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坦克正面裝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嗎?

南方小朔


“800mm”就真是800mm嗎,當然不是嘍!

事實上,防禦能力為800mm的裝甲,厚度一般會比800mm還大。

先說一下咱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坦克防禦力數據,談到坦克的裝甲,往往會說“防穿800mm”,這不是實際的厚度,而是防禦力“相當於800mm 的均質鋼”,也就是剛好能擋住穿深為800mm的穿甲彈。

如果一輛坦克的正面裝甲防護力為“800mm”,這就是在說,能擊穿800mm均質鋼的穿甲彈,打穿這輛坦克正面的概率在10%(一說5%)以下!

這個防禦指標,和坦克的裝甲丈量起來、到底有多厚,一點關係都沒有。

話雖如此,如果是早期的坦克,在複合裝甲、反應裝甲出現前,大家都用均質鋼的時候,這800mm還真就是裝甲的實際厚度。

但後來不行了,穿甲彈的威力越來越大,一味增加均質鋼的厚度,坦克太重,無法機動,所以才有了複合裝甲的概念,用玻璃纖維、陶瓷、複合金屬層板、甚至混凝土來設計防禦結構,那複合裝甲有什麼特點呢?

一句話,要達到同樣的防禦力,複合裝甲的厚度得比均質鋼更大,重量卻會更輕。

這句話很關鍵,就是說,同等厚度的複合裝甲,防禦力是比不上均質裝甲鋼的,用在坦克上,主要還是為了減重。

舉例來說,一輛坦克的戰鬥全重限制在50噸,裝甲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厚度500mm、防彈能力500mm的均質鋼,一種是厚度900mm、防彈能力600mm的複合裝甲,兩種裝甲的總重量一樣,您說該選哪個?

所以為什麼說,坦克裝甲的“防禦指標”很重要呢,現在坦克普遍採用複合裝甲,從外觀看、甚至拿尺子量,都沒辦法推測這輛坦克能防禦穿深多少mm的穿甲彈,因為不同國家的複合裝甲,材料、結構都不一樣。

真實的防禦力數據,都是絕密,網絡上的數據十之八九都不可信。

這麼多種的複合裝甲裡,也有一個例外,美國在M1A2坦克上安裝的貧鈾裝甲,防禦能力就比實際的厚度還大,但,貧鈾的密度比鋼材大一倍不止,這樣製造出來的複合裝甲,同等厚度下就比均質鋼重得多,M1A2只能適當安裝(據稱厚度在200~240mm),再厚的話,就會把坦克壓垮。

除了有輻射汙染的貧鈾裝甲外,一般的複合裝甲,厚度都大大超出實際的防穿能力,防護能力:實際厚度在1:1.2~1:1.5之間。

所以碰到現代坦克,就不能再用直觀的“裝甲有多厚”,判斷其防護力!

一切要看實彈測試的數據。

——


炎黃軍武


坦克的正面裝甲不止800毫米!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來看大致都在1200毫米,也就是1.2米左右。但是這種厚度並不是我們傳統中說的直接厚度。而是錐形厚度。即前端最尖的一點到艙室的厚度,這是一個錐面實心體,這種設計可以減輕坦克的重量,並且因為有一個向上或者向下的傾角會使得炮彈打在坦克上的時候打滑,一般來說,坦克幾乎就沒有被正面擊穿過的。

坦克之所以會這麼設計的主要原因除了防彈之外主要還是為了破障。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就是要面臨各種考驗。比如破鐵絲網跟碉堡,這是步兵推進時候要面臨的障礙,坦克的錐形正面裝甲可以很好的推掉鐵絲網碉堡以及牆壁。當坦克前進的時候就是一輛大功率推土機,高樓用炮打,中樓用坦克正面裝甲撞,小土堆直接碾壓。



優己


坦克最初出現的時候設計目的就是擁有一款具有高防護能力的機動武器,後來隨著各國反裝甲火力的提高,坦克的裝甲也變得越來越厚。剛開始的坦克只有幾十毫米厚的裝甲,到現在的動不動就“幾百毫米”,也從最早的純鋼裝甲變成了複合裝甲,那麼坦克“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是真的物理上就有那麼厚嗎?

在早期純鋼裝甲的時候,坦克想要提升防護主要依靠的是增加裝甲的“傾斜度”,因為同樣厚度的裝甲,採用傾斜安置之後根據三角函數計算,炮彈所要穿過的區域就變多了,而且大傾角可能直接導致對面的炮彈彈開。不過傾斜裝甲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遇到了瓶頸,即便是採用傾斜裝甲也不能有效抵抗現代化反坦克設備的攻擊,繼續提高裝甲厚度也不切實際,因為純鋼太重了,而且傾角過大會導致內部設備安裝困難,所以複合裝甲應運而生。

所謂複合裝甲就是整個裝甲塊內部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多種材料堆疊在一起或者鋼裝甲片之間有夾層等等,最早的就是三合板式裝甲,以鋼-玻璃纖維-鋼為結構,後來慢慢加入陶瓷等更先進的材料。

