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四川茶館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

唐黎標

中國是茶的故鄉,自古以來,茶文化一直源遠流長。巴蜀地區是我國著名的產茶勝地之一,四川人從古至今一直保留著飲茶的習慣,有諺語流傳:四川盆地“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在四川,特別是成都,茶館可謂遍佈大街小巷,坐茶館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變成獨一無二的“茶館文化”。可以這麼說,茶和茶館在四川既是生活的體現,也是文化的象徵。

淺談四川茶館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

一、四川茶館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國歷史上一直高舉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揚“仁”的同時,強調“仁”的實行要以“禮”為規範。中國曆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儒家文化中的禮儀禮節,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體現。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來訪,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話,主人會親自給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館,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來飲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禮儀。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風俗習慣,四川人的飯局,要是主人遇上身體不適或者需要開車的情況,總是以茶代酒來表現對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說一些祝福的話,體現的是敬茶人的熱情和大方,在敬茶的過程中,要彬彬有禮,然而客人也需禮貌地以茶回敬,禮尚往來。

儒家思想還主張“和”,萬事以和為貴,強調“天時、地利、人和”。茶文化裡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體現在這個“和”字上面。這裡的“和”既要求茶器、茶品與中庸之道相和,還要求茶客的人品合於中庸之道。因此,作為一個喝茶愛茶之人,不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養,而且在飲茶過程中,要注重與其他人的溝通,儘量營造和諧的氛圍,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四川茶館都是以舒適為主,佈置相對來說都較簡單,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銅茶壺、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館裡,客人們品的都是“蓋碗茶”。[1]製造這樣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圍能給喝茶人一種在家的溫馨感,所以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成都人生在家裡,活在茶館裡。”

如今的成都茶館發展更加趨向於多元化。為了使不同層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務,現代的茶館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館發展成為了商務休閒娛樂的高級茶樓,是成都人談生意、談工作的好去處,這裡環境優雅,各種設施齊全,服務人員態度友好,服務專業;(2)茶館還可以進行休閒娛樂活動,週末閒來沒事的時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將或撲克,就可以娛樂一下午;(3)茶館也是老人們聚集的場所,比如,養鴿的老人都會聚集在中山街鴿市附近的茶館,同時業餘川劇愛好者是茶館中的另一類活躍分子,他們可以定期到茶館聚會唱戲。

以儒家的中庸、和諧為主,提倡節儉、樸素,也是茶文化所體現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館兒,多以竹子為棚,搭配竹桌、竹椅,給人一種恬淡幽靜的氛圍,泡茶選用的茶葉多以茉莉花茶、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為主,茶香四溢,且價格實惠,十多塊一杯的蓋碗茶,能讓茶客們度過美好的一天。

二、四川茶館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雖然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緣分可以說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國道教重要的發源地,道家的自然觀[2]乃道家學說的精髓。道無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麼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樸素的天性決定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質。茶本是生長在川穀之間的野生之物,現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證茶葉的原滋原味,不允許在茶湯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聞名全國,就是採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徵,沒有添加任何人工的東西。就比方說,味醇乾鮮的蒙頂甘露茶,產自四川名山蒙頂,採摘細嫩,保留了茶本身緊卷多毫、葉嫩芽壯的特點,另外還有茶館常泡的碧螺春、鐵觀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僅如此,成都老茶館泡茶的水也十分講究,用來泡茶的水必須是剛燒沸的開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盞,等到幹茶葉滋潤舒展開來了,才衝第二次。這樣一來,泡的茶能夠保留茶本來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說“大巧若拙”。自然之美[3]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學思想,這樣的美學原則也影響了茶文化中的茶藝審美,具體表現為茶具的選擇和茶館的佈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體現在茶器上的審美要求就是樸素之美。四川茶館兒裡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蓋三位一體,精巧的蓋碗茶具,色彩的選擇上大多傾向於淡雅的青花瓷,花紋藍白相映成趣猶如中國水墨畫的黑白相間,表現出簡素的審美風格,顯得純淨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實用又美觀,宛如一套藝術品。另外,成都的茶館兒,多建在大樹公園等環境清幽,景緻較好的地方,佈局雖簡單,但是多以竹為棚,擺滿竹桌、竹椅,讓茶客們有一種隱逸山林,逍遙自在的感覺,置身喧鬧的都市之外,能忘卻煩惱和不好的情緒,獲得一份難得寧靜平淡。同時,讓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帶給他們的舒服和愜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這樣的評價。

道家生命倫理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貴生”[4]。在道家貴生、養生思想的影響之下,茶文化開始更加重視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氣候潮溼,人們最鍾愛的食物就是火鍋,同時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為主,吃完飯不管是在家,還是在老茶館兒裡,總是會泡上一壺好茶,喝幾杯,起到降火祛溼的作用。還有老成都茶館兒裡的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們的最愛,養生又美容。

三、四川茶館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動就是僧人坐禪修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僧侶的活動,禪與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成都有一個被稱為“都市中的心靈樂士”的大慈寺禪茶堂就是禪茶相通的代表。禪院、陽光、香爐、樹蔭、瓷碗花茶,在喧鬧都市中,為茶客們提供一份淡泊寧靜的氛圍與心境。所謂“浮生如斯,光陰翦然,每每人問禪何處,往往只在一飲中。”就是這樣的感覺。

在四川的茶館裡,有一絕就是“茶博士”[5]們的茶藝表演。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這樣的寺廟,也是有眾多茶館存在的,隨處可見他們的表演,達到了“禪茶一體”的境界。同時“茶博士”的斟茶技巧[6],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茶與禪還有著共同的地方,體現在“悟”上,所謂“凡體驗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動與佛教也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館兒,就有坐禪飲茶、以茶供佛這樣的活動,並有評書人講解禪門茶禮。

儒釋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結合,豐富了四川的茶館文化的內涵。茶之為飲,茶館的興盛,既營造了一種恬淡安靜,和誠處世的氛圍,又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相處,體現了獨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當地的地方特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館精神值得發揚,四川的茶館文化也值得傳承。

註釋

[1]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用來承託茶杯的盤子)三部分,是為了防止喝茶時茶杯傾倒。

[2]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3]“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為美,在藝術手法上講究樸拙,反對人工雕琢,在藝術風格上追究渾然天成的基本原則。

[4]所謂“貴生”,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貴生的真諦在於把自的生命視為最寶貴的東西。

[5]所謂“茶博士”不是現代意義上高等院校農林系科中那些專攻茶葉栽培並取得博士學位的人,而是茶館兒裡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師傅,得名於陸羽的《茶經》,他們茶技藝高超,有許多絕活,因此老成都茶館兒裡的茶藝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現在摻茶技巧上。

[6]“茶博士”的技巧: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因為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與碗口平齊的,碗外也無一滴水珠。這既是一門絕技,又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茶博士”託一大堆茶碗來陳列桌上,茶碗都是有蓋的,只見他們左手揭蓋,右手提壺,一手翻,一手衝,左右配合,紋絲不亂,而速度又快得驚人,甚至數十隻杯,轉眼間翻蓋沖水即畢,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