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果沒有斯大林,蘇聯戰勝德意志帝國麼?

周凱婷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

首先如果沒有斯大林是否會產生大掃除,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成立與否與二戰中斯大林的貢獻是直接相關的。

按照戰後蘇聯自己的說法,大掃除是斯大林一個人的錯誤,但縱觀****國家幾十年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國家出現了類似的權力鬥爭,可見在****國家建立初期,類似場景有其發生的內在必然性,只不過斯大林治下的蘇聯更為典型,更為血腥。

大清洗極大挫傷了蘇軍的戰鬥力,大量有經驗的將領和指揮員被清洗,以至戰爭之初,許多毫無經驗的軍官被推上一線,面對軍事素養、武器裝備都優於自己的德軍,一戰即潰,險些失敗。從這點上來說,斯大林對衛國戰爭初期的慘敗是負有重要責任的,但這些責任中有一部分來自於自身的制度因素,而並非完全是個人原因。

戰爭開始以後,斯大林逐漸從驚慌失措中走出來,並開始選人用人,運籌帷幄,改變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這時候斯大林做事果決,用人不疑的特點開始全面展現出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

對斯大林又愛又恨的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曾經這樣寫道:

當我重新調回莫斯科工作時,多半是在斯大林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同他直接打交道。我們從斯大林那裡得益頗多。當他思維正常、頭腦清醒的時候,會向周圍的人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和指示。說實話,我對他評價很高,十分敬重他。

朱可夫在自身的回憶錄中對斯大林在為國戰爭中的貢獻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斯大林在戰勝法西斯德國及其同盟者的事業中作出了巨大的個人貢獻。他的威望是極高的。因此,任命斯大林為最高統帥是得到人民和軍隊熱烈擁護的。

蘇聯在戰爭開始後不足兩年時間能全面轉守為攻,除了自身強大的國力後盾,斯大林制度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軍糧不足,就去搶老百姓的;生產力不足,就全民皆兵,無償勞動;軍事資源都是國家的,不需要買賣,無限生產;兵力不足,全部抓丁拉夫上前線,不去就是叛國;士兵在前線一旦投降,全家受牽連;打戰不賣力,後方督戰隊自己用機槍突突。

儘管這些做法顯的粗暴、野蠻,但在戰爭危急關頭,卻可以快速調動一切資源,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勝利。

而勝利,是評價一位**合格與否最重要的指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斯大林,蘇聯也許同樣會戰勝希特勒,畢竟有庫圖佐夫戰勝拿破崙在前,但勝利可能會更加曲折,犧牲可能更加巨大。



日慕鄉關


斯大林對陣希特勒

如果沒有斯大林,蘇聯在二戰中戰勝德國是不可想象的。按照斯大林本人的說法,蘇聯之所以能夠戰勝德國,原因有三:首先是蘇聯是社會制度,“蘇維埃社會制度在戰爭火焰中,勝利地經住了考驗,並證明了它是有充分生命能力的”;其次是蘇聯的國家制度,“我們多民族的蘇維埃國家經住了戰時的一切考驗,並證明了它是富有生命力的”;最後是蘇聯的武裝力量,“獲得了勝利的是我們的紅軍,紅軍英勇地經住了戰爭的一切艱難困苦,完全擊潰了我們敵人的軍隊,併成為戰爭的勝利者”。也就是說,戰勝德國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而斯大林是其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

斯大林沒有誇張,1942-1944年間,蘇聯每年出產了多達四萬架的飛機,多達十二萬尊各種不同口徑的大炮,多達45萬挺的輕重機槍,300萬支以上的步槍,約200萬支的自動步槍,多達十萬尊的迫擊炮,相當數量的炮彈,各種雷彈,飛機炸彈,以及步槍和機槍子彈。單是在1944年內就出產了2.4億顆以上的炮彈、炸彈和雷彈,以及74億發子彈。

德黑蘭會議上的蘇美英三巨頭

此外,斯大林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從丘吉爾和羅斯福那裡虎口奪食,得到了大量的軍事和物資援助。僅通過美國的《租界法案》,蘇聯就獲得了兩萬輛美式吉普。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還以出兵中國東北打擊日軍為條件,令英美同意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兩線夾擊希特勒,從而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國際關係學者張善鵬


沒有斯大林,蘇聯能打贏衛國戰爭嗎?

