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东三省的渔猎少数民族面对闯关东的汉人为什么没有爆发蒙古地区抗垦那样的冲突仇杀?


冲突的产生无外乎是因为利益的争夺。这两种民族冲突,汉人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蒙古人和渔猎少数民族(满族人)。

我们先来看蒙古地区抗垦的民族冲突。清朝末年,朝廷在蒙古地区实行了“放垦蒙地”的政策,也就是全面开放蒙古的土地,鼓励汉人进行开荒种地。我们都知道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生活,逐水草而居。朝廷把土地全部开放了,这就使大片的草原落到了地主和官僚的手里面,可供牧民放牧的土地越来越少,蒙古人无法生存了,难道他们还不奋起反抗吗?本来蒙古人就不是吃素的,所以到清末,内蒙古地区就爆发了许多抗垦引发的斗争和起义。

再反观东三省的满族人和闯关东的汉人之间的民族关系。满族人是在明末清初,明朝放弃东三省,退居山海关内才逐渐在东三省壮大起来的,所以东北的满族人数其实并不多,广阔的三个省份,只有几十万满人,而据统计,从清朝初年到民国时期,闯关东的汉人有3000万人之多,大象对比蚂蚁,满族人即使再蛮横也要掂量一下人数的多寡。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人和满人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相关的利益冲突。满人是渔猎民族,靠打猎、捕鱼等为生,汉人是农耕民族,这两个民族生活的区域就没有什么重叠之处,一个是生活在山野之间,一个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耕种,彼此没有交集,自然也就能够和平相处了。

而且大量汉人进入东北,补充了东北虚弱的边防力量,这也是朝廷的目的之一,满人日子过得好好的,又有人帮着戍边,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何乐而不为呢?


国史拾遗


其实东北当时叫满洲,是满族人的老家发祥地。龙兴之地。满族人为了自己留后路不允许汉族人进入关东开垦。

事情发生变化的是在雅克萨之战,康熙大帝亲自去打俄罗斯老毛子。。其实当时东北和西伯利亚一样,地广人稀基本没啥人口。本事满族人又不多,大部分都是被皇帝带进关内享福去了。东北除了有些蒙古人外满族人很少了。

俄罗斯一路向东挺进,其实俄罗斯人并不多,可以说他们一路探查过来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如入无人之境。所以他们走到哪里就占领到哪里了。

贝加尔湖就这样子被他们占领了。一直到了东北满族人的家乡m。康熙大帝亲自带兵打败了老毛子。并迁了条约。。因为东北人口稀少,所以从那个时期满清才慢慢允许汉族人移民。就是害怕有朝一日东北老家都被别人占领了。。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有冲突主要就是草原都变成农田了。不过那个时期蒙古人也少。而且草原都归蒙古人管,所以汉族人刚刚到东北时候都是从蒙古人手里面租地种。慢慢的汉族人越来越多。蒙古人也就慢慢被汉族人同化掉了。。


姚远专号


在清初的时候,东北三省的所谓渔猎民族(也就是女真吧)并没有对汉人造成冲突仇杀。


事实上,那个时候,就没有所谓闯关东的汉人。汉人在那个时候去东北,是被统治者迁过去的,而不是闯,所以清政府对其有一定的约束,没有什么冲突和仇杀,而汉族最多也就是一部分山东百姓迁到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和辽北地区。

而到了1668至1860年,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不让汉人踏上辽土了。

这个问题似乎以为汉人是在闯关东才过去的,并会和东北的少数民族造成冲突,这是不对的,事实上,汉人对东北的开拓似乎要比所谓的渔猎民族要早上不知道多少年了。

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景王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吾北土也”。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战国时期燕国设立辽东郡,秦朝增设辽西郡。汉朝有汉四郡,唐朝有黑水都督府管理靺鞨,明代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其实就是说自战国时期,汉人就没有断过往东北的迁移。

明朝时候明朝在东北设卫所,迁汉人,管理东北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是明朝的将军,一生多次觐见明帝,那是是明朝的饭,做明朝的官,听明朝的令的,东北在那个时期,就是明朝的一部分,在当时明朝政府当时迫于国内人口压力,大量汉人迁居辽东、辽西(今辽宁省一带),鼎盛时期,东北有汉人三四百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渔猎民族和汉人才有了“冲突”

当时的建州卫指挥努尔哈赤反叛,对在东北的汉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融合”融合他们的妻子,融合他们的儿女,融合他们的钱包和土地,打着“恩养尼堪”旗号的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斋桑古、阿济格、杜度、硕讬等贝勒,将汉人男人全部杀光,带回大量子女、牲畜。  

