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xvnnnjko


解圍?沒造反都是好的了,指望蠻族,還不如幻想盟友吳國善心大發呢?

至於孟獲,恐怕早死了,就算他活著(距離諸葛亮南征以有38年了),懷念諸葛亮的恩情,執意去成都救援的話,恐怕見不到劉禪,就先被鍾會打成了篩子,因為阿斗慫的太快,成都早已投降,再都就算劉禪想要援兵,那也得是就近的姜維廖化等人,南中,別扯後腿就燒高香了。

在魏軍來伐之前,鎮守南中的霍戈就請示帶兵協助防守成都,劉禪沒有同意,要知道,霍戈所部可是有精兵萬餘人,蜀漢全國兵力也就十萬二千,其中精銳恐怕更少,這麼大的力量,劉禪為什麼不用,你以為霍戈為什麼在南中駐軍?因為永昌郡叛亂,霍戈才率軍征討,而後統管南郡政事。


蜀漢還安穩時就縱兵叛亂,更別說此時魏軍已長驅直入,國家已危在旦夕。要是南中部落打著救援成都的口號起兵,恐怕起先就得和霍戈鬥上一場,畢竟他帶兵就是監管南中安穩的,一看這些蠻族就打算趁火打劫,在自己沒有得到劉禪的下一步命今時,維穩才是主要工作。(後來接到了,不過卻是向魏國無條件投降。)

劉禪最初是偏向於投奔南中的(後主猶疑於入南),手下是這樣勸的: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劉禪也想當個南中王,只是實在不敢冒險,後來想想,當個安樂公也不錯,畢竟“此間樂,不思蜀”。




老白的歷史課


蜀漢滅亡時,按照常理推論,只有南方的南中四郡離成都最近,也保留有一定兵力。那麼為什麼孟獲這些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呢?

這其實跟當時的大形勢有關,南中四郡分別為益州郡(也稱建寧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其中牂柯郡、越巂郡離成都最近,益州郡、、永昌郡離得最遠,基本到東南邊界了。而孟獲在益州郡,如果他真的有心支援成都,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那麼孟獲等人會支援成都嗎?不會。早在夷陵之戰時,劉備新敗,國力大損,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同時發生叛亂,蜀漢東南一片混亂。後來,諸葛亮率軍南下一直打到益州腹地,殺死越巂郡叛將高定,牂柯郡叛將朱褒,以及益州叛將雍闓,諸葛亮沒有選擇殺死益州大族孟獲,而是選擇多次釋放孟獲,又多次擒獲,最後征服了孟獲。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留當地人作為部族首領協助郡守治理,基本達到了綱紀粗安的地步。粗安意思就是馬馬虎虎,夷漢之間保持相對和平而已。後期叟夷部落數次作亂,多次殺害太守,致使越巂太守沒人敢去上任,諸葛亮沒有再採取大的軍事行動,而是派將軍馬忠前去治理。

諸葛亮又設置庲降都督總管南中四郡政務,庲降都督張翼執法嚴厲,造成了夷族首領劉胄發動叛亂。沒有辦法,諸葛亮又調馬忠回來任庲降都督,平定了劉胄叛亂,從此以後,馬忠作為鎮南將軍,鎮守南中四郡,確保蜀漢南方的平安。

蜀漢滅亡時很突然,當時鄧艾軍三萬人正奔赴成都,劉禪和朝中大臣如驚弓之鳥,慌忙在朝中議論形式。此時馬忠得到消息,成都危矣,已經打算出兵回援成都了,但是孟獲這些南方部落是不會跟他去的。為什麼呢?

蜀漢國力強盛時,南方部落礙於馬忠恩威並重的治理,對蜀漢還算忠心。蜀漢北伐的許多兵力都是從南中抽調的。例如著名的無當飛軍,就是由南中的少數民族青壯年組成,是北伐軍中的特種部隊,戰鬥力相當強悍。

但是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如同當年劉備新喪時一樣,這些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想讓他們加入回援成都的隊伍,非常困難。因此,馬忠想要回援成都,既要考慮南中的穩定,也要考慮成都的危急,這是個非常難以下決斷的事情。但是即使這樣,馬忠也做好了回援的打算。可惜的是,還沒有等到馬忠回援,劉禪已經開城投降了。

