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南征孟獲時為什麼魏吳沒有趁機偷襲蜀國?

朝花夕拾52116781057


諸葛亮南征是在公元225年,因此我們的分析,要從這一年的歷史背景來說明。


南方其實在劉備死後,也就是223年的時候,就已經鬧叛亂了,但諸葛亮一直忍著,直到225年,才進行南征,那麼公元225年是個什麼情形呢?


從蜀漢方面來說

蜀漢方面,諸葛亮已經將夷陵之戰後的殘局,基本收拾了乾淨,對孫權恢復了和平同盟的外交政策,對內則擁戴新主劉禪,推行嚴明治國,劉備剛死時人心惶惶的局面已經過去,因此無論是內還是外,境況都比兩年前好了許多,加上北邊有魏延鎮守,東邊有李嚴防備,從才能上來說,都很讓人放心,因此才具備了南征的條件。

從東吳方面來說

雖然此時孫權還沒稱帝,但好歹是(大魏)吳王,還是用東吳的名頭吧,東吳這方面,自從打了夷陵之戰後,消耗肯定也有,加之曹丕的迷之軍事行動,在夷陵之後每年必打東吳,打到自己死,使得東吳根本無暇再對蜀漢有什麼心思,何況畢竟跟蜀漢重修了盟約,還結了兒女親家,七年之癢都還沒到呢,這麼快翻臉不認人也太傷自己的威望了。


當然,也有一點很重要,在曹魏面前,孫劉兩家唇亡齒寒,雖然蜀漢還在自己的上游,但畢竟有荊州作為緩衝,已經能讓孫權安心許多了。



從曹魏方面來說

一直以來,曹魏對南方兩國的政策,就是防蜀攻吳,甚至一開始,劉備死後,曹魏很是小視蜀漢,覺得不會成為什麼威脅了,對蜀漢只有最基礎的防備力量,不然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不會如此震動,西北也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所以曹魏的戰略重點,還是放在對東吳的戰事上,長江中下游所有地方都打了個遍,但彼此都沒什麼進展。


因此在225年的時候,曹魏根本不怎麼關注蜀漢的動向,即便知道消息,曹魏也不會動什麼念頭的,自古以來,打漢中,多難!打川蜀,更是難於上青天!曹操以前打下漢中,是因為張魯自己主動投降了,後來曹真、曹爽面對堅守的蜀漢時,都是無功而返,鍾會伐蜀,以大優勢的兵力,卻一直被阻擋在劍閣,鄧艾翻山越嶺只剩下一點點兵馬,縱然奇襲成都,只要諸葛瞻堅守,其實也沒問題。


所以說,蜀漢本身是很佔地利優勢的,就算是亡國前夕,只要發揮正常,堅守不戰,根本不會失敗地如此之快,何況是國力尚可的諸葛亮時代!


————————————————————————————————————


我是《逆三國志》的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21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於三國曆史領域,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



正說三國


需要交待一下諸葛亮南征前三國的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假意向曹丕稱臣,換取曹魏在夷陵之戰中保持中立,不要向東吳進攻。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逃回永安白帝城。同時,曹丕發現孫權並非真心臣服,遂於當年發兵三路伐吳,其中兩路進展順利,另一路被東吳擊敗,同時曹營中流行疾病,孫權又同時遣使求和,曹丕就退兵了。同年12月,孫權又派遣使者到永安與劉備重新交好,劉備同意了。

公元223年二月,劉備病重,臨死前託孤諸葛亮,四月劉備去世,沒多久,南中雍闓、孟獲發生叛亂,諸葛亮由於劉備剛去世尚在服喪期間,沒有發兵,同時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重新結盟。

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賈詡先後去世,曹丕忙於內政。

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當年秋天,平定所有戰事,班師回成都。同年,曹魏與鮮卑發生戰爭,大破鮮卑。當年冬天,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與曹丕對峙,由於天氣寒冷,河面結冰,雙方但沒有發生戰爭。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臨死前託孤四大臣,曹魏進入新舊政權交接期間,不宜對外用兵,除非有敵方侵略。