 

而在其建立后金国之后,连下九次汗谕,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查量汉民粮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为“无谷之人”。努尔哈赤辱骂“无谷之人”是“不耕田、无谷、不定居于家,欲由此地逃往彼处(明国)之光棍”,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发现其“闲行乞食”,立即“捕之送来”,并于正月二十七日“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下达长谕,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历数镇江、长山岛、川城,耀州、彰义站、鞍山、海州、金州等地汉民武装反抗事例,宣布要斩杀叛逃之人。他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各去自己辖属的村庄,“区别”汉民,凡系抗金者,一律处死。各将遵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有辽民几尽杀光之说。,也就是说当时的汉人,除了一些对努尔哈赤有用的,剩下的绝大部分都被杀光了。

  

在努尔哈赤统治下的汉人,家产被掠夺,妻女被抢走,自己就沦落为奴隶制农奴性质的“庄丁”,作为缴纳高额地租、惨遭庄主压迫的封建农奴,严重地加深了辽民的苦难,农奴制庄园恶性扩展,遍布后金辖区,这是很大的倒退。   


努尔哈赤令汉人与女真人合户,实际上是将满族旗人分置于汉人各户之中,满人奴役汉人,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他们的奴婢。  


而到了满清入关后,东北一直属于所谓的龙兴之地,被严管的地方,倒也没有什么冲突和仇杀了,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末,东北的汉人才恢复到明朝末年的水平,20世纪初清朝废除了迁移东北的限制,汉人才掀起了迁移东北的大潮,并且不仅限于辽宁,更向吉林、黑龙江等更北的地方迁移,特别是张氏父子主政时期,还组织了官方的迁移活动,整车皮的向关外输送人口,到1931年“9.18”事变,东北汉人达到了创记录的3000万人。到了建国后,组织建设兵团开发“北大荒”,东北汉人迅速突破了1亿。


关河南望


俺从小就认识满族人。满人痴迷汉人男帅女美。满人生来痴情汉人。全部与汉人通婚串种了。满汉混血人脑子特发达。俺学生时代见识过混血的同学个个是优等生。咱中国的宇航员绝大多数东北人。都有满汉混血特征。


万年老山参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大规模开放招垦,也叫“移民实边”,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清政府推行这个政策是光绪二十七年,国家下达的政策时有好几个称呼“丈放”、“蒙垦”、“垦放”,后来又出现“蒙荒”、“放荒”等字眼,后来又表述成“放垦蒙地”。

“蒙地”是属于蒙旗的所有土地,它不同于东北的“官地”,也不属于八旗“旗地”,也不属于内地地主的土地,后期很多报刊杂志上出现“移民实边”的字眼,尤其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经历八国联军侵华后,就将“移民实边”当做一个口号挂嘴边,但实际没采取任何保护汉人的措施。

“今欲经营蒙古…必以殖民为入手,而殖民尤以垦荒为始基。”

那么我们可以给这次“放垦蒙地”事件下一个定义,即在清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将内地的汉人大批迁入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目的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清政府“放垦蒙地”的主要动机确实是“移民实边”,加强边防,防止俄日侵略。

我们都知道俄国是什么货色,不动声色地侵吞了很多我们的领土,如果很多汉人去边疆居住、垦殖,俄国自然没理由占据那里,当时这是清政府的思路,不代表正确。

蒙古抗垦既然是出于保护国家的目的,为何会引起仇杀,让汉人当炮灰不好吗?

当然不好,因为蒙古不想饿死。

清政府花样措辞的官方文章里,掩饰着一个见不得人的动机——钱。

蒙古是靠放牧生活的,他们需要地里长草而不是长庄稼,可蒙古所掌握的地盘沙化太严重,开垦破坏草场,如果粮食绝收了,汉人还可以去别的地方,蒙古人只能饿死,所以蒙古要求“退耕还草”。

清政府是不会管的,他们这么做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国库收益,汉人去开垦,那就得收税,蒙古贵族开垦的土地没纳入税收机制,所以就迁入汉人去抢地、抢钱。

这件事开始是由个别蒙古贵族引起的,他们占有的土地多,就让汉人在他们划定的地方耕种,他们赚一些“外快”,后来这样做的蒙古贵族越来越多,国家发现了发财的好机会,于是让蒙古贵族大量“放垦”,纳入国家税收,蒙古贵族当然不愿意。

那些没有太多地的牧民更不愿意,因为这等于让他们去死,他们能愿意吗?

