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大氣治理需綜合施策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珊

《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於日前正式印發。《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汾渭平原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4%。並且,明確了相關城市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時間節點,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聯防聯控和基礎能力建設方面同時發力。

《方案》的出臺對於壓力重重下的汾渭平原大氣治理會起什麼作用?汾渭平原與京津冀相比在治氣方面有何難點?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本版特刊發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國家層面的考核依據約束力更強

2018年,對於汾渭平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這片總面積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數5000萬的平原地區,在這一年經歷了很多環境領域的“第一次”:2月,第一次被提到藍天保衛戰“主戰場”地位;7月,第一次作為重點區域出現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中;8月,第一次被列入新一輪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行動;10月,第一次作為整體出臺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

這些“第一次”背後,正反映出汾渭平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協作小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所指出的問題:汾渭平原人口密度大,重化產業聚集,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運輸結構偏公路的問題尤為突出,汙染物排放總量居高難下,再加上地形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大氣汙染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由此,秋冬季考核成為汾渭平原目前面臨的重要節點。“雖然2017年,山西出臺了《山西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西安也制定過《西安市2017年秋冬季鐵腕治霾攻堅行動方案》,但這次《方案》的出臺使得汾渭平原大氣治理有了國家層面的考核依據,相較於之前的地方考核而言約束力更強。”西北政法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教授丁巖林告訴記者。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表示,汾渭平原是目前全國大氣汙染最高的區域之一,《方案》的出臺符合藍天保衛戰的兩個目標要求,即補短板和突出重點。這不僅可以助益汾渭平原的空氣質量改善和結構優化,也能鞏固華北整體空氣質量的改善成果。

“一廠一策”破解產業結構之困

位處汾渭平原腹地的韓城、河津分列晉陝交界的黃河兩岸,煤炭資源豐富,工礦產業發達,密集分佈著數十家鋼鐵、焦化、煤化工等高汙染企業。這些重化企業的煙塵無組織排放問題突出,區域環境風險高,“甚至有時排出的就是黑煙、黃煙。”這是從2017年開始就關注這片區域的環保組織“空氣俠”發起人趙亮先後7次去現場調查的直觀感受。

“產業結構調整是《方案》的核心所在,也是擺在汾渭平原高排放城市面前的首要問題。”雷宇表示。

對此,《方案》要求精準到“一廠一策”,即2018年10月底前,各城市重點針對鋼鐵、建材、焦化、鑄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制定錯峰生產方案,並細化到企業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同時,實施工業源全面達標排放行動和焦化行業深度治理,強化“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等工作。

“相關措施的落實在秋冬季會對空氣質量改善產生效果。”雷宇說,“但僅靠這些措施還不足以解決產業結構的根本問題。產業結構是我國處於轉型階段下不可避免的問題,需要政府進行更長遠規劃和設計,根據不同階段的產能需求適時出臺相關政策進行調整。”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去過山西運城、晉中等城市調研,他對那裡的產業結構用了“糟糕”二字來形容,“山西整體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偏煤化工、焦化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山西的重難點,其次就是能源結構調整。”

2017年 4月28日,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山西,一個月後,督察組意見顯示,2014年以來,關中地區違規新建多個火電化工及燃煤供熱鍋爐項目,違規新上80多臺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這是山西四城臨汾、運城、晉中和呂梁在2017年連續出現二氧化硫指數超標的源頭之一,“臨汾AQI一度突破400,當時空氣中瀰漫著的是煤焦味。”趙亮說。

對此,《方案》中“加快調整能源結構”部分,對清潔取暖、強化散煤煤質監管、開展鍋爐綜合整治提出了要求,加上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求對焦化鋼鐵等行業升級改造,“這是‘以燃煤控制為重點’的應有之義,涵蓋了二氧化硫居高不下背後的三大原因:以煉焦、煤加工為主的產業集聚、燃煤鍋爐淘汰工作滯後以及民用散煤的面廣質差。”雷宇談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自出臺的大氣汙染防治計劃中,以上4個城市也提出了二氧化硫下降的具體指標,其中臨汾要求市區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在2017年度基礎上下降20%。

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陝西省環境保護細粒子重點實驗室主任曹軍驥指出,汾渭平原地處我國西部,降水較少,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先天具有揚塵排放高的特點,這也是汾渭平原和京津冀地區之間的自然因素差異。所以,《方案》裡面針對汾渭平原揚塵治理,包括道路揚塵、施工揚塵以及露天礦山也提出了嚴格的綜合治理要求。

區域聯防聯控體系建立需求迫切

禹門口黃河大橋,是秦晉兩省的連接者,也是汾河平原和渭河平原汙染傳輸帶的見證者,訴說著這片區域的休慼與共。在西南風作用下,陝西韓城龍門工業區的汙染團會跨過黃河,與山西河津的汙染團結合,直奔西安而去。

誠然,燃煤汙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汾渭平原城市群的共性問題,共性又寓於個性之中。曹軍驥舉例道:“洛陽是一個石化城市,化工園區整治列在了市產業佈局調整的前幾位。山西四城焦化行業多,二氧化硫是目前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西安、咸陽工業門類比較齊全,汙染物以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為主,綜合性措施需求更為迫切。”

據瞭解,目前,包括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陝西省環科院在內的20餘家科研力量正在為汾渭平原城市群制定“一市一策”治理方案。

在“一市一策”的前提下,區域聯防聯控體系建設也十分迫切,以西安為例,其處在汾渭平原東西氣場影響的中間位置,汙染累積效應明顯。然而,三省交界處汙染的傳輸監測和加密觀測機制都不完善。因此,《方案》明確要求,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2018年12月底前,區域內各區縣全部建成包含6項參數在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

2017年,陝西省頒佈《陝西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實現了關中地區統一預警分級標準、應急響應等級和措施。“但這遠遠不夠,汾渭平原需要一個納入三省城市群的統一產業規劃和排放標準。”丁巖林說。

彭應登建議,應儘快啟動跨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開展系統的汙染源排放清單、汙染特徵觀測、區域傳輸等相關研究,加強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汙染立體監測網絡,以打破汾渭平原城市群“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局面。

10月30日,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5個督察組已經陸續進駐陝西、山西等10省(區),秋冬季考核下的汾渭平原結果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