許多人認為,沒有斯大林,蘇聯有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照樣打贏衛國戰爭。他們忘記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是被斯大林發現,並重用的,沒有斯大林,朱,華等名將能被髮揮作用嗎?

領導人屬於稀缺資源,有什麼樣的領導人就有什麼樣的將星集團。二戰中,蘇聯湧現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名將,如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馬林諾夫斯基,托爾布欣等人,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戰功,均與斯大林的領導有很大關係

。特別是科涅夫,兩次打敗仗,兩次被撤職,均被斯大林寬容,重新委以重任,成就了科涅夫的輝煌。

相反,德國也有一批名將,如古德里安,曼斯泰因,隆美爾等人,才能超群。但是他們遇上了希特勒這樣的領導人,就只能窩窩囊囊,最後跟上希特勒陪葬!

有人說因為有了斯大林,所以才有了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潰敗。其實他們不瞭解當時的情況。希特勒發明的這個閃電戰,確實厲害。不僅是蘇聯,還有波蘭,法國,英國,哪一個國家能夠防得住希特勒的閃電戰?一個個被希特勒打得人仰馬翻!這又該追究誰的責任?事實上還是斯大林以鋼鐵般的意志,領導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頂住了希特勒凌厲的攻勢與打擊,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事實上只到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全世界才鬆了一口氣,認為希特勒是可以戰勝的。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還有一個情節,即1941年10月,等莫斯科門戶洞開,形同虛防的時候,斯大林不但沒有隨政府機關撤走,反而親自留在莫斯科指揮戰鬥。並於1941年11月7日在紅場檢閱部隊,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鬥志,勇躍參軍保衛祖國。成為蘇軍拼死抵抗德軍進攻,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重要保證。

有人說換了斯大林可能會怎樣?蘇聯衛國戰爭是斯大林領導打贏的。如果真要換人,那應該換誰呢?如果換成戈爾巴喬夫,那就不用希特勒進攻,自己直接玩完了!


陽城導航


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斯大林當政,蘇聯戰勝德國的代價要減少許多,恐怕歷史格局都會發生變化。

首先,列寧逝世後並沒有指定接班人,甚至臨終前小範圍內寫信反對斯大林繼任總書記,他認為約瑟夫脾氣太過暴躁。斯大林的競爭者有好幾位,比如托洛茨基,布哈林等等,斯大林是用權謀獲得了繼承,並且將競爭對手全部清洗,極大削弱了蘇共中央的執政實力和集體領導能力。

其次,斯大林的清洗延伸到紅軍中,大肆清除異已,最優秀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大批高級將領被殺,五個元帥殺了仨,67名軍長被殺60名 ,199名師長被殺136名 ,簡直就是對自己軍隊的大屠殺,整個蘇聯軍隊傷筋動骨,直接造成戰爭爆發時的一敗塗地。

再次,斯大林迷信自己的判斷,並且非常獨裁,對於各方面彙報的德國準備進攻的情報不屑一顧,致使蘇軍完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面對德軍突襲一片混亂,二週即被德軍深入腹地,差點讓蘇聯陷於萬劫不復之地。在蘇德戰爭期間也因獨裁多次犯下重大錯誤,比如基輔大敗,哈爾科夫大敗等。

最後,蘇聯的勝利是廣大紅軍官兵浴血奮戰,全國人民的艱苦卓絕,以及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朱可夫華西烈夫斯基等一批優秀將領的努力。蘇聯地域遼闊,戰略迴旋餘地很大,人口也大大超過德國,能夠戰勝德國,斯大林個人不是什麼決定因素。


度度狼gg


二次世界大戰,英勇的蘇人民杜斯大林的領導下,舉全國之力,付出了2500萬人的生命代價,終於與世界人民一道,戰勝了希特勒法西斯德國。

在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蘇聯政府預先的工業設施,戰略性的轉移到了西伯利亞的腹深地帶,有效地避免了納粹德國空軍的襲擊,和毀滅性的打擊,保障了
後勤的供給,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戰爭物資的保證。