“闯关东”又不同,东北地广人稀,生存资源多,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从地少人多的山东,进入东北寻找生存机会。

东三省的气候条件比蒙古要好得多,适合垦荒,而且满人是渔猎的,不是放牧的,对他们而言有人帮忙耕地收粮食还是件好事,反正收粮的时候他们人少,他们也忙不过来。

既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那为啥还要打斗呢?

何况汉人移民到东北那才是“移民实边”,可以抵御俄国入侵,有汉人当肉盾守住东北的风水宝地,让满人有个退路,满人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从清朝入关,皇帝坐上龙椅的第一天,他们就一直视东北为退路,他们心里对长期统治中原没信心,总想着大不了退回老家去。

如果清末换成汉人皇帝当政,换成汉武帝,割地的事绝对不可能答应,会跟他们死拼,因为中原是汉人的老家。而满清就不同,他们一直认为东北才是他们老家,所以中原怎么割地赔款,他们并不真心在乎,大不了回老家好了。

了解了满清统治者的心态,和当时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很多历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满清对自己人还是很重视的,不会让满人没饭吃饿死,而蒙古他们也不真心在乎。他们迁徙汉人入关,一方面给满人发着补贴,满人不可能没活路,天天有钱拿,满人为什么要杀汉人?闲的吗?

有人打下手有什么不好?

所以两个历史事件要区别看待,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民族矛盾从来不是什么激烈的矛盾,有共同利益马上就不矛盾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激烈的矛盾只有一个——资源——生存机会——钱。


静说历史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利益冲突的程度,其实,无论内蒙还是东北,早就有汉人定居经营,只是人数较少,并且容易被其它民族同化,反而失去了汉人的特性,因此,那时候没什么冲突。


开放边禁之后,汉人涌向内蒙和东北,但是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完全不同。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必须逐水草而居,且实行轮牧,所以,需要的草场面积很大。但是汉人觉得这样太浪费了,如果把草场开垦成耕地,效率和出产会高出很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了。

而东北的满人,能够与闯关东的汉人和睦相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这是朝廷得旨意,留守的满人没有理由对抗满人的朝廷;

2.留守的满人人数极少,东北近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几十万满人,实在是地广人稀,大家相距太远;

3.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依靠草原而生,满人却是渔猎民族,依靠山林菏泽而生。汉人进入内蒙,势必要开垦草场,但是进到东北,不大可能去动山林菏泽,基本选择在平原地带垦荒,因此,与渔猎民族的矛盾较少;

4.满人都得到了朝廷的补贴和资助,生活毫无压力,日子过得好好的,犯不着跟垦荒的汉人闹得不愉快;

5.当时的俄罗斯与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如果不幸落入列强之手,东北满人的未来十分堪忧,大量的汉人到来反而等于移民戍边,安定了东北,帮助满人继续守住这块风水宝地,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

6.汉人移民的速度很快,规模很大,而且能够武装自保,真要起冲突,这区区几十万满人真没什么胜算,搞不好就得全军覆没,还是不吵不闹最好。


大风观澜


满蒙、契丹与汉同源于华夏,华夏与藏、三苗、吐谷浑、回鹘同源于古羌,新疆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汉化版的绿人,回族实际上是绿化版的汉人,壮族源于秦征南越大军的后裔,这就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大致起源!现在中国版图内居住的基本上都是炎黄的子孙!


江山如画1808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汉人就是东北的土著,只是明末清初女真兴起造成东北汉满杂居,满清入关统治全国。清末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崩溃,八旗子弟早就没战斗力了,哪儿还能管那么多?而且甲午之后东北就成了毛子、鬼子的势力范围。


懦夫救星X


汉族人刚去的时候就是瓜怂,这跟现在外国那些移民也是一样的。当人多之后慢慢就开始挤占别族的生存空间,当己方人多余对方就不惧怕甚至等着他们来找事,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干掉对方,现在那些外国移民现在正好相反人不如人家多还不能参政不能拥有武装有没有政府支持


身份证号码有个X


日俄战争爆发以前,大清帝国政府一直把东北当做是龙兴之地,拒绝关内汉族移民东北。

日俄战争以后,为了防止外国对东北实施有效控制,因此,就决定允许关内的汉人大量移居东北,开发东北。

由于,在当时,东北地广人稀,满族人一共才有20多万,大部分都生活在关内,留守东北的满族人很少很少,他们基本从事渔猎,而不是农业生产,因此,就不会跟汉族移民发生直接的冲突,而3000万新移民,对于地广人稀的东北来说,并不会存在生存竞争,因此,满汉两族就相安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