複合裝甲和單一鋼裝甲比起來,其能夠做到在同樣的重量下達到更好的防護水平,但是複合裝甲的厚度已經和單一鋼裝甲完全不同了,由於裡面有大量其它材料或者空隙,所以實際厚度要高很多。

所以目前我們說的坦克裝甲有多少毫米,都是等效計算成純鋼裝甲之後的數據,如果直接看複合裝甲的厚度,那要比這個數據小很多。很多主戰坦克炮塔前裝甲塊的厚度都接近一米,但是等效成均質鋼卻是在700mm左右。在較小質量和體積的情況下,儘可能提高防禦能力是現代化坦克的發展方向,隨著更多優質複合材料的應用,坦克裝甲的防禦能力會進一步提高,但厚度不允許有太多增加。


利刃軍事


答案很簡單,坦克的正面裝甲確實有800毫米厚,甚至厚度更大。只不過這個厚度不是坦克裝甲板的垂直厚度,而是坦克裝甲在一定傾角下,在水平方向的物理厚度,這個厚度往往又被叫做等效厚度。

現在我們以T72型主戰坦克為例,T72BM主戰坦克的車體裝甲為25MM厚的附加裝甲板(可更換為接觸-5型爆炸反應裝甲)、20MM厚的裝甲面板,100MM厚的玻璃纖維板與80MM厚的裝甲背板。傾角為68°,等效厚度為620MM,整體等效防護水平相當於416MM厚的均制鋼裝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雖然T72BM坦克的等效厚度達到620毫米,但是其等效防護水平卻只有416毫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T72BM型坦克採用的複合裝甲填充材料為玻璃纖維,對穿甲彈的厚度係數只有0.3,即1毫米厚的玻璃纖維防護能力僅僅相當於0.3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

至於96式坦克,96式主戰坦克的炮塔與88B主戰坦克的全鋼炮塔截然不同,其炮塔複合裝甲物理厚度(los)約為650mm,並使用了複合裝甲,該型號複合裝甲由外貿坦克----85IIAP發展而來,該型號複合裝甲,使用了醛酚玻璃纖維,環氧樹脂,AD95鉻剛玉工程陶瓷等多種複合材料,其大致結構為“面板--NERA陣列--複合材料夾層--背板”,具體結構為:面板60mm los 685裝甲鋼+NERA陣列(物理厚度約250mm)+100mm los 玻璃纖維+100mm los AD95鉻剛玉工程陶瓷+120mm los 背板,NERA陣列中的一個NERA單元為10mm醛酚玻璃纖維+20mm RHA。且每個單元下反垂直傾角為68°,按照醛酚玻璃纖維厚度係數0.5,工程陶瓷厚度係數0.95,玻璃纖維厚度係數0.4來計算的話,96式主戰坦克炮塔前方防護為530mm RHA,而ZTZ96A型和ZTZ96B型炮塔前方均裝有FY-4楔型間隙裝甲,平均物理厚度約為30mm到50mm,可以提高抗破甲彈能力。

因此,事實上說坦克的正面裝甲相當於800毫米的鋼裝甲,其物理厚度往往很可能大於800毫米,所以坦克正面裝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


軍情解析


通常所說的坦克正面裝甲厚度800毫米的意思是相當於8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的防護強度

而坦克裝甲的實際厚度遠遠不止0.8米,1.2米都屬於正常現象



這是因為複合裝甲性能遠遠不如同厚度的鋼裝甲,但是他輕的也不是一點半點,所以說才會通常會選擇厚度更厚的複合裝甲附加在坦克本身並不太厚的基甲上(也就是坦克本身的裝甲)


然後在複合材料裝甲(甭管是喬巴姆還是陶瓷約束複合裝甲)外圍再貼上一層爆炸式反應裝甲。

來綜合提升坦克的防護能力。

如果把間隙裝甲都算上了,把那厚度乘二都擋不住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不一定,二戰時期的坦克確實說多少就是多厚。如果是現代坦克,則不是,現代坦克所說的裝甲厚度為防禦能力,意思是說某某裝甲有800mm就是相當於於800mm厚的均質裝甲的防禦能力,實際上並不是800mm厚。



二戰期間和剛結束那段時間,大部份坦克或者裝甲車的裝甲形式都是直接覆蓋著鋼板。如果要增加車輛的防護,就要增加更厚的鋼板,而厚重的裝甲也會減低車輛機動性。



不過步入了現代,一些其他形式的裝甲開始出現,包括混入一些空氣、陶瓷或是貧鈾於鋼質之中,及各種反應裝甲。在現代化武器攻擊下,更大的撞擊力量與更高的溫度切割衝擊,傳統的軋壓均質裝甲已不敷使用,遂由更高等級的裝甲取代,而測量單位也跟著有所改變。



