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战胜德意志帝国么?

周凯婷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

首先如果没有斯大林是否会产生大扫除,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成立与否与二战中斯大林的贡献是直接相关的。

按照战后苏联自己的说法,大扫除是斯大林一个人的错误,但纵观****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出现了类似的权力斗争,可见在****国家建立初期,类似场景有其发生的内在必然性,只不过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更为典型,更为血腥。

大清洗极大挫伤了苏军的战斗力,大量有经验的将领和指挥员被清洗,以至战争之初,许多毫无经验的军官被推上一线,面对军事素养、武器装备都优于自己的德军,一战即溃,险些失败。从这点上来说,斯大林对卫国战争初期的惨败是负有重要责任的,但这些责任中有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制度因素,而并非完全是个人原因。

战争开始以后,斯大林逐渐从惊慌失措中走出来,并开始选人用人,运筹帷幄,改变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这时候斯大林做事果决,用人不疑的特点开始全面展现出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

对斯大林又爱又恨的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

当我重新调回莫斯科工作时,多半是在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同他直接打交道。我们从斯大林那里得益颇多。当他思维正常、头脑清醒的时候,会向周围的人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示。说实话,我对他评价很高,十分敬重他。

朱可夫在自身的回忆录中对斯大林在为国战争中的贡献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斯大林在战胜法西斯德国及其同盟者的事业中作出了巨大的个人贡献。他的威望是极高的。因此,任命斯大林为最高统帅是得到人民和军队热烈拥护的。

苏联在战争开始后不足两年时间能全面转守为攻,除了自身强大的国力后盾,斯大林制度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军粮不足,就去抢老百姓的;生产力不足,就全民皆兵,无偿劳动;军事资源都是国家的,不需要买卖,无限生产;兵力不足,全部抓丁拉夫上前线,不去就是叛国;士兵在前线一旦投降,全家受牵连;打战不卖力,后方督战队自己用机枪突突。

尽管这些做法显的粗暴、野蛮,但在战争危急关头,却可以快速调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胜利。

而胜利,是评价一位**合格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斯大林,苏联也许同样会战胜希特勒,毕竟有库图佐夫战胜拿破仑在前,但胜利可能会更加曲折,牺牲可能更加巨大。



日慕乡关


斯大林对阵希特勒

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是不可想象的。按照斯大林本人的说法,苏联之所以能够战胜德国,原因有三:首先是苏联是社会制度,“苏维埃社会制度在战争火焰中,胜利地经住了考验,并证明了它是有充分生命能力的”;其次是苏联的国家制度,“我们多民族的苏维埃国家经住了战时的一切考验,并证明了它是富有生命力的”;最后是苏联的武装力量,“获得了胜利的是我们的红军,红军英勇地经住了战争的一切艰难困苦,完全击溃了我们敌人的军队,并成为战争的胜利者”。也就是说,战胜德国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斯大林是其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

斯大林没有夸张,1942-1944年间,苏联每年出产了多达四万架的飞机,多达十二万尊各种不同口径的大炮,多达45万挺的轻重机枪,300万支以上的步枪,约200万支的自动步枪,多达十万尊的迫击炮,相当数量的炮弹,各种雷弹,飞机炸弹,以及步枪和机枪子弹。单是在1944年内就出产了2.4亿颗以上的炮弹、炸弹和雷弹,以及74亿发子弹。

德黑兰会议上的苏美英三巨头

此外,斯大林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从丘吉尔和罗斯福那里虎口夺食,得到了大量的军事和物资援助。仅通过美国的《租界法案》,苏联就获得了两万辆美式吉普。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还以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军为条件,令英美同意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两线夹击希特勒,从而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国际关系学者张善鹏


没有斯大林,苏联能打赢卫国战争吗?

许多人认为,没有斯大林,苏联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将,照样打赢卫国战争。他们忘记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将是被斯大林发现,并重用的,没有斯大林,朱,华等名将能被发挥作用吗?

领导人属于稀缺资源,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有什么样的将星集团。二战中,苏联涌现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如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马林诺夫斯基,托尔布欣等人,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战功,均与斯大林的领导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科涅夫,两次打败仗,两次被撤职,均被斯大林宽容,重新委以重任,成就了科涅夫的辉煌。

相反,德国也有一批名将,如古德里安,曼斯泰因,隆美尔等人,才能超群。但是他们遇上了希特勒这样的领导人,就只能窝窝囊囊,最后跟上希特勒陪葬!

