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 任曹操怎麼牛 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

​(說歷史的女人——第465期)在董卓入京亂政之後,引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繼而甚至引發了各州郡的一把手紛紛自立,以表示對漢室的擁戴和對董卓的不滿,甚至連董卓親自任命的一些地方州郡長官也紛紛背叛董卓。不過在反對董卓的眾多勢力中,最先崛起的卻是袁紹。袁紹和曹操這兩大巨頭在離開京師的方式上都一樣,都是因對董卓不滿不願與董卓共事而逃離京師。

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 任曹操怎麼牛 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

曹操逃到河南陳留舉兵,主要圖霸中原。而袁紹則是回到了河北渤海郡,在此地舉兵起事。不過袁紹的發展速度比曹操要快,他很快就搞定了冀州牧韓馥,奪得了九州之首的冀州地區,一躍成為當時諸侯中實力非常強大的一支。在被推舉為盟主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開始積極開拓自己的事業盤。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佔據了青州、幽州、幷州、冀州四大州,當時天下有九州,袁紹就獨佔四州,民戶百萬,擁兵數十萬,其實力直接成為最強大的一支。

如果單拼實力來看,袁紹是最有希望稱霸三國的梟雄,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人這樣看,而是當時的許多人都這麼認為,比如曹操麾下的許多臣屬都曾經身在曹營心在袁,其原因無非是曹操的實力跟袁紹的實力不在一個層面,如果雙方開戰,曹操必然失敗。所以,這些人都是為了曹操兵敗後,自己能夠有個退路。從個人安身立命的立場來看,他們也沒有錯,不過卻從側面再次驗證了袁紹和曹操當時的實力對比。

在袁紹稱霸河北的時候,曹操其實也沒閒著,曹操也在中原一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消滅了呂布等力量,雖然實力不能和袁紹相比,但是也在三國名列前茅了。而曹操和袁紹之間難以避免有一仗,一方面是從力量發展的角度,雙方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必然要進行一場對抗;另一方面是從地域角度,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袁紹的實力已經強大到必須來爭霸中原的地步了,所謂欲取天下,必然要拿下曹操佔據的中原,另外袁紹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也必須朝中原開刀了。於是到了建安四年到建安五年,雙方從擦槍走火到發生官渡之戰。雙方的戰事結果,我們都知道是曹操以少勝強打敗了袁紹。

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 任曹操怎麼牛 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

但是官渡之戰的成敗並不能決定曹操就能因此崛起,而袁紹就會因此滅亡。事情如果這樣看,就太簡單粗暴了。

根據正史的記載來看,在官渡之戰中曹袁雙方的出動兵力,曹操方面為2萬左右,袁紹方面為10萬到11萬左右。不過戰鬥的結果是:袁紹方面傷亡10萬之眾,而曹操方面傷亡的數據顯然要小得多,為8000-9000左右。(在此註明,這些數據來自一些戰爭軍事史料,請一些看官朋友不要拿演義來噴。)

從這個結果來看,袁紹在此次戰爭中的傷亡確實非常嚴重,但是我們不要忽視了袁紹的後方根基。他擁有四州之地,而且這四州之地,尤其以冀州為首,幅員遼闊,人口富足,他的元氣雖然受損,但是還是有很大的恢復空間和餘地的。比如袁紹在官渡之戰敗回冀州侯,他也並沒有閒著,而是率兵陸續平定了因官渡之戰而引發的各地叛亂。另外曹操也沒有趁勝火速攻打袁紹,其實主要原因也是袁紹雖敗,但還是有實力的,曹操雖勝,卻也不足以能夠消滅袁紹。

袁紹方面的問題還是出在袁紹身上,如果我們說袁紹沒有能力,這是不客觀的,倘若沒有能力,袁紹是不可能迅速稱霸三國的,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謀臣良將去追隨他。袁紹的問題仔細追究起來,更像是他的性格問題,那就是在家庭事務的處理上,袁紹有點婦人之仁,有點優柔寡斷。建安7年的夏天,袁紹患病,並且在不久的6月28日就去世了。史載中,說袁紹平素仁政治民,在冀州聲望頗高,袁紹去世的時候,冀州百姓都紛紛哭泣。從這個側面,更加印證了袁紹在河北的實力是非常鞏固的。

