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三大件”: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房子,車子,票子

說起結婚“三大件”,中老年朋友可能會想起那段已經流逝的歲月,而年輕人的選擇可謂不一而足。在時代變遷中演繹了各個時代風潮的“三大件”,既間接體現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與價值觀的選擇,也直接反映了人們生活質量的發展和提高。

結婚“三大件”: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房子,車子,票子

從“看日頭”到看手錶,機械化帶來生活的改善和便利

“你用什麼方式看時間?”如果你向周圍的人問這樣一個問題,首先,很多人會覺得你很奇怪而不屑一答,然後,在你的追問下會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看手機、看電腦、聽廣播、瞅一眼路邊隨處可見的電子屏……而唯獨“看手錶得時間”這個答案,出現的概率幾乎最低。

有人曾經總結,中國人看時間,6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牆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錶)、90年代看腰上(手機),如今則是隨處可知、可感時間,手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裝飾品出現在人們的手腕間。但在上世紀70年代,手錶是和自行車、縫紉機一同作為結婚“三大件”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陳老先生對於“看時間”就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1975年,陳老先生在瀋陽某部隊服役,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他被破格提拔為排長。之後不久,在組織一次軍事演習時,他卻睡過了頭,直接導致演習時間推遲。演習場就是戰場,時間就是生命,這段灰暗的經歷令他久久難以釋懷,並寫信告訴了未婚妻。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未婚妻把這件事牢牢記在了心裡。1976年春天,陳老先生結婚時,女方的陪嫁是一塊男式上海牌手錶,這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之所以轟動,一是因為當時能買得起手錶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買手錶要憑票、託人,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所以能買到手錶的都是“神通廣大的人”;二是因為這塊手錶是“嫁妝”,在那個尚未解決溫飽的年代,講的還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姑娘居然陪送了一塊手錶,讓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

那個年代是怎樣的物價水平?陳老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那時大米0.15~0.20元/斤,豬肉0.70~1元/斤。而當時“三大件”的價格是:上海牌手錶125元,永久牌自行車150元,一臺縫紉機大概也要100多元。

兩年後,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手機的出現和迅速普及,“看時間”有了多種選擇,手錶便從生活必備品的寶座上“跌入凡塵”。那塊寄予了深情的上海牌手錶陳老先生珍藏至今,但曾經緊俏的“上海牌”早已消失不見。陳老先生認為它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它每天都要手動上弦,連個日曆都沒有”。而海鷗、羅西尼等手錶品牌則開始緊跟時代屬意創新,海鷗研發製造出“陀飛輪表”等高端技術產品,羅西尼則於2016年發佈了首款智能腕錶,通過轉型升級走出了新路。

結婚“三大件”: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房子,車子,票子

從“搖蒲扇”到吹空調,電氣化刷新對生活品質的認識和體驗

時光流轉,1980年代的中國,有了一定消費能力的人們用“小平你好”來表達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感恩之情。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早已不再稀奇,結婚“三大件”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特別是彩電,幾乎承載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全部內容。從小在機關大院長大的劉先生對“看電視”記憶深刻:“那時候我父親單位買了一臺彩電,每天晚上七點前,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把電視搬到辦公樓後的空地上,電視一響,各家各戶都帶著小板凳來看。”1986年他上小學時,月工資只有70多元的父親借錢從北京花1650元買回了一臺彩電,著實風光了一把。而隨著其他人家陸續購置電視,大夥兒一起看電視終成美好記憶。

今年夏天,新晉媽媽王女士給幾個月大的兒子網購了一把草編蒲扇。今天的人們因為擔心“空調病”而又拿起扇子度夏,許多人卻不曾體會,上世紀90年代空調的出現是何等幸福的事情。過去,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全靠一把把蒲扇“熬”過炎熱的夏天。當空調的習習涼風帶走悶熱,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全新的認識。

的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在“引進來”的路上越走越寬,市場上各類產品越來越豐富,上世紀90年代的結婚“三大件”空調、音響、錄像機,已完全沒有“生活必需品”的影子。山東的呂先生是一位資深音響發燒友,家裡積攢了大大小小的音響設備,1997年結婚時,他花4000多元購買了一套愛華音響,放在電視旁邊十分醒目。他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那時彩電冰箱家家戶戶都有,婚房也是單位分的新房,而結婚是人生大事,還是要講究一些的。儘管當年我的月工資只有700多元,但沒有其它大的花銷,還承擔得起。”吃飽穿暖的人們,開始講究起了生活。於是,縫紉機也從家庭消失了,商場裡掛滿各式各樣的成衣,總有你“確認過眼神”的那一款。

結婚“三大件”: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房子,車子,票子


從“摁遙控”到全智能,科技化承載美好生活新需求

跨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視上網了,空調變頻了,冰箱無氟了,洗衣機智能滾筒了。而錄像機則複製了手表的“興衰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201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高達40.1%,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大量的中國製造走出了國門,如海爾、聯想等,成為享譽世界的品牌。

不過這時家裡開始出現一堆遙控器,稍不注意就拿錯了,人們又琢磨:能否萬物互聯?很快,遙控器越來越用不上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機控制和人工智能: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機即可打開家裡的空調;你揮一揮手,油煙機緩緩打開……家電“管家式”服務的範圍還在不斷延伸,格力電器數據中心首席研發工程師李宏波最近透露,格力在空調研發上經費不設上限,除家用空調外,格力在離心機(常用於大型數據中心)保障方面已建立了遠程智能服務中心,不僅可以實現全年24小時監控,而且機器的任何異常可以在5秒鐘內知道、半小時內響應。

但這些功能強大的智能產品卻無法登上結婚“三大件”的殿堂,要說現在的“三大件”,得數“房子、車子、票子”了。1998年,我國全面進入了商品房時代。上文提到的呂先生趕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車”,但1999年大學畢業的小文直到2003年準備結婚時,才“意識到房子的重要性”,她回憶說。好在公婆家境殷實,在老人的支持下,小兩口住進了兩居新房。

2015年,一份《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80、90後的婚姻半徑明顯超越了地域限制,受訪者和配偶在同一城市出生的比例僅佔到45.5%。情感專家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鐵路、公路等公共設施日趨完善,無論開車、坐高鐵還是乘飛機,出行十分便捷,所以“異地戀”已經沒有地域障礙了。

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僅用了十幾年就將家用轎車從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變成了日常消費品,但“車子”在“三大件”中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當年的“自行車王國”如今為治理擁堵“傷透了腦筋”,而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越來越舒適,總里程達2.5萬多公里的“四縱四橫”高鐵網更是將“千里出行一日還”演繹出了新高度。因此人們的出行觀念也在轉變:曾經“有車”是身份的象徵,而現在“我坐地鐵來的”則既務實也不“掉價”。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今天,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邁進,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人們更看重的是智慧而高效。而量力而行、合理消費,注重如何讓自己的婚姻更美滿,逐漸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時尚選擇。

結婚“三大件”: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房子,車子,票子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見習記者 陳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