那麼既然南方部落不能夠回援成都,還有哪些地方能回援成都呢?我們就來整體分析一下當時劉禪面臨的形式。

蜀漢軍力分佈主要在三個地方,一個是永安,由鄧芝率兵駐守,目的是防備東吳。二是漢中,由姜維鎮守,也是蜀軍的主力,既負責鎮守漢中,又負責北伐曹魏。漢中主要由胡濟防守,姜維主要負責進攻曹魏。三是南中,由馬忠鎮守,目的是防止南方叛亂。

蜀漢滅亡時,漢中已經失守,但是姜維的主力還在劍門關防守,而劍門關易守難攻,姜維完全可以抽兵回援成都。鄧芝回援成都必須經過漢中,而漢中已經失守,鄧芝無法支援成都。南中極易發生叛亂,因此馬忠如果支援成都,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因此,如果支援成都,主要還靠姜維,其次是馬忠。至於南方部落就不要想了,他們不發生叛亂已經是上天照顧了。

劉禪最後倉促投降,氣的姜維拔劍砍石,馬忠也是仰天長嘆,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說劉禪是一代英主的話了,連大形勢都看不清楚,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貴,倉促間斷送了劉備一輩子辛苦得來的基業,蜀漢至此滅亡,他難道不是罪人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蜀漢滅亡時,南中還有馬忠在那裡鎮守,但是南方部落向來反感外來人的統治,在蜀漢國力強盛時勉強服從,而一旦蜀漢遭遇危險,他們第一選擇是叛亂,而不是去援助。因此,雖然南中離成都很近,馬忠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成都,至於夢想著孟獲這些南方部落去支援,基本是痴心妄想。成都能否躲過一劫,就看姜維是否能夠儘快支援成都和劉禪能否堅守住,可惜最後結果是姜維還沒來的及出兵支援,劉禪率先投降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每日趣評


據路邊史載:孟獲自歸降擔任蜀漢高官之後,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真誠拜服,五體投地。故而終諸葛亮之世,直到蜀後主劉禪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業業,造福鄉梓,有大功於南方彝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之間的大融合。

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後蜀漢後主阿斗降魏;

再後,晉武帝司馬炎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並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

孟獲之所以在蜀亡國之時沒出兵解圍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當時的形勢發展太快,孟獲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時,蜀漢已降了。孟獲的力量連蜀國也打不過,就更打不過魏國了,只好作罷。

2 當時蜀國內部鬥爭太激烈了。蜀國因為是外來的軍事政權,也就是軍閥。在當時如果想統治好一個地方,就需要和當地的氏族聯手。而劉備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進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太低,不願意與他合作。劉備就一直壓制四川氏族勢力。到了後期,四川本土勢力在蜀國內部任職者很多,並直接促成了蜀漢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時,也派人告訴了孟獲,警告他不要亂來。

3 根據上邊的史實,大家就能發現孟獲始終對蜀漢劉家是忠誠的,在蜀國滅亡後,還很關心阿斗。作為一個力量不強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新知傳習閣


蜀漢政權和以孟獲為首的南中部落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好,諸葛亮去世後雙方關係非常一般,甚至多次爆發衝突。南中部落不趁機騷擾蜀漢就算好了,至於派兵救援就別想了。



一、孟獲其人

孟獲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只出現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中,他是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廣西、貴州大部分)部落首領。由於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他是什麼民族,所以有人認為他是南遷的漢族,也有人認為他是彝族的祖先。但不管如何,他曾是南中地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夷漢所服”,這是毋庸置疑的。

225年,益州豪族雍闓在東吳的支持下叛亂,孟獲同高定、朱褒等人響應,諸葛亮親征南中。經過艱苦的戰鬥,諸葛亮平定叛亂,殺掉了雍闓、高定、朱褒等人,並留用孟獲管理南中部落。此後關於孟獲再無記載,不過我覺得他也不可能活到蜀漢滅亡之時。

二、蜀漢對南中地區的管理

南中地區氣候潮溼,山地眾多,民族複雜,管理起來非常困難。劉備稱帝時,在這裡設立庲降都督,駐地在朱提郡(雲南昭通),防範南中部落。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叛後,南中地區的局面是“夷漢粗安”,也就是蠻夷和漢族之間的關係剛剛安定下來。

