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嵩說:“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這是為什麼?

意念2017


個人認為,“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這句話前半句不太準確,後半句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慢慢解釋。

中國歷史上雖然重農輕商,但除了極少數時期外, 歷朝歷代商人這個群體大部分都比較富裕,有吃有喝,生活安定富足。這種生活狀態的人絕對不會鋌而走險,冒著滅族和殺頭的危險去造反,這是常識,無需多談。

那麼,歷代揭竿而起,起來造反的究竟都是些什麼人呢?我們可以梳理一下中國歷史。

1、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這次起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其實陳勝吳廣並不是真正的農民,史書中說陳勝和吳廣曾擔任屯長一職,屯長是秦代軍隊的基層軍官。

大澤鄉起義

2、綠林軍起義。起義首領王匡、王鳳屬於地方豪強,經常給當地百姓打官司,在地方上威望很高,後來振臂一呼,聚眾造反。

3、黃巾起義。起義軍首領為張角兄弟,他們是太平道教主兼鄉村醫生,利用宗教和醫術領導信徒起事。

4、隋末農民起義。起義軍首領之一竇建德是小吏出身,據史書記載,竇建德“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尚豪俠,為鄉里敬重”;瓦崗寨首領李密出生貴族世家。

5、唐末農民起義。義軍首領黃巢是個鹽販子。

6、北宋末年方臘起義。起義軍首領方臘是漆園主。

7、南宋鐘相楊么起義。鐘相為地方宗教教主,楊么是漁民。

8、元末農民起義。起義軍首領之一朱元璋和尚出身。

9、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驛卒出身,用今天的話說,屬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闖王李自成

10、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原是落第儒生,後來成為宗教教主。

我們梳理中國歷史上規模比較大的10次農民起義,其首腦無一人屬於真正的農民。其實,農民起義一詞在1949年後才成為主流詞語,在此之前一般都稱之為“民變”、“作亂”或者“造反”。


民國年間那些事


嚴嵩這句話很經典。作為一位25歲進士、且被選為庶吉士,柄政長達20年的大明王朝首輔,他對天下的一切還是洞若觀火的。

在學界有個詞就是“造反約束”,具體而言就是防止災民、難民造反,政府需要承擔社會職能。

(嚴嵩)

1、造反的種田人

造反為什麼是種田人多呢?第一、農業社會絕大多數是農民;第二、農業破產形成流民,如果救濟不利,只能造反。

吃不飽肚子可以出去討飯,出去討飯的多次就是就食,朱元璋、李自成、張獻忠都是這麼起來的。

天災、政策、官員執行、經濟發展都有可能使農民破產,破產就會產生動亂。

在“改稻為桑”政策推行出了錯誤後,兩縣幾十萬災民嗷嗷待哺,朝廷需要讓商人去買地,嚴嵩在田價中選擇了要高,並不是要照顧農民的利益,只是為了防止造反。

2、經商的人

在今天的一些研究中,會把古代商人的地位提的很好,依據一些保留下來的文書,有的把徽商吹上了天。

其實徽商的大頭都是政府特許權扶起來的商人,晉商也是這樣。他們可以暴富、可以貨通天下,但在王權主義的中華帝國他們需要隨時為帝國做貢獻。

至於小的商人就更無所謂了,帝國要的是天下安定與恢弘大氣,只要不違背這兩條,都是可以犧牲的。在農民生存與商人發展之間,註定選擇犧牲商人,畢竟不能財政掏錢吧。

當透過現象去抓住歷史本質的時候,發現歷史並沒有那麼複雜,政權可做的選擇也不多,甚至近乎明牌。只是具體表現會有多種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一種表演。

熟悉這句話的閱史、閱世水平顯然超過一般人,是時代的佼佼者。嚴嵩的另一句話也很經典“你爹不只是殺人、關人、罷人,也在用人,用對了人,才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參考文獻:

郝煜. 中國的長期社會流動性,1645-2010:姓氏方法[J]. 經濟資料譯叢,2013(02):57-65.

郝煜. 中華帝國晚期的一個政治經濟學框架[J]. 經濟資料譯叢,2016(03):49-67.

