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探索」第二十一課 信仰的宗旨是尋根與人性的渴望

我們在前面幾講中談到“信仰不是什麼”,那麼現在有些聽眾朋友可能要問“信仰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談:

第一,信仰是人性的基本渴求,是一種尋根的工作;

第二,從人的五個不同層面去看信仰的重要性;

第三,從人追求幸福來看人生的意義。

宗教信仰是一種尋根的工作

好多年前,我曾看過一部美國的影集,名字稱之為《根》,男主角的名字叫昆塔·肯特(Kanta Kent)。它所探討的內容是美國黑人血緣的根,最後他們追蹤到了非洲。

人都在追求“根”,但是我們除了本性生命的“根”之外,還有一個超性生命的“根”,這個“根”到底是什麼?這個“根”就是生命最後的根源——天主。在《道德經》裡有一段話,“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在沒有尋找到生命的根源時,我們整個人生就如同一片漂浮不定的浮萍。

在(之前課程)談到的“人生際遇”時,我們曾經介紹過聖奧斯定(St Augustine),奧斯定是北非洲的一個青年,誕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小時候有一次重病,要求母親請神父來給他授洗。我們知道人有原罪,還有本罪,需要藉著洗禮才能夠獲得完全的洗淨。可是因為在半途中他的病就豁然痊癒了,因此母親就沒有叫神父來給他授洗,這一耽誤就是三十幾年。

聖奧斯定跋涉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又靠著他母親日日在天主臺前用眼淚為他祈禱,祈求天主賞賜她的寶貝兒子奧斯定有朝一日能夠尋找到生命最後的根源——天主。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天主派遣了當時在意大利米蘭的總主教盎博羅削(Ambrosius)來幫助聖人(奧斯定)。後來他受洗皈依,放棄了罪惡的生活,放棄了一切榮華富貴,成了一位神父、主教,最後成為神哲學教育非常高的天主教聖師、博學之士。奧斯定幾十年的尋尋覓覓,踏破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天主之後,曾經說:“主啊,我認識禰太晚了!”同時他也向天主不斷地傾訴說:“上主啊!禰創造我,我活著就是要尋找到禰——生命最後的根源。在我找到禰之前,整個的心靈是沒有辦法獲得安寧的。”

今天,世界各地有很多人,他們在物質生活方面的享受比一般人都好的多,但是他們總是疑惑到底人生的意義何在?今天一位外國神父跟我談了幾個例子,他說,過去有不少的青年跟他來往,這些年輕人在過去這20年間的人生哲學就是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們在名利和各方面追逐。可是慢慢步入到40歲中年時,真正到了不惑之年,開始問:“難道人生的意義(幾十年的歲月)就是建立在這些名利的追逐、聲色犬馬之上嗎?”他們覺得心裡蠻空虛的。因此他們讓自己充實起來。有的去學解剖學、去學按摩,將來為一些老人家服務,尋找(生命的)意義。有一位是體育老師,到中年時,說要成立一個基金會,希望能夠讓更多的青年們藉著基金會發展體育方面的各種不同興趣。

我覺得這兩位先生的個案是在說明了一點:人追求物質的享受沒有不好,但是人活著並不只是靠這些物質的東西。就如當日耶穌在傳教之初,祂40天40夜在曠野和深山裡祈禱、禁食,最後肚子餓了,魔鬼趁虛而入。前來對祂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罷!(瑪4:3)”耶穌回答他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也就是說人活著不只有物質的需要,人更需要靠天主口中的聖言、每一句話。除了物質的需要外,人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食糧。有很多人慢慢地感覺到,在物質背後應該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精神生活的滿足。

所謂“尋根”就是我們尋找到了生命最後的根源。比如說有很多人到大陸尋根。為什麼到大陸尋根?因為他們想要知道自己到底從何而來?除了這種血緣的根之外,人更應尋找到生命的最後根源——天主。所謂的“歸根曰靜”就是把信仰的真正的主要目的和意義表達出來,所以關於第一點我們說“宗教信仰是一個尋根的工作”。

從人的五個層面來看信仰的重要性

過去一般的分法是把人分成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但是現在的心理學家把它分得更細了,把人分成五個不同的層面,我們稱之為“五個性”。最低的層面稱之為獸性,第二層是感性,第三層是理性,第四層是悟性,最高一層是神性,或者我們稱之為靈性。

最低一層稱之為獸性,是指人在這方面跟動物沒有什麼差別——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水,累了想休息,到了應當繁殖的時候會交配等等。在獸性方面,人跟動物幾乎沒有多少差別。

第二個層面是感性。比如說:我感覺到冷,感覺到熱,感覺到愛,感覺到喜歡,感覺到憤怒,感覺到不滿等等,在這方面動物也是有的。

再往上的層面是理性。哲學中有關人的基本定義就是: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為動物是沒有理性的,而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其它(動物)沒有。人能夠判斷,能夠分辨是非等等。但是理性並不是人跟動物的唯一差別,雖然是主要的差別。

再往上的層次是悟性。比如說有人讀一篇文章,讀了以後說:“哎,這篇文章不但文筆很優美,同時裡面還多出一點點東西,就是靈性的東西。”有時候我們看到很多的畫,有時候畫的是同樣的畫面,但是你看這幅畫跟那幅畫有不同的地方,並不是在它的外表,而是這個畫家(作者本身)有一個更深的發自內在的東西,我們就稱之為“悟”或者是一種靈性的東西。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能夠舉一反三,也是一種“悟”。還比如在佛家裡,有人面壁多少年,終於能夠“悟”,這就是悟性高不高的問題。

