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村落---锦江木屋村,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价值。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锦江村位于抚松县漫江镇西北约 5公里的锦江右岸的密林中,距锦江约1.5公里,原名孤顶子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村建于193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孤顶子村木屋建筑群,便以调查报告方式上报了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借助松江河镇开发森林文化旅游的时机,对木屋村予以保护和开发。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摄影家纷纷前往考察、研究、摄影。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孤顶子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木屋村,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这木屋的样式,材料、造价、用途在这里为山民所钟爱,漫江镇里的木屋仍有相当数量,与楼房、砖瓦房毗邻,毫不逊色。镇里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家商店,在店铺的后面新盖了一栋库房,竟是用来木屋拆下来的房料,再按原样重新组装,省钱、结实、干燥、透气。还有一户人家,老人舍不得陪伴他一生的木屋,把家从孤顶子搬到漫江镇时,虽然盖了砖瓦房,却将木屋也搬了来,建在院内为厢房,只是不再住人,作为储物的仓房。

揭秘我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锦江木屋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价值。有时间的朋友不妨驱车前去,一睹这个村子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