既然是這樣天獨厚的條件,本可以有效的抗擊德國的入侵,和不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戰勝納粹德國希特勒。

人們都知道上個世紀30年代的蘇聯,曲沙皇時期的農業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以進入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 國家實力已經達世界高端。

然而,由於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 ,使蘇聯軍隊的領導階層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至使蘇德戰爭一開始並非常的被動,戰爭打得異常殘酷。

斯大林鋼鐵般的性格,領導蘇聯軍民一舉粉碎希特勒的進攻,並以勢如破竹之勢,與盟軍一起徹底地消滅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

歷史沒有假設也不容假設,斯大林為 結束二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志軍001


個人覺得沒有斯大林的個人鐵血意志肯定打不贏德國!決定蘇德戰場走向的有兩場戰役,一個是莫斯科戰役,一個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如果沒有斯大林,那麼這兩場戰役根本打不贏。一旦失去這兩場戰爭,蘇聯的下屬加盟國就會脫離蘇聯投降德國,那麼蘇聯就完了。

莫斯科戰役是蘇聯存國的根本,如果沒有在莫斯科戰役阻擊住德國,那麼幾千萬蘇聯人將在大冬天被趕到西伯利亞平原,那個冬天還那麼的冷,在缺衣少糧又沒有任何取暖工具的情況下將有幾百萬蘇聯人凍死凍傷在西伯利亞,這是戰役的間接性傷害,沒有人拿什麼打仗。這也是斯大林堅守莫斯科,獨身與莫斯科共存亡的主因,沒有莫斯科蘇聯就完了。

斯大林格勒則是決定蘇聯是否有能力反擊德國的轉折點。一旦把斯大林格勒讓出去,那麼整個烏克蘭就被交出去了,那麼從烏東到南俄羅斯也無險可守,德軍可以在烏克蘭休整,補充實力,然後再以一紙招降書,整個蘇聯南部的加盟國將全部脫離蘇聯,畢竟這些地區本來也是蘇聯靠武力打下來的,這些國家必然反過來對蘇聯兵戈相向,蘇聯必然雪上加霜,所以斯大林下令不得放棄斯大林格勒。


優己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二戰如果沒有斯大林,蘇聯戰勝不了德國。也許有人會說,蘇聯有那麼多將領,比如朱可夫等等,完全可以戰爭德國。

其實問題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蘇聯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民族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自從1917年10月紅色的蘇維埃政權建立以來,根基並不牢固,因為他們只是佔領了首都和幾個大城市,大多地區及鄉村還在敵對的白軍手裡。

紅色的蘇聯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創立的,當時的中央組織結構較為複雜,左、右派的政治家都有,暗藏和親外的反動政治家也名列其中。境外的敵對勢力對新生的蘇維埃,進行顛覆和破壞活動。境內的反動武裝,則進行瘋狂的反撲,搞白色恐怖。當時的紅色政權內外交困,舉步為艱,幾乎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在這種狀況下能穩住局勢、力挽狂瀾的只有二人,那就是列寧和斯大林。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列寧在1918年遇刺直至逝世的這幾年當中,斯大林一邊在外指揮作戰,一邊還得輔佐列寧來穩政局,有人說斯大林排除異己、爭權奪利。試問一下在當時誰有力量誰有能力來控制這個政局?而又有誰能指揮得了紅軍,在前線作戰把白匪打的屁滾尿流,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呢?沒有第二人只能是斯大林。

列寧逝世後,各方各派為爭奪領導權,激烈鬥爭在所難免,這個時候論領導才能論戰力,斯大林必然是列寧接班人的不二人選。成為領導蘇聯的領神當之無愧。還有人說斯大林在三十年代搞大清洗,這件事我們需要探討一下,雖然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內戰也基不結束。但爭權奪利的政客大有人在,當時的世界格局對蘇聯也極為不利。大多國家敵視蘇聯,當時既無朋友更沒多少友好的聯盟國家。雖然和中國關係不錯,但中國一直內戰不斷,也幫不了蘇聯什麼忙。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斯大林一邊搞社會主義建設,一邊搞國防來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是新生的政權,又是第一個紅色國家,誰也沒搞過又沒有樣板可學,只好邊探索邊搞。這樣自然而然就會有不同的意見,自上而下也會有反對的人,軍隊也不例外。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為了蘇聯社會主義的繼續,也為了維護斯大林的權威,更加有效的管理各方,不清洗行嗎?難道要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號嗎?那這個新生的國家還怎樣去發展怎樣來運作呢?