諸葛亮是在225年的春天開始率軍南征的,出發前已經與東吳重新結盟,保證了東面邊境的安全,而孫權也由於曹丕的威脅,不可能再對蜀漢用兵,所以東吳不可能偷襲蜀漢。

而曹魏方面由於225年與鮮卑交戰,不宜兩線作戰。曹丕對於孫權的無賴行為,一直耿耿於懷,當初三路大軍伐吳,無功而返,一直在尋找機會伐吳,而且對於曹魏來說,東吳才是頭號敵人,曹魏當時的戰略重點在荊州到淮南的長江一線,重兵也佈置在這些地區。對於與蜀漢交界的關中一帶,雙方隔著茫茫秦嶺山脈,不僅伐蜀路難走,而且還要把荊州及淮南前線的部隊調到關中才行,太過於麻煩,成本太高,也不可取。蜀漢在漢中邊境鎮守也有大將魏延,所以曹丕沒有偷襲蜀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劉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這一年六月前後,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公元223年六月,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與東吳重新修好並結盟,公元224年年初整頓軍備,公元225年3月開始南征,並於本年秋天班師。

東吳沒有對蜀漢出兵是出於多種考慮的:

第一:吳蜀剛剛重新結盟,這時候動手出師無名

第二:魏國經濟、人口幾乎等同於吳蜀總和,蜀漢剛經過夷陵打敗,元氣大傷,吳對蜀動手會給魏國可乘之機

第三:從時間上算南征僅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可能孫權想動手,軍備剛完成,還沒來得及發兵,諸葛亮就已經班師了,所以東吳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南征已經結束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真正歷史上孟獲並非是什麼蠻王,他只是一個少數民族裡非常有名望的豪強,漢族豪強雍闓和他的叛亂規模不大,諸葛亮只帶了2-3萬人去平叛,魏延、趙雲這一類的開國宿將更是沒參加平叛,所以孫權根本不敢輕易發兵蜀漢



識俊傑


結合夷陵之戰後,魏蜀吳三國的局勢,蜀漢反倒在隨後的幾年中,保持住了一定的安全局勢。

公元222年,隨著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軍團傷亡慘重並且重新退回到益州地區,但得勝後的東吳由於戰線過長,也無法實現兩面作戰,在獲勝的同時反而主動遣使求和,在國家利益面前慘敗後的劉備也選擇了讓步,在夷陵之戰慘敗後,蜀漢與東吳反而加進了外交關係重新形成了聯盟,因此蜀漢政權與東吳的邊界線保持了長達幾十年的相對和平。



而這一時期,曹魏在肅清內亂和邊患的同時,也面臨著兩個選擇,是南下進攻蜀漢還是南下進攻東吳,結合國防局勢,首先下手的恐怕就是東吳,儘管當時他的總體實力已經強過蜀漢。

蜀漢雖然經過夷陵之戰傷亡慘重,但考慮到漢中西北一線山路險峻,蜀漢軍團在這一期間已經無力北伐曹魏,但曹魏的大軍在這一區域很難大兵團展開,雖然蜀漢以飽受重傷,但想在短期之內消滅蜀漢,對於曹魏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隨後魏蜀對峙數十年的原因之一,由於蜀漢軍團在夷陵之戰後,短期之內對曹魏已不構成軍事威脅,曹魏可以更大膽的將自己的軍事目標放到東吳。



在三年前偷襲荊州三郡之後,又在後期佔領襄陽,東吳基本掌握除南陽郡以外的荊州全郡領土,實力大增,再考慮地緣和水利上的優勢,東吳從荊州方向反對洛陽許昌形成軍事威脅,在東吳威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曹魏要將重點的軍事打擊目標放在東吳,因此在夷陵之戰後的數年,蜀漢反倒保證了國防上的安全,也可以集中全力處理國內的反叛勢力,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就此開始。