諸葛亮從南中地區獲得了大量的物資,甚至還收編一部分善於山地作戰的少數民族組成了精銳的無當飛軍和元戎部隊,活躍在北伐前線。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政治日趨黑暗和腐敗,對南中地區的剝削日益加重,南中部落經常發起叛亂,蜀漢為此不斷增兵。直至蜀漢滅亡時,安南將軍霍弋手下有萬餘士兵駐紮在南中,可見蜀漢和南中關係之緊張。

三、歷任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與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和漢中都督是蜀漢常置的四個都督,庲降都督主要負責防禦蜀漢南線。庲降都督共有6任,分別為鄧方(215-221)、李恢(215-221)、張翼(231-233)、馬忠(233-249)、張表(249-?)和閻宇(?-258)。除鄧方駐守在朱提郡(雲南昭通)外,其餘皆駐守在平夷縣(貴州畢節)。最後一任庲降都督閻宇於258年卸任後,防禦南線的任務交給了安南將軍霍弋(霍峻之子)。


曹魏大軍壓境之時,霍弋曾要求派兵支援成都,但被劉禪拒絕。蜀漢滅亡後,霍弋歸降曹魏,世代鎮守南土。

四、劉禪曾想逃亡南中

諸葛瞻戰死綿竹後,成都人心惶惶。面對敗局劉禪想要逃亡南中地區,但遭到了益州大儒譙周的阻止。

譙周說,南中地區只是攝於諸葛亮才歸附,丞相死後我們對他們的剝削很重,他們多有叛亂,並未誠心。再者,如果逃亡需要早做準備,倉促出行恐遭不測。最終劉禪打消了念頭,選擇出城投降。


石頭說歷史


蜀漢即將滅亡時,南方部落不來援,原因有三,一是無兵支援,二是無力支援,三是無心支援。

先看第一條,無兵。南中地區的精壯大部分已經被諸葛亮給搬遷到了成都,剩餘的戰鬥力並非很足。

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亂之後,對南中地區的豪傑進行了一番整頓。除了委派他們擔任蜀漢官職外,特意搬遷了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231年蜀軍北伐時,王平就是率領這些人馬擋住了張郃的圍攻,使得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馬懿主力。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南中地區面積雖大,人口密度較少。搬走1萬多戶精銳,還是很傷筋動骨的。這當然是諸葛亮一方面充實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勢力的計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了。孟獲也已經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條,無力。南方部族的兵馬並不具備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區叛亂時,反抗蜀漢的軍隊人數確實不少,但這些都是本鄉本土徵集的民兵,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在高定、孟獲等當地領袖率領下打打本土防禦戰、游擊戰還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規的敵人就要吃虧。所以李恢在劣勢下一個突襲就能反敗為勝,諸葛亮幾個月時間中就能玩七擒孟獲。經過蜀漢鎮壓和抽調精銳北上後,剩餘的南中本土武裝更是無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從雲南到成都救援。就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表現也不會比諸葛瞻的成都部隊更好。


最後看第三條,無心。南中地區對蜀漢始終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雖然孟獲被諸葛亮第七次生擒後,說過“南人不復反”,資治通鑑也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就在諸葛亮班師之後不久,南中又發生了夷人叛亂,殺害當地守將,被李恢迅速的剿滅。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領劉胄起兵造反,被馬忠帶領張嶷、張翼等平定。南中地區形勢複雜,徹底根除叛亂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的軍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讓南中地區相對安定,以後發生的叛亂都是小打小鬧,不會發生之前數郡叛亂動搖國家根基的事情。諸葛亮死後,南中地區更加動盪,以至於蜀漢必須駐紮一支兵力監視。

所以在蜀漢末年,南中地區對蜀漢並不是很忠誠的。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

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當然,諸葛亮當初在南中的建設還是有一定成效。傳說諸葛瞻的第三子諸葛質在蜀亡後不願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獲之後孟虯去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話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蜀漢將滅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不能帶兵來救,說明了蜀漢對南中治理的成功!

孟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孟獲生卒年不詳,我們無法知道蜀漢滅亡時孟獲還在不在世,但是,即便他在世,他也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諸葛亮南征,打服了孟獲,孟獲表示: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是個明白人,口頭承諾這玩意,一般是靠不住的,等他大軍撤離,天高皇帝遠的,什麼都說不準!

諸葛亮也很“感動”:既然你們這麼有誠意,留在這裡太屈才了!不如和我們一起去成都享福!

