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奴僕,皇帝叫她娘,死後千里奔喪為她親持葬禮,皇子為她守孝

電視連續劇《康熙大帝》中有一個情節:少年康熙愛上了終日伺候在他身邊的一位侍女,可是無論多情的皇帝如何表達愛慕之情,身為奴隸的侍女始終沒答應。這個侍女名字叫蘇麻喇姑,是孝莊太皇太后的貼身侍女。

實際上這段劇情跟歷史事實一點不沾邊,蘇麻喇姑並不是電視劇裡所說,是康熙的“姐姐”,她的年齡跟跟康熙的奶奶孝莊太后相仿,比康熙足足大了四十二歲,倆人之間不可能有愛情。

蘇麻喇姑出身於貧苦蒙古族家庭,自幼沒入科爾沁貝勒府為奴,負責伺候寨桑貝勒的二女兒布木布泰。這個布木布泰就是後來孝莊皇太后,蘇麻喇姑作為布木布泰的陪嫁來到愛新覺羅家族。

身為奴僕,皇帝叫她娘,死後千里奔喪為她親持葬禮,皇子為她守孝

蘇麻喇姑

就是這樣一位出生低賤的奴隸,她取得的殊榮卻是一般人永遠無法企及的。康熙皇帝視她為親人,把皇十二子胤裪交由她撫養(皇室規定,嬪級別以下的女子沒有撫養皇子的權利)。她去世後,身在西北的康熙皇帝下旨,讓她的遺體多停留七日,等他回京見最後一面後再入殮。出殯那天,康熙要求所有在京的成年皇子都要出席葬禮。胤裪禮如孝子,一直住在殯宮,替她守靈、供飯誦經。喪期過後,康熙下旨,將蘇麻喇姑的靈柩與孝莊太后的安置在一起。

蘇麻喇姑之所以獲得超越禮制的殊榮,與康熙皇帝對她深深的愛有很大關係,這種愛不是男女愛情,而是母子之愛。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加之幼年時出宮避痘,長期得不到母愛,用康熙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那段時間,負責照顧康熙生活起居的就是蘇麻喇姑,正是蘇麻喇姑補充了康熙缺失的愛。康熙也常常以“額涅”(即母親)稱呼蘇麻喇姑,足見他二人“母子情深”。

身為奴僕,皇帝叫她娘,死後千里奔喪為她親持葬禮,皇子為她守孝

康熙與蘇麻喇姑

除了照顧康熙的日常生活,蘇麻喇姑還是康熙的啟蒙老師。她本是蒙古人,不通滿文,但陪嫁到愛新覺羅家族後,蘇麻喇姑開始學習滿語,聰慧且勤奮的她竟然很快精通滿文,並寫得一手好字。

如此蘇麻喇姑一人扮演了三個角色,既是康熙的保姆,又是他的老師,還是他的“母親”。事實上,蘇麻喇姑後期還扮演了一個角色:家長。康熙子女眾多,她把博大的愛,都體現在了康熙的這些子女身上,他們兄弟之間為了權位鬥得你死我活,但無論他們怎麼鬥,到了蘇麻喇姑這裡就只有一個身份——孩子。蘇麻喇姑病重的時候,鬥得烏雞眼似的胤祉、胤禛、胤禩等幾位皇子,可以齊刷刷地同時出現在她的病榻前,那一刻他們才是血脈相同的兄弟。這一點,連身為父親的康熙也無法做到。

作為一位僕人,對主人的愛是一件很難把握的事,愛少了顯得生分,愛多了有“越位”的嫌疑。像蘇麻喇姑那樣,對皇帝一家愛得如此濃烈,又那麼恰如其分,深得主人一家的尊敬,真是一個奇蹟。

身為奴僕,皇帝叫她娘,死後千里奔喪為她親持葬禮,皇子為她守孝

孝莊太后

除了愛,蘇麻喇姑還是個能力出眾的奇女子,她對皇室是有大功的。作為孝莊太后的得力助手,蘇麻喇姑冒險幫她傳遞信息,協助順治意外登基。多爾袞曾經一度野心膨脹,蘇麻喇姑冒著殺身之禍往來於孝莊、順治和多爾袞之間,最終促使多爾袞決定還是安心做一個輔政的“周公”,對清廷的政治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做這樣的事,除了忠心,更需要勇氣、膽魄和智慧,蘇麻喇姑很出色。

另外,蘇麻喇姑還擅長制服設計,清朝官員及宮廷人員的冠服釐定就有她的重要貢獻。她結合了滿、蒙、漢傳統服飾的特點,並根據朝廷的要求,設計出了一整套冠服,並親手製樣。有人說,脫胎於清室女子的旗袍,就是蘇麻喇姑設計的。

對蘇麻喇姑來說,她對主人還有一個深入骨髓的忠誠和崇敬。孝莊之所以能視她如姐妹,最初就是因為蘇麻喇姑的忠誠。後來蘇麻喇姑在孝莊太后的影響下,開始禮佛。佛家的教義更強化了她對皇室的忠誠,以至於皇帝成了她心目中的“神”。在她病重的時候,御醫給她開了藥方,她全然不顧病危的警告,讓皇子們給遠在西北的康熙去信,說:只有皇帝賜的藥才能救她的命!

身為奴僕,皇帝叫她娘,死後千里奔喪為她親持葬禮,皇子為她守孝

蘇麻喇姑

常理來說,“神”總有一種距離感,越親近的人越難有“神”的認同感,蘇麻喇姑竟然對自己從小撫養大的康熙皇帝有了神一樣的崇敬。

這就是蘇麻喇姑,一個集才能、忠誠和愛於一體的奴僕,一位主人視她為家人,她卻沒有恃寵而驕,始終“為主子唸佛祈福”,以愛回報主人一家。

蘇麻喇姑終生未嫁,康熙四十四年,93歲的她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