郝煜. 火耗歸公與黃宗羲定律:一個實證研究[J]. 讀書,2018(04):108-117.


一枚明粉


這個必須說嚴嵩說錯了,中國歷史上許多的農民起義,其領導人並不是農民。

什麼人容易造反呢?

一是落榜的書生,比如唐末年間的黃巢,他當年曾經參加科舉,數次名落孫山,一怒之下寫下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此外,黃巢還是一個商人,他們家裡是經營私鹽,搞走私的。他的帶頭大哥王仙芝也是一個鹽販。

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是一個落榜秀才,落榜之後,發現了一本講基督的小冊子,又大病了一場,醒來後,就感覺自己是天父之子,出屋就起義了。

可見,成功的鹽販子,失敗的讀書人,都是喜歡造反的。黃巢是兼兩者於一身。

除了這兩種人,還有一種人,就是失意的吏。

我們看梁山好漢的成員,發現他們都有在政府工作的經驗。

宋江是個押司,武松打虎之後,出任過縣裡的公安局刑偵大隊長。武都頭,柴進算是大宋政協的,他們家祖上是後周皇族,禪讓皇位之後,在大宋地位超然。大刀關勝,出任過巡檢官,屬檢察院系統。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神行太保戴宗,監獄長;玉麒麟盧俊義,人稱員外,大宋的儲備幹部;智多星吳用,大宋鄉辦學校教師;花和尚魯智深,經略府提轄,邊防軍中尉;美髯公朱仝,馬軍都頭;插翅虎雷橫,步兵都頭,病關索楊雄,監獄行刑員;鎮三山黃信,青州都監;鐵面孔目裴宣,孔目官,就是縣辦公室秘書……

可見,梁山好漢很多官吏,但都是低級官吏,屬於沒有前途的成員,所以容易造反。

除了官吏,梁山好漢還有開酒店生意的,如孫二孃,還有大地主,比如晁蓋。還有落榜的書生,比如王倫。有漁民,如阮家兄弟,唯一一點,就是沒有農民。

這是小說,其實歷史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吏造反的,最有名的是亭長劉邦,他帶的團隊,全是低級官吏,如蕭何等人。還有李自成,大明官辦快遞公司的下崗員工。

當然還有經商的。比如項羽家其實就是開喪葬服務公司的,王小波是四川的茶商。

造反的還有門道會成員,比如漢末的張角蒼天已死,快來領藥;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元末的韓山童是白蓮教教主,天理教三百人攻打紫禁城。

還有流民,比如朱元璋同志。

所以,中國歷史上造反的大哥,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農民。

那為什麼叫農民起義呢?

因為領導不是農民,但主體成員還是農民。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大農村,主體人員就是農民嘛。


腦洞歷史觀


《大明王朝1566》作為一部現象級的歷史劇,可謂口碑爆棚,在豆瓣裡評分接近滿分。這部劇吸引觀眾的除了緊湊的故事情節,演員的精湛演技外,當然還有精彩的臺詞!
嚴嵩,做為嘉靖皇帝最寵信的臣子,能夠執掌中樞內閣幾十年,一直置身於大明帝國的權力中心,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不是單單能拍拍馬屁、寫寫青詞就可以的!讓我們回到這句臺詞,就一語點中要害!



我們在上歷史課時,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會有農民起義,從陳昇、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可以說貫穿了中國的歷史,同時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那為什麼從來都是農民起義呢?這還得從舊中國的國情說起,首先就是農民數量多,基數大,天下十之八九都是種田人,因此更容易成為起義的主體,其次就是古代的稅收制度不完善,加上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有時候地裡的收成不夠維特農民的基本生存,最後就是做為社會階層中最底部的人,農民已是退無可退,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造反或者說是起義付出的成本最小!

所以說無論在什麼時候,種田的都是造反的主力軍,嚴嵩雖然是個大奸臣,但這句話說的還是很到位的!