剛才我們已經多少涉及到了所謂的靈性或者神性。如果一個人不停留在獸性跟感性的層面,而能夠充分發揮人整個的五個層面的“性”的話,他最後不能不要求一種突破,一種超越物質、超越世界、超越自己、超越別人的突破,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層面了。有很多人(比如說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最後往往很容易進入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物質的,而是一個靈性的層次,這就是所謂的“宗教”。很多的藝術家、音樂家、畫家等到最後都成為有宗教信仰的人。

從人追求幸福來看人生的意義

從我們的經驗可以看出,人都在追求幸福。當然這個幸福很多,有追求名利、學問、健康……。但是有兩點,只要是人,就不能否認在追求它: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不死的生命——永生。

我們可以看看整個人生的過程。當一個小孩子生下來時,雖然不懂得愛的意義何在,但是他一定在不斷尋找母親、父親的愛,特別是母愛。有時候一個小娃娃在那裡哭泣,如果母親把他擁入懷中,這個孩子很可能就馬上停止了。為什麼?因為在母愛當中,他體驗到了一種安全感;孩子稍微大點以後,能夠跟鄰居的孩子們交往,或者到幼稚園、小學,他在追求一種朋友的愛;孩子再大以後,慢慢地在追求一種異性的愛;後來成家立業後,他已經有了夫妻的愛;如果他們有了自己的子女,這個愛更在擴散當中,再變成一個親子之間的愛。哪怕是修道人,雖然他們不度婚姻生活,但是他們還是在追求愛——天人之間的愛,具體的就是化作泛愛眾人。

我們不能否認人都在追求愛,但是在追求愛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感覺到不夠,基本上這種不夠的感覺所表達的就是人在追求一個無限的愛。除非我們找到這個愛,不然的話,我們在愛的方面總是常常感到不夠。這個無限的愛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主”,《聖經》告訴我們:“天主就是愛!”

人世間各種不同的愛,只要是真正的愛的話,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但是這些人間的愛並不是圓滿的,因為人間的愛都是有限的,甚至是有瑕疵的。我們可以這樣說:人間每一種不同形式的愛,都是一個愛的太陽所投射出來的陽光而已,要找到最後的根源——愛的根源,在那裡你能找到真正圓滿無缺的愛。就像光線回到光源——太陽,我們人必須要回到天主那裡。

在教會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意大利的亞西西小鎮,一個充滿靈性的小鎮。有個叫做方濟各的,是一個布商的孩子,而且爸爸家裡非常有錢,只要他願意繼承爸爸的衣缽,真是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卻願意修道。當他表達修道的意願時,他爸爸很憤怒,把他關起來,說:“我們家沒有這樣的事情,你是敗壞名聲。”(雖然意大利是傳統教區,但是仍然有人不希望孩子去修道。)他的媽媽很虔誠,知道天主召叫孩子去修道,就偷偷把他放走了。

有一天方濟各在他的爸爸跟主教、其他教友面前公開把衣服剝個精光,丟給他的爸爸,說:“爸爸,我願意修道,我不願意要你的一毛錢。”在這種情況下,主教覺得很尷尬,於是把自己的外袍脫下來給他披上。如果聽眾朋友有朝一日有機會到意大利的亞西西朝聖,在教堂裡有一面牆,畫的就是當日的情景,蠻感人的。

方濟各離開家庭之後,跑到深山裡苦修。方濟各在祈禱的時候,常常對天主說:“我的天主,我的萬有!”我覺得方濟各的話很有道理,從物質方面來看,他一無所有,因為他拋棄了所有財富,但是從心靈來看,他卻是非常滿足充實,因為他知道有了天主,就有了一切;沒有天主,什麼都沒有。

天主是萬物的根源:天主如果沒有創造,萬物就不能存在;天主如果沒有繼續去維護他們,萬物將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天主,能夠放棄外在的一切,就等於是真正地富有;一個人如果只有物質的享受而沒有天主,他還是毫無所有。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方濟各向我們表達的是:他在尋找的是天主無限圓滿的愛,當他擁有了以後,能夠放棄現世的一切東西。

第二點,我們從人追求不捨的生命來看,好多人怕死,為什麼呢?第一是因為人都在追求永生不死的生命,第二是因為人對死亡毫無所知。有的人甚至不願意談“死”這個字,因為他們忌諱。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經以死亡的問題請教老師,可是這麼有名望、有學識、有修養的孔子,卻只能以“未知生焉知死”來表達對死亡的無奈。

到後來,在耶穌口中,我們深深地瞭解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只是一個存在的改變。在《聖經》裡,聖保祿宗徒告訴我們:當我們的親友離開人世後,人情之常,表達本性的、自然的悲傷之情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卻不要哭的好像沒有希望一樣。因為離開我們的只不過是親友的肉體,他的生命並不因此而死亡。一個基督徒面對死亡,雖然有所恐懼,對現世雖然有所留戀,但最後還是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天主。因為他知道,死亡是從現世跨進一個永遠的真正生命的開始。人在追求不死的生命,實際上在表達什麼呢?——人在尋找天主。

今天醫學或者科學能告訴我們什麼叫死亡的現象:沒有呼吸,沒有腦波,或者心臟不再跳動……這些只不過是科學的、生理方面的現象描述,但是死亡到底意義何在?死的背後是否有生命?我們不能從科學那裡得到答案。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我們知道有天主,衪是生命的起始和最後的歸屬。

人死後還有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天堂。當然,人如果犯罪了而不願意悔改的話,最後死亡(如果帶著大罪的話)要到另外一個永恆——地獄。但是所謂的永生不僅是指物質的地方,更是指天主,因為只有天主能給我們無限的生命。

今天我們就到此結束了,謝謝您的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