在深圳開設辦公室,希望做到100至200人的團隊。陳澤威認為,公司要長遠發展,絕不能單打獨鬥。他直言原先太過“井底之蛙”,以為內地人才“很土”,因此特意到菲律賓、印度及美國等地聘請人才,後來才發現內地不乏出色的人才。

“做Startup(初創)需要投資精神、時間,所得的回報可能是金錢,甚至是‘影響力’!”陳澤威直言,初創公司不能只著眼於賺錢,因為“要賺錢倒不如直接炒樓、炒股票,這或來得更直接、有效”,不過,初創的目的為求解決問題,通過創意創出新的業務,從而製造價值。

港產獨角獸的初創艱辛路

觀點:遇瓶頸最正常堅定信心致勝/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在新經濟發展的年代,不少新創公司藉助互聯網發展,成功打造一家又一家“獨角獸”,中國的佼佼者有騰訊和阿里巴巴,外國有Facebook為首,香港也有AI獨角獸商湯科技,還有準備落戶資本市場的WeLab等。

不過,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追蹤逾千家美國科技初創,發現在過去10年,這批初創公司能夠躋身獨角獸行列的,比例只有1%。該公司亦列舉出創初公司20大“地雷”,例如產品缺乏市場需要、耗盡資金、市場推廣欠佳、團隊重心不清晰和欠熱誠,亦有因法律挑戰創初公司失敗。

雖說“十個創業九個敗”,在1000間初創公司中可能只有一隻“獨角獸”跑出,但這並不代表其餘999間初創是失敗,它們可能已成功製造出影響現今生活的產品或服務,只是估值還小而已,因此作為初創公司,不能只著眼於追求“觸角獸”的虛名,應更專注產品或服務帶來的影響力。

無疑有時候創業是靠運氣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不過,創業過程並不是平步青雲,遇瓶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關鍵在於團隊有否堅定的信心,要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決心,那怕下一步便墮落懸崖,誰又知道再一步不是別有洞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