可是說一千道一萬,所有的優勢都毀在袁紹的最後時刻,他在去世前把最重要的問題卻沒有處理好,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任曹操怎麼牛,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此問題就是繼承人的問題,這歷來都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 任曹操怎麼牛 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

古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都有一個公認的傳統,那就是立長不立幼,可是袁紹倒好,他本該在臨終前果斷堅決地立長子袁譚為接班人,這樣以來就會減少很多摩擦,尤其是兄弟之間的相殘爭鬥。他偏偏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又在死前如此重要的時刻,猶猶豫豫,最終也沒有明確表態到底立誰為接班人。選擇立長子袁譚,說起來也不算是一個多難的問題,一個小問題而已,可是袁紹竟然都沒處理好。

袁紹臨死前的猶豫不決,留下的是遺禍無窮。袁紹的臣屬中有親近袁尚的,比如重臣審配,他聯合一幫人就造了一份袁紹的假遺書,說袁紹選擇的繼承人是三子袁尚。可是人人都知道這是假的,也正因此,作為長子的袁譚不能繼承大位,心裡惱怒,最終引發了戰禍。從功勞來看,袁譚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他在袁紹時期,曾率兵先後攻破田楷、孔融等人,打下青州全境,因此被封為青州刺史。他如果作為袁紹的繼承人的話,袁氏在河北方面的統治應該還是能夠持續一段時間的,至少曹操想吞掉這塊肥肉可沒那麼容易。

可是後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令人遺憾,甚至令人可悲可笑,比如袁譚和袁尚兩兄弟後來為了爭奪大位,雙方大開戰火,結果袁譚被袁尚打敗,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袁譚竟然派使臣向曾經的敵人曹操求援,結果曹操看這兩小子打得已經兩敗俱傷了,於是帶著精銳重兵來收割袁譚和袁尚。公元204年,袁譚在曹操的幫助下,打跑了袁尚,並把袁尚的部眾收為己有。但到了第二年,即公元205年,袁譚就被曹操收割了,此事在《南皮縣誌》中也有詳細記載:

“譚本敗軍,已是驚弓之鳥,士無鬥志。曹操趁機發起猛攻,破南皮城,袁譚敗逃,被曹操所殺。袁譚葬於李保民村東,其墓已洇。”

若袁紹死前處理好一小問題 任曹操怎麼牛 都不可能那麼快稱霸北方

​袁尚和袁熙兩兄弟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逃到了烏桓。在袁紹時期,袁氏與烏桓交好,互通有無,屬於友邦。不過烏桓也因此大禍臨頭了,因為曹操帶著大軍很快就殺過來了。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帶著大軍來攻打烏桓,以張遼為帥發動的騎兵襲擊,直接斬殺了烏桓的頭領踏頓。袁尚和袁熙眼見如此情勢,只好繼續逃命,這回逃命逃的地方就有點不對了,他們逃到了遼東,遼東的老闆是公孫康,這個人很聰明。最終,袁尚和袁熙被公孫康斬殺,兩顆首級都被送到了曹操那裡。至此,袁氏的殘餘徹底被消滅。

但是我們來看一下時間,從袁紹去世的公元202年,到袁熙袁紹被殺的公元207年,這前後時間長達5年之久。在這期間,即便在袁氏三兄弟出現諸多問題的情況下,曹操還是用了不少計謀和藉助了不少力量,才徹底除滅袁氏力量。由此可以做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假設,那就是袁紹在死前把繼承人的問題妥善處理好,那麼袁紹的勢力照樣很大,雖然曹操很牛,但是想短時間內吞併袁氏,應該沒那麼容易,至少想用5年,恐怕是不夠的。袁紹的勢力衰亡,只能怪袁紹自己。不過從古至今,概莫如是,在關鍵時刻,千萬不可優柔寡斷,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面對很多選擇,若優柔寡斷,其實後果跟袁紹的後果差不多,正應了那句俗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