有人说因为有了斯大林,所以才有了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溃败。其实他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希特勒发明的这个闪电战,确实厉害。不仅是苏联,还有波兰,法国,英国,哪一个国家能够防得住希特勒的闪电战?一个个被希特勒打得人仰马翻!这又该追究谁的责任?事实上还是斯大林以钢铁般的意志,领导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顶住了希特勒凌厉的攻势与打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事实上只到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全世界才松了一口气,认为希特勒是可以战胜的。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还有一个情节,即1941年10月,等莫斯科门户洞开,形同虚防的时候,斯大林不但没有随政府机关撤走,反而亲自留在莫斯科指挥战斗。并于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检阅部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勇跃参军保卫祖国。成为苏军拼死抵抗德军进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重要保证。

有人说换了斯大林可能会怎样?苏联卫国战争是斯大林领导打赢的。如果真要换人,那应该换谁呢?如果换成戈尔巴乔夫,那就不用希特勒进攻,自己直接玩完了!


阳城导航


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斯大林当政,苏联战胜德国的代价要减少许多,恐怕历史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列宁逝世后并没有指定接班人,甚至临终前小范围內写信反对斯大林继任总书记,他认为约瑟夫脾气太过暴躁。斯大林的竞争者有好几位,比如托洛茨基,布哈林等等,斯大林是用权谋获得了继承,并且将竞争对手全部清洗,极大削弱了苏共中央的执政实力和集体领导能力。

其次,斯大林的清洗延伸到红军中,大肆清除异已,最优秀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大批高级将领被杀,五个元帅杀了仨,67名军长被杀60名 ,199名师长被杀136名 ,简直就是对自己军队的大屠杀,整个苏联军队伤筋动骨,直接造成战争爆发时的一败涂地。

再次,斯大林迷信自己的判断,并且非常独裁,对于各方面汇报的德国准备进攻的情报不屑一顾,致使苏军完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面对德军突袭一片混乱,二周即被德军深入腹地,差点让苏联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在苏德战争期间也因独裁多次犯下重大错误,比如基辅大败,哈尔科夫大败等。

最后,苏联的胜利是广大红军官兵浴血奋战,全国人民的艰苦卓绝,以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朱可夫华西烈夫斯基等一批优秀将领的努力。苏联地域辽阔,战略回旋余地很大,人口也大大超过德国,能够战胜德国,斯大林个人不是什么决定因素。


度度狼gg


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的苏人民杜斯大林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付出了2500万人的生命代价,终于与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希特勒法西斯德国。

在战争还未开始的时候,苏联政府预先的工业设施,战略性的转移到了西伯利亚的腹深地带,有效地避免了纳粹德国空军的袭击,和毁灭性的打击,保障了
后勤的供给,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战争物资的保证。

既然是这样天独厚的条件,本可以有效的抗击德国的入侵,和不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战胜纳粹德国希特勒。

人们都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曲沙皇时期的农业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以进入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国家实力已经达世界高端。

然而,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 ,使苏联军队的领导阶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至使苏德战争一开始并非常的被动,战争打得异常残酷。

斯大林钢铁般的性格,领导苏联军民一举粉碎希特勒的进攻,并以势如破竹之势,与盟军一起彻底地消灭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历史没有假设也不容假设,斯大林为 结束二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志军001


个人觉得没有斯大林的个人铁血意志肯定打不赢德国!决定苏德战场走向的有两场战役,一个是莫斯科战役,一个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没有斯大林,那么这两场战役根本打不赢。一旦失去这两场战争,苏联的下属加盟国就会脱离苏联投降德国,那么苏联就完了。

莫斯科战役是苏联存国的根本,如果没有在莫斯科战役阻击住德国,那么几千万苏联人将在大冬天被赶到西伯利亚平原,那个冬天还那么的冷,在缺衣少粮又没有任何取暖工具的情况下将有几百万苏联人冻死冻伤在西伯利亚,这是战役的间接性伤害,没有人拿什么打仗。这也是斯大林坚守莫斯科,独身与莫斯科共存亡的主因,没有莫斯科苏联就完了。

斯大林格勒则是决定苏联是否有能力反击德国的转折点。一旦把斯大林格勒让出去,那么整个乌克兰就被交出去了,那么从乌东到南俄罗斯也无险可守,德军可以在乌克兰休整,补充实力,然后再以一纸招降书,整个苏联南部的加盟国将全部脱离苏联,毕竟这些地区本来也是苏联靠武力打下来的,这些国家必然反过来对苏联兵戈相向,苏联必然雪上加霜,所以斯大林下令不得放弃斯大林格勒。


优己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二战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战胜不了德国。也许有人会说,苏联有那么多将领,比如朱可夫等等,完全可以战争德国。

其实问题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自从1917年10月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根基并不牢固,因为他们只是占领了首都和几个大城市,大多地区及乡村还在敌对的白军手里。