所謂清洗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並不鮮見。更何況新生的這麼一個,社會主義蘇聯呢?歷史也證明由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在短短的二十當中,國力民生有了很大的提高,軍隊和國防也步入先進國家的行列。四年的衛國戰爭是一場比鋼鐵的現代化戰爭,成千上萬的飛機、坦克、大炮,多達數不清的輕重武器,這些可不是一口氣能吹出來的。從這些武器的生產裝配出廠到列裝部隊,時間之短之神速無不為之佩服。

要沒有這些鋼鐵,沒有這些現代化的武器,要沒有這些高素質的軍民合作,打贏這場戰爭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斯大林,足以說明斯大林的領導有方,偉績功不可沒。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偉人也是這樣。不管當時的蘇德戰爭開頭如何失利,中間又如何艱難困苦,但人們要的是後來是結局。

綜上所述。二戰沒有斯大林不可能取得勝利,蘇聯如果沒有斯大林,可能紅色的蘇維埃會半路夭折。如果89年的蘇共領導人還是斯大林,蘇聯也不會解體。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蘇聯贏得對德戰爭,依靠的是遼闊的國土縱深,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以及全民的浴血奮戰
,來自國際社會的援助。

斯大林是國家最高領導,功績當然不能抹殺,但只能說他在自己的職位上做了應該做的事,不能把功勞全算在他一個人身上,比如拿破崙時期,法國入侵俄羅斯,戰爭的結局同德國納粹如出一轍,每個民族都有層出不窮的傑出人物,能征善戰的將士,即使沒有斯大林,還有別的人站出來,比如法國,貝當雖然投降了,但還有戴高樂出來領導自由法國。


人文茶客


對於蘇聯來說,戰勝德國的物質基礎是蘇聯的2個五年計劃,沒有這兩個五年計劃,蘇聯還是一個農業國,而如果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還是一個農業國,那麼是根本不可能戰勝德國的,那些蘇軍的將領都是使用坦克的高手,但是沒有坦克,這些將領使用什麼作戰呢?如果還是使用步兵騎兵,那麼就算是朱可夫,或者圖哈切夫斯基沒有被殺,由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二戰初期波蘭軍隊的下場就是蘇軍的下場。

而對於蘇聯來說,斯大林是蘇聯快速工業化的最有力的推手,為了快速工業化,斯大林使用了鐵腕手段,甚至是採取了十分殘酷的手段來排除一切會阻礙快速工業化的阻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迅速完成了工業化,朱可夫曾經說,如果沒有戰前的建設,那麼戰爭爆發以後,他們都不知道在哪裡才能把敵人擋住,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際情況。

而做到這一切的只有斯大林,可以說如果沒有斯大林的鐵腕手段,蘇聯就不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走過了發達資本主義100年走過的路。就象丘吉爾對於斯大林的評價,他接手的是一個扶著木犁的國家,他離開的時候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工業國。

當然,做到這些成績,斯大林採取的手段使得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人道成本,原來毛主席曾經提過三七開的說法,就是一個人如果能有7成的事情是正確的就不錯了,這種三七開對於斯大林其實挺合適,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斯大林來說,四六開比較合適,畢竟蘇聯付出的人道代價太大了,而且他的很多政策埋下了後來蘇聯解體的種子。


有痰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軍隊勢如破竹橫掃蘇聯軍隊,蘇軍傷亡過百萬,正是斯大林的錯誤指揮的後果,及大清洗運動造成的蘇軍將領匱乏及戰鬥力下降,之後之所以能夠艱難戰勝德國賴於蘇聯的戰略縱深,豐富資源,及強大的後備軍及蘇軍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斯大林單憑軍事能力來講恐怕和希特勒一樣都是軍事才能並不出眾的領導人,德軍潰敗源於希特勒,蘇軍勝利絕非因為斯大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