於是,建寧、朱提的南中大姓,紛紛一起調到了蜀中做官!

所以,孟獲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他早已經是一個標準的在京退休老幹部了!

能戰之兵早就被抽走了!

諸葛亮知道:南中偏僻、其民善戰好鬥,即使孟獲這些意見領袖走了,也是不穩定的!

要解決南中造反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讓南中子弟獲得充分的“就業”機會,可以過上比造反更好的日子,才能解決問題!

諸葛亮採取了兩個方法:

1、鼓勵大姓富豪聘請少數民族“惡夷”做部曲。

這樣,這些少數民族子弟跟著大戶有吃有喝,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2、徵發南中勁卒。

諸葛亮把南中的青羌中能戰之士調入蜀軍,一起北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無當飛軍”。

為了方便管理,也為了解決勇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乾脆把青羌萬餘戶遷移到了蜀地!

如此,南中勇士獲得了立功緻富的機會,自然造反的少了!蜀漢,也多了一支能戰之軍!

雙贏!

不想好好過日子的,也已經造反了!

諸葛亮尚無力大力發展南中經濟,南中落後的狀況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造反依然免不了的!

所以,南中地區,一直斷斷續續有一些造反。

被諸葛亮稱為“精通軍事”的向寵,就是在鎮壓南方少數民族造反時犧牲的。

此外,霍弋也曾多次鎮壓少數民族造反!

如此,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加入蜀軍北伐序列,不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經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漢的兄弟不多了!

被錯過的續命機會

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兩次機會給蜀漢續命!

第一次,魏攻蜀時,南中領建寧太守霍弋曾主動提出帶兵北上,包圍成都。

可是,後主表示:我們這裡防禦部署得很好,你們不必來了!

確實,誰能想到諸葛瞻大軍敗得那麼快!

第二次,蜀國在最後一次討論中,曾提出過:去南中!

不過,後主再次拒絕,果斷出降!

當時,即使後主真的退到南中,也只能稍微延續一下蜀漢國祚而已。

漢中、西川都沒守住,依靠南中之地,想要抗拒天兵,沒什麼機會。

總的來說,當時南中少數民族不能救援蜀漢,說明了蜀漢治理的成功。

假如這些少數民族的軍力救蜀國,那他們就有實力在早些時候威脅蜀國!

因此,蜀漢要想獲得穩定的後方,就必須充分削弱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軍事力量!

蜀漢通過成功的治理,已經充分動員了南中的戰爭潛力、削弱了當地的軍事力量!

到蜀漢將亡之時,再指望南中少數民族救命,痴人說夢而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蜀漢滅亡和孟獲關係不大,說白了就是你蜀漢滅亡和我孟獲沒一點關係,誰來當頂頭上司都一樣。再者蜀漢滅亡時間太快,只有三個月,其實到了後期,蜀漢的別忘已成定局,我之前文章討論過。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順利的當上了昭烈皇帝。但是,在劉備和諸葛亮死後,蜀國國內的局勢開始動盪不安起來。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命令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人率領大軍伐蜀,從8月魏國開始進攻,到11月蜀漢滅亡,僅僅用了三個月!難道蜀漢沒有一點防禦能力嗎?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就滅亡了?

魏滅蜀之戰

不少人都覺得這肯定是鄧艾的功勞,鄧艾率領幾千精銳從陰平率軍越過了高山峻嶺,直接偷襲到了江油。到了江油後守軍直接投降,鄧艾就帶著這些人一路向南,將諸葛瞻擊敗,導致了後主劉禪的投降。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鄧艾為什麼能那麼順利的直接就偷襲成功了呢?幾千人就能在蜀國縱深為所欲為,蜀國的防禦軍隊都去了哪呢?