事實上,即便存在外部的軍事壓力,也絲毫不影響蜀漢集團平息南中叛亂,南中地區雖然常年處於國中之國的態勢,但地廣人稀雖然有自治的本錢,但卻難有威脅益州本土的壓力,各路蠻族反叛軍事力量,從事後諸葛亮消滅和收降的戰果來看,也不過兩萬之眾,由於力量的薄弱,諸葛亮也並沒有集中全力對抗南中叛亂,只用不到3萬兵馬幾個月時間就平息了南中一帶的局勢,動用的兵力甚至遠遠比不上幾年前夷陵之戰出動的軍事力量,也保證了蜀漢兵團有足夠的力量來應對邊界的防衛,由於時間短兵力少,曹魏和東吳即便想趁火打劫,也來不及做好準備。

至此在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後,益州本土和南中地區開始恢復穩定,諸葛亮也終於可以開始積蓄力量,準備醞釀已久的北伐。


遼寧資深球迷


個人觀點:

諸葛亮南征孟獲的之前,吳國與蜀國結成了戰爭同盟共抗魏國!所以在那個時候吳國是最不可能進攻蜀國的!同時唇亡齒寒的道理都懂,如果放任魏國進攻蜀國,當蜀國滅亡的時候,吳國也離滅亡不遠了!同時,由於蜀國地處蜀地,自古以來屬於易守難攻的地方,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也!所以魏國也不可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攻擊蜀國。



我們遺忘的舊事蹟


一者,劉備攻下漢中後,就像一個釘子鑲在了曹魏西北地方,佔據了很好的地形優勢,曹魏其實是很難進攻蜀漢的,這一點從後期頻繁防守也可以看出來。而東吳要打蜀漢也是隻有一條路,打下永安才行,即使是水陸並進也要稿費巨大,畢竟蜀漢地勢高。

二者,東吳與蜀漢有盟約,孫權甚知其理,並且東吳的實戰能力其實還是弱於蜀漢的,即使是夷陵之戰後。

三者,那個時間段,曹丕有事沒事打東吳,他們也沒有那個空來打蜀漢這個硬骨頭。


恩佐Zidane


大佬們跟你解釋的也差不多了,我來給你換個思路解釋一下 三國時期對防禦外族入侵很是重視的 總結起來就是我們自己打自己的跟親兄弟打架一樣 打得頭破血流也沒啥 但是如果外人想趁機進來搞事 那肯定還是會合夥揍外人的 比如在官渡大戰時 袁紹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 邊關守備外族的部隊依然是不調動 任誰也擔不起放外族入關這個名聲


丶望穿丶秋水丶


南征是公元225年

1、諸葛亮南征前已經先派鄧芝到東吳修好(公元223年),繼續貫徹"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所以三足鼎立仍然存在,誰也不會輕舉妄動。

2、南征從3月開始,5月已擒孟獲,加上後續安排估計總共不超過半年,時間太短,曹軍反應沒那麼快。

3、此次南征諸葛亮親征,加上採取馬謖攻心為上的攻略,對方也不夠強大,所以基本算不得大戰役,另外兩方即使來了也佔不到啥便宜。


趣味野史說


諸葛亮擒獲孟獲的時候,魏國和東吳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管蜀漢,劉備用大半個荊州換取漢中,也是留給諸葛亮以後北伐的基礎,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國力空虛,諸葛亮北伐也是頻頻遭遇困難,三國時期這三個國家都是相互制衡,魏國一方面要提防東吳的進攻,一邊還要去籌劃攻打漢中的計劃,所以他兩者不可同時兼顧。


樹葉發黃秋冬來


劉備死後,劉禪上臺,曹丕準備了五路人馬打西蜀,諸葛亮早就做好了防禦準備,所以曹魏、東吳沒有偷襲西蜀,猛獲不自量力起兵造派,而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