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就流汗,夜晚睡覺盜汗,學會這幾招止汗法!

生活中,有些人一動就流汗,這並不是因為天熱,氣溫高,而是由於身體衛氣不足引起的。,在中醫裡屬於“汗症”。汗症又分為自汗和盜汗。盜汗是指夜間入睡出汗的症狀,盜汗主要是陰虛內熱引起的,陰虛的人體內都有內熱,內熱會把體內的津液逼出來,所以人會出汗。自汗是白天稍微活動就大汗淋滴。自汗的人一般都伴有不耐風寒、極易感冒、畏寒、氣短氣促、倦息懶言等症狀。自汗主要由氣虛所致,臨床表現為汗出、惡風、動則加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等。中醫認為,防治多汗應從補氣陰、調節陰陽入手。

一動就流汗,夜晚睡覺盜汗,學會這幾招止汗法!

1.大棗黑豆配黃芪,補益氣血治多汗

我們知道,大棗具有很好的補氣養血功效,是一種最常用的美食和藥材。大棗能健牌和胃,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各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能夠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是氣血不足、倦息無力者的補養佳品。以下是兩款大寒藥膳,可以補氣血,除熱止汗,適用於治療多汗症。

(1)大棗黑豆粥。取20枚大棗,50克黑豆,30克黃芪,在這些食材中加入水適量,大火開解後小火熬30分鐘,倒出藥汁;重新加水熬製,將兩次的藥汁混合,約有一碗的樣子。這是一天的劑量,10天為1個療程。

一動就流汗,夜晚睡覺盜汗,學會這幾招止汗法!

2.中藥貼敷治盜汗

盜汗者可以用中藥貼敷的方法進行調理,以下是幾個貼數方法

第一種貼敷方法是分別將五味子和五倍子研末,各取等量,在心俞穴、肝俞穴中任選一穴用傷溼止痛膏將藥粉貼在穴位上,每日1次。此方法適合任何盜汗患者。

第二種貼敷方法是分別將肉桂、山萸肉研末,各取等量,用傷溼止痛膏將藥粉貼在湧泉穴上,每次貼12小時,每天1次。此方法適合任何年齡的盜汗患者。有一點需要注意:孕婦禁止貼敷湧泉穴。

一動就流汗,夜晚睡覺盜汗,學會這幾招止汗法!

3.艾灸肺俞神闕等穴,益氣固表治多汗

中醫認為,內分泌失調、體質虛弱、精神因素等都會導致多汗症,在相關穴位施灸能夠調節內分泌,益氣固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可以改善多汗症。

(1)艾條溫和灸。取肺俞、心俞、脾俞、腎俞(位於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足三里等穴位,按照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順序施灸。讓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施灸者直燃艾條的一端,手持艾條,讓火頭對準穴位皮膚,距離皮膚3-5釐米施灸,使患者穴位處皮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每穴灸15-20分鐘,以患者穴位處皮膚潮紅為度。施灸時,施灸者注意力要集中,避免艾灰掉落灼傷皮膚。每日1-2次。

(2)艾條迴旋灸。取神闕、關元穴,讓患者取仰臥位,露出穴位皮膚,施灸者點燃艾條,距離施灸穴位皮膚3釐米左右,施灸者手持艾條在穴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動或旋轉移動,移動圍在3釐米左右,使穴位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每穴灸10-15分鐘,以穴位處皮膚宜,不要艾灸過度,以免引發其他不適症狀。

4.多汗症的中藥足浴療法

除了飲食、貼敷、按摩可以治療多汗症以外,中藥泡腳法也可以治療多汗症,下面介留幾個泡腳方劑:

(1)黃芪止汗湯。準備黃芪30克,防風20克浮小麥、麻黃根各15克。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每日1劑,連續5-7天。此藥方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適用於表虛自汗、盜汗、虛人易感冒等。

(2)桃樹葉湯。準備200克桃葉。將桃葉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每日1劑,連續3-5天。此藥方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適用於盜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