鄧艾劇照

這還得從諸葛亮死後說起。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的軍權,但是政權卻沒在姜維身上,政權當然也不該在姜維身上,姜維只能帶兵打仗,處理國家政務並不行。處理國政的是蔣琬和費禕,這兩個人都是荊州人士,是諸葛亮帶來的荊州派。諸葛亮在世時就把荊州帶來的士族和蜀中的士族關係處理的很好,只不過荊州派的權力比較大。

諸葛亮劇照

蔣琬掌政時走的是諸葛亮的路,將益州派的權力掌控的很好,既能很好的利用益州派的能力,又沒讓益州派的權力超過荊州派。雖然說這樣還行,但是久而久之益州派就會心懷不滿,益州派是本地人士,哪有其他人到了自己地盤上還耀武揚威的。直到費煒掌權後,提拔了陳祗,這個人也是荊州派,但是陳祗為了支撐姜維的北伐用了宦官黃皓,導致了後來的黃皓弄權。

在鍾會集結大軍時,姜維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上表劉禪派大將張翼等人扼守要道抵抗鍾會進攻。但是黃皓不以為然,直接無視姜維的上表,封鎖了這個消息,使得鍾會進攻時能率軍長驅直入。事實上這並不是黃皓第一次排擠姜維,之前姜維北伐失敗後,黃皓就勸劉禪將其罷官,姜維聽到後就上表殺黃皓,但是劉禪保持中立,既沒有殺黃皓也沒有將姜維罷官。姜維為了避禍,率領大軍去了沓中屯田,可以說當時蜀漢所有的進攻性兵力都被姜維帶走了,從此姜維在北方的沓中擁兵自重。

鍾會劇照

直到魏軍伐蜀時,姜維仍在沓中,被鄧艾,楊欣,王頎三人率軍牽制。幸好姜維判斷清了形勢,率領大軍直接撤退,前往劍閣抵擋住了鍾會主力。姜維的做法十分明智,劍閣地勢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也是北方入蜀的唯一大道,守住了劍閣就守住了川蜀。

麻煩就麻煩在鄧艾身上,鄧艾率軍從陰平偷襲而來,鄧艾走的是景谷古道,諸葛亮在世時曾在這裡設防,但是後來被劉禪廢棄掉了。鄧艾直接偷襲了江油,江油守軍投降,這就要說到我們之前說過的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係了。益州派對荊州派掌權不滿,以至於保持一箇中立的態度,也就是說誰來我投降誰。當時江油守軍有幾千人,鄧艾軍在翻山越嶺時死傷過半,守住江油一點問題都沒有。

姜維劇照

就算江油失守,鄧艾是偷襲而來,根本沒有糧草供給,只需要接下來的城固守等著鄧艾糧草耗盡就可以了。但是,諸葛亮兒子諸葛瞻要出風頭,率軍想要殲滅鄧艾,不料自己學藝不精,被鄧艾打的大敗。到此時,事情仍然可以挽回,成都守軍好幾萬,守上幾個月應該不成問題,只需要等著姜維分兵來救就行,反正劍閣也用不了那麼多人守著。

劉禪和諸葛亮

但是,益州派譙周聯結黃皓,對劉禪進行了勸說,雖然當時群臣都反對投降,但是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劉禪還是聽信了譙周的話,率軍投降了。譙周在之前就多次上表阻礙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這次更是直接勸說皇帝投降了,鄧艾自從進了蜀國的縱深,就打了一仗,剩下的全是別人來投降。這樣一來,蜀國就滅亡了,總的來說蜀國滅亡的原因就是出在益州派和荊州派的矛盾上,荊州派雖然掌握了實權,但是這畢竟是人家益州的地方,益州派橫豎都要被人壓迫著,還不如直接投降魏國。