體壇大蜀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理解嚴嵩這句話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句話的背景。

因為大明國庫虧空,嚴嵩和嚴世蕃父子一手促成“改稻為桑的國策,結果弄巧成拙,毀堤淹田激起民變,加上徐階等清流的打擊,“改稻為桑最終一地雞毛。

在嘉靖盛怒的情況下,嚴嵩讓嚴世蕃寫信,命令嚴嵩門生胡宗憲壓制江南大戶,迫使他們高價買田。

當嚴世藩對此提出異議時,嚴嵩說了這樣一句話:“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

一句話點透了我國數千年社會發展的本質。

雖然嚴嵩是如假包換的反面人物,註定遺臭萬年,但這句話卻能夠光耀千古,因為他不但正確而且精闢。

那麼為什麼造反的都是種田人,而經商的卻如此安分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天然對立

自戰國時代小農經濟成為社會生產力主要方式開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就成為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

在這樣的社會框架下,農民階級是社會生產力的主力,他們通過辛勤的勞作,一方面維持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供養著地主階級。

而地主階級依靠其手中的權力,佔據著社會上大部分財富,他們通過剝削農民階級,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一般而言,由於小農經濟空前的穩定性,農民階級除了不斷生產,並沒有精力和能力挑戰地主階級。但隨著時間發展,地主階級日益膨脹,而且因為生產力水平高,衣食無憂,地主階級的人口增長速度遠遠比農民階級更快,地主和農民人口比例迅速升高,這使得他們對生產資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這全部轉嫁到農民頭上,因此農民階級的負擔日益加重。

而伴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農民生活水平每況愈下,最終走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走投無路的農民,就不得不向地主階級攤牌了,這就是古往今來我國農民起義頻發的根本原因。

因為農民階級人口占到社會的絕大多數,因此地主階級剝削的對象主要就是農民,所以農民階級受到的地主壓迫最重,自然反抗也就最激烈。

因為自貴族階層瓦解後,地主階級幾乎都由農民階級中產生,這使得農民階級看到了烏鴉變鳳凰的可能,於是更多的人躍躍欲試。在成功者的引領下,無數農民階級揭竿而起,成為顛覆地主階級,推動改朝換代和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而且在小農經濟時代,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低,人數不佔優的地主階級,雖然竭盡全力想要加強對農民階級的控制,但是終歸力不從心,這在客觀上使農民階級揭竿而起很容易成為可能。

2、商人階層從來沒有存在感

在《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是一個非常悲情的角色。他的死縱然是一種解脫,但也形象地說明了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商人從來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一方面,地主階級生存的營養在農民階級身上,商人不是地主階級的必需品;

另一方面,擁有大量財富的商人階層不僅容易吸引更多農民棄農從商,破壞小農經濟的框架基礎。且大量的財富也使商人階級能夠呼風喚雨,擁有影響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呂不韋就是典型例子。

所以自戰國時代開始,商人階層就是一個不斷被統治者打壓的階層,到明朝更是達到巔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人階層從來就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階級,在社會地位上,他們也處於最底層。

在這樣的環境中,商人階層想要謀生,只能選擇依附其他階級,而這個階級只能是地主階級,古代很多商人子弟走科舉之路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不過商人階層也意識到:依附地主階級並沒有帶來社會地位的實質性提升,地主階級打心眼裡還是瞧不起商人階層的。

但即使社會地位如此不對等,商人階級也從來不敢得罪地主階級,畢竟失去地主階級的庇護,他們將一無所有。這一點被地主階級抓住,於是商人階層終於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商人階層是比農民階級更悲哀的群體,尷尬的社會地位,使他們連造反的資本都沒有,海量的財富不過是地主階級眼中的韭菜,想割就割。

相比之下,農民階級還可以通過造反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政治訴求,甚至可以取代地主階級,成為新的地主階級。而這,是商人階層無論如何也難以達到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這20%的人一定會盡力維護這個局面,絕不造反;而那80%的人一定想改變這個局面,矛盾一觸即發。當然,對絕大多數大小商人來說,和平才有利可圖,所以他們不喜歡造反,更不會去造反。

嚴嵩這段話雖然出自《大明王朝1566》,卻適用於整個中國歷史。

首先批判所謂"造反的沒有幾個是農民”的說法,歷史上大規模起義的領導者確實往往不是農民出身,但造反軍隊的主力一定是農民,不論是基層幹部劉邦、落地秀才黃巢、和尚乞丐朱元璋、下崗職工李自成、傳教分子洪秀全,沒有農民充當主力軍,根本造不起來反。


