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气象观测预报篇:夯实事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盘点2017】气象观测预报篇:夯实事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原创 2018-01-11 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

2017年盛夏,当台风“纳沙”“海棠”罕见地在24小时内连续登陆福建福清时,停航的航线、回港避风的渔船和空无一人的街道是人们给出的回应。

「盘点2017」气象观测预报篇:夯实事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2017年7月29日,福建东山渔港停满了回港避风的渔船。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这一切,在于完善的监测、准确的预报、及时的预警,让台风防御工作提前、高效展开。而预报预测能力提升的背后,则是观测站网的完善、卫星数据定量分析的优化应用、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观化业务模型和预报平台的改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论断,气象部门也在思考新时代面临的新命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更具人性化的气象服务供给;生态文明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对气象部门提出更高的服务保障需求。

气象部门以需求倒逼能力建设,用现代预报业务发展驱动服务提质增效,用综合观测能力提升激发预报预测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

「盘点2017」气象观测预报篇:夯实事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2017年11 月29 日,恶劣天气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海洋试验在南海进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厦门市气象局专家参与该试验。30 日上午,无人艇顺利发回探测数据和状态数据。未来,当光照条件满足时,无人艇可在任何海洋条件下开展海洋气象观测。图为专家操作无人艇航行。供图:马舒庆 文:胡树贞

2017年,我国预报预测准确率进一步提升,“地-空-天”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

这一年,气象部门继续围绕一个“精”字,在预报预测能力上下功夫,积极转化现代化科技成果,着力提升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

▲ 智能网格预报适时推出,在许多大城市,公众可获知5公里×5公里网格内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

▲ GRAPES_GFS(全球模式)V2.1和GRAPES_Meso(中尺度区域模式)V4.2业务化运行,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预报能力逐渐提升。

▲ 虽然前兆信号不明显,但是气象部门准确预测出汛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旱涝并存的趋势,气候预测模式BCC_CSM进入国际前列;

▲ 尽管全球台风整体预报难度大,但我国首创的多集合预报模式系统的集成订正技术再次成功破题,台风路径预报连续6年领跑世界

▲ 这一年,全国80%的业务系统实现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对接,支撑预报和模式的数据通道更加畅通;

▲ 气象探测资料汇交平台上线,气象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被进一步挖掘。

FY-4A气象卫星台风监测图像。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

2017年5月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WMC)。此次会议共认定了5个新的世界气象中心,除中国外,其他4个中心分别设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埃克塞特、加拿大蒙特利尔和日本东京。此前还有3个世界气象中心,分别位于美国华盛顿、俄罗斯莫斯科和澳大利亚墨尔本。

根据最新的WMO《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规定,目前全球气象业务预报系统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三层结构组成。对世界气象中心的业务能力要求,就是必须同时具备业务运行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全球长期数值预报系统的能力。这对申报机构的数值预报业务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这一年,气象部门继续围绕一个“深”字,在综合观测能力上下功夫,对标“更为有用、获取更为快速、种类更加丰富”,改善观测数据供给:

▲ 围绕对资料有效性的需求,重新进行站网布局,对暴雨、大风的中小尺度特征刻画更加准确;

▲ 围绕对资料传输速度更快的需求,我国地面观测数据传输时效从1小时提升到1分钟,雷达传输时效从442秒提升到50秒,观测数据实现即采即传;▲ 围绕对更为丰富观测资料类型的需求,“风云四号”A星、“风云三号”D星带来世界领先的大气垂直探测仪和光谱成像仪;

▲ 围绕基层业务现代化的需求,推动已持续60年的人工值班观测业务进入无人值守时代,使基层气象观测员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观测数据分析应用和气象预报服务当中……

▲ 为了支撑这些观测领域的变革,往返平漂式探空组网系统试验、西太平洋开放共享科考、无人机下投探空试验、卫星敦煌定标检验同步观测试验等,在大江南北的城市、农田、沙漠、海洋有序展开。

海拔3367米的祁连县托勒国家气象基本站是2017年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确定的3个实行无人值守的气象站之一。图为托勒气象站全貌。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2017年,中国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优化工作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价为“RRR最优实践”。

回望2017年,曾经“平行发展”的观测与预报业务,相融相促,茂盛共生;展望未来,当观测领域的年度热词“风云四号”与预报领域的年度热词“GRAPES”有了交集——后者将成为第一个使用“风云四号”数据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新的“化学反应”会在2018年绽放更璀璨光辉。

高楼万丈全赖根基深厚,在新的一年,基于“内功更实、底气更足”的业务能力,气象部门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保障。

本文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月5日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