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用最通俗的語言,為您講述最有趣的歷史。


“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康熙在位的時候,曾說過這麼一句話。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沒有等到千百年後,僅僅一百多年後,來自大西洋的英國,就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後,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沿中國的海岸線北上,一直打到了天津。道光皇帝怕了,就撤了林則徐,派琦善去接替林則徐的職務與英國人談判。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琦善這個人的經歷。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早年的琦善

琦善是滿八旗中的蒙古人,博爾濟吉特氏,這個姓氏是成吉思汗姓氏孛兒只斤的另一個譯法。因為在八旗內,所以一出生就有爵位。1806年,20歲的他開始在在刑部做事,接著又到河南、山東、四川等地做官。1831年他當上了直隸總督,然後又被授予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職位。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假設沒有鴉片戰爭,琦善這輩子可能是一位平平淡淡的高官。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如剛才我所說,林則徐被免職後,琦善被派往廣東。

鴉片戰爭中的琦善

一開始,道光讓琦善跟英國人談判,是拖延時間,並不是真心的談判。英國人等得不耐煩了,就發動了對廣東的進攻。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曾說過,此時英國與中國的差距,比當年西班牙與北美印第安人的差距還大。而當年北美的瑪雅文明,就是滅亡在歐洲人的入侵下。英國的船堅炮利,琦善是看在眼裡的,所以本來主剿的他,改變了想法。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在穿鼻洋,琦善擅自與英國簽訂了《穿鼻條約》。割讓香港,賠償600萬元。

我們對比一下後來的《南京條約》,能發現實際上損失少了很多。但是道光皇帝,並不瞭解情況,不知道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聽此消息,認為是奇恥大辱。把琦善革職問罪,抄了他的家。但是,後來我們知道,英國再次北上,打到了南京,兵臨城下,與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我們看這件事中是誰錯了?是琦善錯了,還是道光錯了?都沒錯,錯的是中國的落後和弱小。

後來,有人說琦善受英國人賄賂,道光下令調查。發現並無此事,而且也沒有賣國動機,便赦免了他,任他為駐藏大臣。

駐藏期間的琦善

有個法國人叫古伯察,1839年來到中國,從1844年開始進行環中國旅行。他們從中國的東北出發,經過長途跋涉到了拉薩。在那裡,因為擅闖藏區,他被扣下了。琦善跟古伯察打聽鴉片戰爭中的英國人義律的消息,問:“義律是被處死了還是被流放了?”古伯察告訴他,英國不像中國,官員失敗下臺即可。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後來,在交談中,琦善感嘆到,說中國的皇權專制制度,皇帝說一不二,與皇帝意見不同就有可能被殺頭,而在英國有眾議院,能夠制約皇帝,這是中國所不及也。可見,當時的琦善對外國的政治制度也有所瞭解,也明白不僅是武器上還是制度上,此時的中國都是無法與英國抗衡的。

太平天國運動中的琦善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起義,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廣西提督向榮,在圍剿洪秀全的過程中,一直從廣西追到了江蘇,在天平天國首都天京的旁邊建立了江南大營。1852年,琦善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在天京北邊揚州建立了江北大營

鴉片戰爭親歷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間的差距

江北大營可以阻止太平軍北上對首都的進攻,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因為太平軍糧草不濟而且朝廷軍戰鬥力又太差,戰鬥始終在膠著狀態。這個時候正好趕上梅雨季節,官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琦善因為腹瀉和中暑死在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