其實農民不想造反,他們只想有三畝薄田,養活一家老小,維持溫飽,但很多時候這一點可憐的無數都無法得到滿足,因為老天爺時不時會降下災難,更因為土地兼併的存在。

土地兼併其實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大地主兼併小地主的土地,小地主兼併農民的土地,農民的土地被兼併了,就只能當佃農,當佃農都養活不了自己,就要賣兒賣女,最後沒辦法,只能造反,奪回自己的土地。

土地兼併是任何一個朝代統治者都要抑制的問題,也就是為了防止農民失地造反,但這也是古代無法解決的難題,因為土地兼併的最大主體就是統治集團本身,就是大官僚大地主。

商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目標就是一個利字,他們精於算計,追求利益最大化,什麼能幫助他們獲利,他們就喜歡做什麼,而商業只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下才能得到充分發展,維持秩序對商人最為有利,一旦造反,大地主大商人往往成為起義軍的重點攻擊或掠奪對象,因此商人不僅不會造反,反而堅決反對造反,很多大商人甚至會為官方提供資金,幫助朝廷平反,來維持自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在古代,農民是最大的社會階層,佔據了80%的人口,他們蘊含著極為可怕的力量。他們可以把皇帝、大官僚、大地主養肥,也可以把皇帝、大官僚、大地主推翻,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就是農民階級的力量,因此歷來帶頭造反的未必是農民,但農民必定是他們爭取的最大力量,否則任何造反都不會成功。

相比來看,商人雖然掌握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力量,面對官府的壓榨,他們毫無反抗之力,只能拿錢消災;面對造反者的掠奪,他們更是毫無脾氣,除非組織武裝反抗,因此對商人而言,最現實的就是和官府勾結,官商一體,這是他們最安全的方式。


一旦農民開始大量失去土地,社會就陷入危險,古代重大改革都要解決這個問題,當改革解決不了時,革命就來了,除非你能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嚴嵩在25歲的時候實現了父親一輩子的願望,他高中進士入翰林,然後他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持續了十年,他不得不退官回鄉休養。退官養病十年正值宦官集團劉謹禍亂朝綱,嚴嵩是幸運的躲過了一場浩劫,病痊癒後復官投靠了明世宗寵臣夏言,夏言的提拔下升為南京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後擔任太子少傅,嚴嵩繼承了父親對權力的慾望開始用自己擅長的書法和清詞拉進與嘉靖皇帝關係,夏言自視清高反對嘉靖皇帝修身養性的道家理念,嚴嵩則是對皇帝愛好推崇備至。嚴嵩最終憑藉韃靼入侵機會買通皇宮近臣向皇帝進讒言陷害夏言,夏言先被罷官後被斬首,從此嚴嵩官居首輔大臣無人可以撼動,他掌握明帝國權力長達20年。




嚴嵩是靠自己的才能徵集及投機專營有方混到明帝國最高權力層的,他深知治國理政的要旨,明世宗一朝處於明帝國轉折階段,弘治中興的剩飯已經被朱厚照糟蹋殆盡,道君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無為而治卻是有自己的一套,嚴嵩需要充當文武百官與君父之間的媳婦角色,文武百官是丈夫,君父是婆婆,自己需要管好這個家讓丈夫和婆婆都滿意。明帝國的北方韃靼與瓦剌表面上臣服,實則包藏禍心,一旦朝廷實力下降就會滋生不臣之心,明帝國的東方鄰居處於戰國時代海盜滋生長期為禍東南沿海,這都需要國庫開支。




大明國庫到了1566年已經入不敷出了,吏治腐敗導致國家茶鹽土地等稅收被層層節流,道君皇帝修神仙宮殿耗費甚巨,北方和東南連年用兵,海上絲綢之路被阻斷交通無法獲得穩定的國際貿易收入。嚴嵩父子為了維持自己的威信需要大量黃金白銀收買人心,自己也是窮奢極欲,無窮盡的支出都需要稅負解決問題,太祖立朝推行的重農抑商的國策無法繼續推行,朝廷不得不靠捐官維持運轉,商人們通過捐錢獲得官職以投資理財理念開始盤剝百姓,明王朝國際貿易發達催生資本主義萌芽,沿海靠絲綢之路賺得外匯,絲綢生產需要大量產業工人和種桑養蠶土地,因此改稻為桑成為了國家補充收入的國策。