兵力方面孟獲的兵力只孟獲控制,說白了孟獲就是個藩屬國,說不定換了個君主就不用進貢了呢。


備備喲說文講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從來就沒有孟獲這個人。

所謂孟獲,根據緬甸和雲南土人的說法是當地土語 聽不懂 的意思。

應該是蜀漢軍隊詢問土人關於蠻族領袖的名字,得到的回答。

另一種說法,孟獲只是蠻族領袖的這個職務的土語說法,類似於將軍、副將、大將之類。

既然不存在孟獲,也就沒有七擒孟獲了。

第二,孟獲沒有實力。

所謂的孟獲的蠻兵,其實就是大渡河附近的彝族人為主。

眾所周知,彝族人是非常落後的民族且人丁稀少。

直到民國時期,大渡河附近的彝族人,尤其是大涼山的彝族人,還處於奴隸制社會,不會基本的農業耕種,採用極為原始的刀耕火種方法,平時以搶劫漢人為生。

因為農業極爛,加上又是奴隸制社會,所以即便民國時期彝族人也不多,且大部分還是奴隸階層,至少少數彝族奴隸主和上層男人才能作戰。

在漢代,彝族人就更落後,其實沒有什麼實力。

孟獲之所以反叛,僅僅是跟隨當地豪強門閥家族雍闓反叛而已,充其量只是雍闓拉來的幫手。

孟獲自己,也不敢隨便反叛蜀漢的。

連蜀漢都打不過,怎麼能夠和曹魏對抗。

第三,孟獲不會離開自己的地盤

彝族人實力虛弱,只有在自己的地盤,利用山地和叢林的複雜地形以及瘴氣的幫助,才能夠有效作戰。

他們連金屬武器都很少,很多還在用竹槍竹箭作戰。所謂的藤甲兵,其實就是缺乏金屬鎧甲被迫使用藤做衣甲。

這樣的部隊,一旦離開大渡河大涼山這些地盤,進入成都平原,恐怕被曹魏一千騎兵就能全殲。自保尚且不行,何談救援。

第四,孟獲其實是被蜀漢壓迫的部落力量

蜀漢定期對孟獲部落徵收物資,其實也是一種壓迫。

既然是壓迫,蜀漢和曹魏有什麼不同,換個主子而已,我幹什麼和曹魏對抗?


薩沙


因為南中地區根本沒有實力來挽救蜀國最後的危機。

首先需要強調在正史上,孟獲這個首領存不存在至今也受爭議,但不管有沒有這個人,南中地區各少數部落臣服於蜀國這是事實,所以當魏國發動滅蜀之戰時,南中地區有沒有能力支援蜀國,跟有沒有孟獲這個人不存在多大關係,只需要討論當時南中地區的實際情況就可以了。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南中地區的實力遠不如益州,先不說南中地區人丁稀少,由於是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又分隔成了大大小小很多的部落,這些部落雖然臣服於蜀國也算是蜀國版圖的一部分,但是從硬實力來講,對益州根本提供不了太大的支援。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並隨後去世之後,南中地區也發生了大規模叛亂,但諸葛亮僅用了3萬左右的兵馬就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動亂,這也間接的說明南中地區雖然山高皇帝遠,軍事價值程度不高,但實力有限,一旦面對敵人的重兵攻擊,根本很難堅持,更別說諸葛亮平定南中,所動用的兵力還算不上是大兵團,想那魏國幾次反擊蜀國,動輒十幾萬的兵力,以南中地區的情況又如何能抵擋得住!

事實上,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南中地區一直也一直對蜀國進行軍事支持,諸葛亮也曾經在南中地區廣泛招兵以擴充蜀國的兵源,但南中地區的人力資源畢竟有限,蜀國從南中地區招兵,最多也不過萬人左右,對於蜀國的軍事力量也很難有太大的援助作用。

在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時候,由於事發突然,加上鄧艾突然兵臨成都城下,即便在前線擔任阻擊的姜維都難以反應,更別說遠離成都的南中地區,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提供有力支援,即便能夠提供支援,也無法對抗魏國的17萬軍隊,畢竟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動用了3萬人,在魏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南中地區的軍事力量也只是杯水車薪。


遼寧資深球迷


首先要說明,這裡只說演義裡的事情,因為孟獲其人是否真的存在,都是有爭議的,更不要說其他,這裡按演義裡的說,其原因有三,其一,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取綿竹關,直逼成都,猶如神兵天降,劉禪等還沒來得及反應,成都已經亂作一團,更不要說去知會孟獲派兵增援,所以成都方面沒有通知,這是一,其二,確實有人提出逃往南中,依附孟獲,但是譙周說:陛下平時並沒有什麼恩德施於南中,況連年征戰,對南中百姓盤剝較甚,逃往南中,必遭大禍。可以看出,由於蜀漢的連年征戰,南中百姓賦稅也較重,對蜀漢也是有怨言的,況且南中居民並無蜀魏勢不兩立的概念,未必真心對待劉禪,所以即便告知增援,恐怕也不會派兵增援,其三,南中距離成都路途遙遠,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此時成都已經被圍,等去通知孟獲再等援兵趕到,時間跨度太長,成都恐怕堅持不了那麼長時間,這三點原因中第二點恐怕是最重要的,諸葛亮死後,劉禪沒有施惠於南中,南中首領和百姓並不是真正信服蜀漢,諸葛亮在時,孟獲感恩丞相恩德和天威,那時孟獲還是誠心誠意的,諸葛亮一死,有無恩德佈施,空拍沒有人會真心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