红色的苏联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创立的,当时的中央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左、右派的政治家都有,暗藏和亲外的反动政治家也名列其中。境外的敌对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境内的反动武装,则进行疯狂的反扑,搞白色恐怖。当时的红色政权内外交困,举步为艰,几乎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在这种状况下能稳住局势、力挽狂澜的只有二人,那就是列宁和斯大林。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列宁在1918年遇刺直至逝世的这几年当中,斯大林一边在外指挥作战,一边还得辅佐列宁来稳政局,有人说斯大林排除异己、争权夺利。试问一下在当时谁有力量谁有能力来控制这个政局?而又有谁能指挥得了红军,在前线作战把白匪打的屁滚尿流,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呢?没有第二人只能是斯大林。

列宁逝世后,各方各派为争夺领导权,激烈斗争在所难免,这个时候论领导才能论战力,斯大林必然是列宁接班人的不二人选。成为领导苏联的领神当之无愧。还有人说斯大林在三十年代搞大清洗,这件事我们需要探讨一下,虽然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内战也基不结束。但争权夺利的政客大有人在,当时的世界格局对苏联也极为不利。大多国家敌视苏联,当时既无朋友更没多少友好的联盟国家。虽然和中国关系不错,但中国一直内战不断,也帮不了苏联什么忙。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斯大林一边搞社会主义建设,一边搞国防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是新生的政权,又是第一个红色国家,谁也没搞过又没有样板可学,只好边探索边搞。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自上而下也会有反对的人,军队也不例外。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继续,也为了维护斯大林的权威,更加有效的管理各方,不清洗行吗?难道要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号吗?那这个新生的国家还怎样去发展怎样来运作呢?

所谓清洗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并不鲜见。更何况新生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苏联呢?历史也证明由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当中,国力民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军队和国防也步入先进国家的行列。四年的卫国战争是一场比钢铁的现代化战争,成千上万的飞机、坦克、大炮,多达数不清的轻重武器,这些可不是一口气能吹出来的。从这些武器的生产装配出厂到列装部队,时间之短之神速无不为之佩服。

要没有这些钢铁,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武器,要没有这些高素质的军民合作,打赢这场战争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斯大林,足以说明斯大林的领导有方,伟绩功不可没。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伟人也是这样。不管当时的苏德战争开头如何失利,中间又如何艰难困苦,但人们要的是后来是结局。

综上所述。二战没有斯大林不可能取得胜利,苏联如果没有斯大林,可能红色的苏维埃会半路夭折。如果89年的苏共领导人还是斯大林,苏联也不会解体。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苏联赢得对德战争,依靠的是辽阔的国土纵深,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以及全民的浴血奋战
,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

斯大林是国家最高领导,功绩当然不能抹杀,但只能说他在自己的职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不能把功劳全算在他一个人身上,比如拿破仑时期,法国入侵俄罗斯,战争的结局同德国纳粹如出一辙,每个民族都有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能征善战的将士,即使没有斯大林,还有别的人站出来,比如法国,贝当虽然投降了,但还有戴高乐出来领导自由法国。


人文茶客


对于苏联来说,战胜德国的物质基础是苏联的2个五年计划,没有这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还是一个农业国,而如果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还是一个农业国,那么是根本不可能战胜德国的,那些苏军的将领都是使用坦克的高手,但是没有坦克,这些将领使用什么作战呢?如果还是使用步兵骑兵,那么就算是朱可夫,或者图哈切夫斯基没有被杀,由图哈切夫斯基指挥,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二战初期波兰军队的下场就是苏军的下场。

而对于苏联来说,斯大林是苏联快速工业化的最有力的推手,为了快速工业化,斯大林使用了铁腕手段,甚至是采取了十分残酷的手段来排除一切会阻碍快速工业化的阻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朱可夫曾经说,如果没有战前的建设,那么战争爆发以后,他们都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把敌人挡住,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际情况。

而做到这一切的只有斯大林,可以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铁腕手段,苏联就不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100年走过的路。就象丘吉尔对于斯大林的评价,他接手的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他离开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工业国。

当然,做到这些成绩,斯大林采取的手段使得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人道成本,原来毛主席曾经提过三七开的说法,就是一个人如果能有7成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不错了,这种三七开对于斯大林其实挺合适,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于斯大林来说,四六开比较合适,毕竟苏联付出的人道代价太大了,而且他的很多政策埋下了后来苏联解体的种子。


有痰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军队势如破竹横扫苏联军队,苏军伤亡过百万,正是斯大林的错误指挥的后果,及大清洗运动造成的苏军将领匮乏及战斗力下降,之后之所以能够艰难战胜德国赖于苏联的战略纵深,丰富资源,及强大的后备军及苏军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斯大林单凭军事能力来讲恐怕和希特勒一样都是军事才能并不出众的领导人,德军溃败源于希特勒,苏军胜利绝非因为斯大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