改稻為桑的地區以浙江和江蘇為中心,這個地區的封疆大吏是嚴嵩的門生胡宗憲,胡宗憲擔任兩江總督負責著四個省的軍務掌控了明帝國的錢袋子,嚴嵩父子希望這個錢袋子可以成為自己中飽私囊,可是胡宗憲是一個明白人,他清楚自己能夠立足朝廷的首要是全力以赴的剿滅倭寇,戚繼光是自己剿倭寇的金字招牌,那麼如何保障軍需才是首要任務。嚴嵩父子顧不了那麼多,他們需要維持政治平衡,這種平衡需要金錢為潤滑劑,於是改稻為桑強制推行,毀堤淹田成為常態,沒有土地的農民無法繳納官府賦稅再遇上荒年就釀成了起義。




嘉靖元年,青州起義

嘉靖三年,廣東新寧起義

嘉靖四年,岑猛起義

嘉靖七年,平順陳卿起義

嘉靖九年,古田農民起義

嘉靖十二年,廣東巢民起義

嘉靖十六年,瓊州黎民起義

嘉靖十七年,福建永安起義

嘉靖二十一年,思恩起義

嘉靖二十五年,山東田斌起義

嘉靖二十六年,陳日暉起義

嘉靖二十八年,新會恩平起義

嘉靖三十二年,河南柘城起義

嘉靖三十四年,山西宋愛起義

嘉靖三十七年,太湖馬祖師起義

嘉靖四十年,廣東黃啟薦起義

嘉靖四十二年,張璉起義、程鄉農民起義

嘉靖四十四年,四川大足起義

嘉靖四十五年,浙江開化、江西德興礦工起義

縱觀大明王朝,每一個帝王背後都有無數起義,這些起義基本是官逼民反的結果,不知道靠農民起義開國的朱元璋作何感想?嚴嵩看的通透,做生意有家有產有業無法割捨不願意造反除非朝廷禁止生意,與朱元璋爭天下的兩位梟雄張士誠與陳友諒就是如此,無產無業養不了家的農民們會毫不猶豫跟你拼命。


唐俊龍55398571


我覺得這是因為編劇歷史水平不合格造成的。


歷代造反的人還真沒幾個種田的人,不是黑社會老大就是遊民,要不就是走私團伙、邪教份子或者前朝軍人、官吏,真正農民造反者幾乎沒有的。


我簡單為大家梳理一下歷代造反人的出身,從秦朝開始。


陳勝、吳廣:傳統敘事都認為陳勝、吳廣是貧民出身,然而根據《史記》我們可以知道,陳勝、吳廣擔任的是九百更卒的“屯長”,這個屯長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陳勝傳》注:“人所聚日屯,其為長,帥也。”即一屯之主將或統帥,是秦代軍隊中的下級軍官,屬於秦二十級爵位中的第五級爵位大夫,職棒是二百石,是僅次於縣尉,這樣的高職怎麼可能讓貧民擔任?更何況根據秦律,當官為吏必須有爵位,而秦朝制度,基層官吏是由豪帥擔任的,不會隨隨便便從間左貧民中隨意挑出充任,一般貧民也沒有資格任任何官職。


另外,陳勝有冠還有字,秦末另一個豪傑劉邦,儘管他的家族家產超過了十萬錢,但是他可是沒有字的。


這一切充分說明陳勝、吳廣絕對不是普通貧民,很有可能是土豪。


劉邦:這就更簡單了,劉邦是亭長出身,同樣根據秦律,能擔任亭長這一級別的都不是窮人,能當小吏的,家產最少要有十萬錢;更何況,根據《史記》記載,呂公避禍沛縣,放著老朋友沛縣縣令不求,專門把女兒嫁給劉邦,由此可見劉邦在當地的威望;另外根據學者考證,劉邦曾經做過張耳的門客,在大梁待過很長時間,屬於沛縣很有點辦法的這麼一個人,所以蕭何這些沛縣高級官吏才會主動和劉邦打交道。而且劉邦自己還收攏了一群遊俠、混混,怎麼可能是“種田”的人?


