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瓦,在构造中国建筑或者说是中国房屋的众多部件中,属于极其简单低调、极其普通平凡的一种建筑材料了,但它却是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建筑元素,最初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等屋顶,后来逐渐走入平常百姓家。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房屋,还肩负着为人们遮风避雨、保暖纳凉的使命。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自己的茅草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最后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一间能抵挡风吹日晒雨淋的瓦屋,是人们安身立命、开颜欢笑之所。最重要的是,人们在瓦的守护下,才有了一个完整家庭的最基本的样子。

《周书》载“神农作瓦器”,《礼记》云“夏时昆吾作瓦”,可见瓦的起源历史悠久。中国人的瓦分阴阳,正面为阳,反面为阴,一块阴一块阳相扣相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大道。也因而有鸳鸯瓦之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道尽了多少思与愁!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在中国,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祖先们最先以金取土,以水和泥,在烈火中烧结成瓦,拱形、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放置于椽木之上,一片片顺着房顶层层叠放,像鱼鳞式的铺展,一方遮风避雨的小天地就落成了,这是完整之家最初最可靠的模样。

历代的瓦若以材质样式加以区分,有青瓦、金瓦、琉璃瓦、明瓦等等。

琉璃瓦

采用优质矿石原料高温烧制而成。制成的琉璃瓦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是富丽堂皇的代名词,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皇宫大殿屋顶瓦片的不二之选。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足显皇家气派!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明瓦

以蛎壳、蚌壳磨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嵌在窗子或屋顶上以采取光线。不过明瓦大多被富贵人家用于窗户上,只镶嵌少许于屋顶,以便屋内光线更加明朗。

金瓦

在铜片上包以赤金瓦片,作鱼鳞状,就是金瓦的大致模样。此类瓦片常用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金光闪闪,神圣庄严。俨如佛祖的金身泛光。皇家宫殿也会用到金瓦,尤显地位之尊贵。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有首儿歌:“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午门口,一个鼻子两只手……”大意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一旦离开皇宫,也不过就是普普通通之人了。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鱼鳞瓦

鱼鳞瓦状若鱼鳞,与常见的方形或长方形瓦倒有所不同,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片片层层的瓦铺陈而开,构成了屋顶上的别样风景。这类瓦的应用极少,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须弥福寿庙内的一处殿内,其殿顶倒是覆盖着铜质鎏金鱼鳞瓦,耀眼夺目。

除此之外,筒瓦、石板瓦等瓦类应有尽有,以各自的姿态与身份出现在不同的人家或场合里,是旧时生活百态的一种折射。不过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瓦当中,还属青瓦最为普遍常见,最具质朴、素雅、沉稳之美,也最贴近于平常百姓的生活。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青瓦

青瓦即片瓦、布瓦,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烧制而成,一般不上釉。青瓦并非青色,而是暗蓝色或灰蓝色,素净简单,在中国大多数的民居里,皆可见得青瓦身影。叠叠相交,鳞次栉比,古色古韵,匠心独运。早在古时,青瓦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明清时期,民间全面盛行瓦房。《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坊小巷中,青瓦身影随处可寻。

于近现代,青瓦依稀可见。白墙青瓦,杏花春雨的江南,人在画中游。

青瓦灰墙,雨打芭蕉,朱伞点缀的深巷幽幽长长。

年深日久,瓦上渐渐长出了碧绿的瓦苔瓦松。如果你在乡下生活过,一定知道奶奶讲过的关于瓦松的秘密:若是长疮,将瓦松扯些下来,捣烂了敷在疮上,没几天就会好!长大后突然感觉,那会不会就是青瓦在风霜雨雪中滋生的精华之物。

因为青瓦也是有生命的呀。所以每隔几年,人们总要选个天朗气清的日子上房“捡瓦”,用新瓦换下老瓦,就又开启了一次新的轮回。但有的老瓦,却再没被换下过。新瓦,也再没出现过!

「古建中国」建筑材料之瓦片,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如今,村落小巷里的房屋一改旧貌,青瓦的身影再难寻觅,“儿时掀瓦摸麻雀,雨天瓦下接雨滴,冬天瓦下打冰柱”的记忆留在了过去!不由得让人感慨“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高低错落的房屋,层层叠叠的青瓦,密密地交织错落在一起,承载了一个又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儿时记忆。瓦上四季,是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的见证,也是青瓦渐渐消失的脚步印记。

中国人常说:有瓦遮头便是家。这并不是随口一说的古语,而是在千百年来的时间见证下,对“瓦”作出的最真挚的肯定与感恩。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建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建筑+文化+互联网产业生态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