項羽:楚國大貴族出身,八輩子和種田沒有任何關係。


西漢末年大起義裡固然有不少貧民被裹挾,但是劉秀這樣的宗室難道是“種田人”?


東漢末年張角兄弟可是道教早期派別太平道的創始人,他們肯定不是“種田人”。



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是私鹽販子,在鹽鐵專賣的封建王朝時代,鹽稅是一個王朝朝廷的重要收入,歷朝歷代對販賣私鹽打擊都非常嚴厲,不光主犯殺頭沒跑,動輒還會株連全族,所以在古代,私鹽販子和今天金三角毒販差不多,沒有自己的小型武裝團伙就別販賣私鹽。所以,黃巢更接近劉邦那樣的黑社會老大。


元末朱元璋是和尚出身、明末李自成是驛卒出身,張獻忠是邊軍出身、晚清洪秀全是邪教投資,楊秀清是燒炭工的頭兒。


反而真正“種田人”沒幾個造反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劉邦的哥哥,劉太公早前經常辱罵劉邦,原因就是劉邦不像他大兒子一樣老老實實做一箇中小地主,而是遊手好閒;朱元璋的哥哥也是本分種田人,結果元末饑荒寧願餓死也沒敢造反。


明清時期,根據學者統計,四川與江南地區是佃戶最多的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儘管時不時爆發抗佃風波(佃戶與地主勞資衝突,甚至武力衝突),但是明清兩代接近六百年,幾乎任何一次抗佃衝突中,農民打出了“造反”的旗號,四川和江南地區一直是明清最穩定地區。


那麼為什麼大家一提到起義就覺得是種田人造反呢?



我們這裡不考慮政治敘事的原因,只從歷史事實而言主要因為歷代造反無不裹挾貧民,雖然領頭者多是豪強地主、黑社會頭子、邊軍遊民,但是畢竟最多的還是貧民。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自述裡詳細介紹了太平天國是如何裹挾普通貧民的:


臨行營之時,凡是拜過上帝之人,房屋具〈俱〉要放火燒之。家寒無食之故而隨他也。”


說回這個不靠譜的問題,硬要解釋的話只能說歷代造反時,商人比農民有錢,消息靈通,所以他們會提前離開高危區域;而普通農民既沒有足夠的財產,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源渠道,對危機茫然無知,不但沒有跑路的能力,也沒有意識,只能等到“起義軍”放火燒屋後被“起義軍”所裹挾了。


克羅採和春天


造反在古代是要誅滅九族的,這個是最重的刑罰了!一個人可以豁出性命,但是要豁出九族所有人的生命還是需要天大的膽子的。古代的農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任何社會地位,但是國家戰爭花費,封地諸侯的食寢花費都要從農民手中徵收。因為農民是一個巨大的群體,每增加一項稅負總額也是巨大的。你看看歷史上造反的年代,幾乎都有天災發生,農民得不到國家的接濟,賦稅也得不到減免,很多人家上完賦稅連留的來年的種子都不夠,別說吃的糧食了,賣兒賣女生離死別!實在無法活下去的情況下,如果有人提供資金,提供武器,提供條件,往往是豁出性命的拼博一下,這是為了生存下的人生最大的賭注!不管古代商人還是現代商人,手頭總有一些盈餘,遇到天災人禍,雖然艱難但是多數還是可以抗衡一下的,不至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所以嚴嵩說自古造反的多是種田的,沒有幾個是商人是對的,他是看透古今現實的。


愛讓水香


前些時看到一句話說,漢文明的格局太小,現在越想越有道理。很多事情都習慣性以中國史作評判標準。這個編劇很明顯沒有對歐洲史有半點了解,如果歐洲史有一點點了解,他就會知道這句話,實際上中國很多話放在全世界都是站不住腳的,只是地方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