更新的裝甲估量數我們稱做“等效軋壓均質裝甲”,其做為一種粗略估計的單位,或是被炮彈穿透的能力,或是其裝甲形式的保護能力,這些不一定是使用鋼材。但是,因為各裝甲間形式、質量、金屬以及分工組裝等不同,不過“等效軋壓均質裝甲”是否能有效的比對不同形式裝甲,仍有許多爭議性。

簡單點說就是現在坦克沒有純裝甲的了,都是複合裝甲+附加裝甲。說的多少mm都是說這些裝甲的防護力相當於軋壓均質裝甲的數值是多少。

比如一輛坦克的複合裝甲+附加裝甲的防護力相當於1200毫米軋壓均質裝甲。其實複合裝甲和附加裝甲加一起估計也就600-800毫米厚,甚至更低。但是防護效果相當於1200毫米軋壓均質裝甲。

當然防護效果也跟打來的炮彈種類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怎樣,現代坦克說的多少毫米肯定不是坦克裝甲厚度。

最後99式主戰坦克鎮樓!


江楠179243542


當然不會真的是800mm厚度的鋼甲,應該說是達到相當於800mm均質鋼甲的防彈能力,不可能有坦克真扛著800mm厚的鋼板,那怎麼跑?重量和體積也嚇死人了。

從這個士兵和坦克的比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坦克鋼板厚度並不那麼厚,但現代坦克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強的,僅裝甲的種類,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比如主裝甲,就是坦克真正的鐵骨真身,一般是均質鋼板,在其外部一般會加裝爆炸反應裝甲,也就是內裝惰性炸藥的裝甲塊兒,敵方炮彈導彈來襲時,它以爆炸方式摧毀敵方的攻擊,另外,還可以掛上貧鈾裝甲,美軍的M1A1就掛著這種裝甲,貧鈾材料特別堅硬,貧鈾彈就是利用了這種特性,同樣,貧鈾裝甲也是利用了這一特點,另外,英國人還發明瞭“喬巴姆”陶瓷金屬複合材料裝甲,這些掛在坦克真身外面,使得坦克具備相當於800mm均質鋼甲的防禦能力。

回過頭去,二戰時代,坦克基本上是靠自己的鋼板防禦度日的,那時候可沒什麼複合裝甲,反應裝甲,基本上就是鐵疙瘩,蘇聯時代,更是發明了一次成型的半蛋式鑄造炮塔,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那種圓溜溜的炮塔,剛開始當然算厲害,就連小日本侵華戰爭時代使用的那種薄皮烏龜殼坦克,只有輕武器的中國軍隊遇上也是頭疼的東西,但這種薄皮坦克,在蘇聯炮火面前就是紙糊的一樣,一炮就粉碎,所以,坦克本身的鋼板,要看面對什麼反坦克火力。後來破甲彈,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特種合金穿甲彈,貧油穿甲彈等高摧毀力的彈種不斷面世,坦克那層鋼甲就不夠用了,加厚,再加厚,也不能真加厚到800mm去對抗,於是才有各種裝甲出現,採用這些裝甲以後,相當於坦克均質裝甲多厚,就成了一種衡量方式。這也就是相當於800還是1000mm均質裝甲的由來。


聯合防務



建林459


坦克正面裝甲800mm,指的是“等效軋壓均質裝甲(英文簡稱RHAe)”為800mm。這是一種粗略估計的單位,表現的是抗炮彈穿透的能力,或者說是坦克裝甲的防護能力。準確的說法是:2000米距離上,坦克正面裝甲達到相當於800mm均質鋼裝甲的防彈能力,或者說它的防護效果相當於800mm均質鋼裝甲。



現代坦克採用的都是複合裝甲+附加裝甲,無法直接比較坦克裝甲的防護能力,將其換算成均質鋼裝甲,利於比較。坦克裝甲800mm說的是該坦克裝甲的防護能力相當於軋壓均質鋼裝甲的數值是800mm。複合裝甲在同等厚度下,抗穿甲彈(動能彈)達不到均質鋼裝甲的水平。如果這個800mm指的是抗穿甲彈,那麼該坦克的裝甲厚度要遠遠大於800mm。


同樣的複合裝甲抗穿甲彈(動能彈)和破甲彈的效果並不相同:現在抗穿甲還沒有能達到1000mm的坦克裝甲,但是現代主流的三代坦克的抗破甲可輕鬆達到1000mm。目前,凡是防護能力達到或者是超過1000mm均質鋼裝甲的,指的都是抗破甲彈的防護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如果複合裝甲的實際厚度(絕對厚度)為300mm,這意味著它的防穿甲能力最多隻有200+,絕對達不到300mm均質鋼裝甲的防護水平。

坦克各部位的裝甲厚度並不一致,各部位的防護能力也不相同。坦克前部(正面)中彈的概率最高,所以裝甲最厚,防護能力最強。兩側以及後部次之,頂部和底部最弱。美國的M1坦克在伊拉克被打掉,絕大多數都是底部、後部、兩側遭到了諸如路邊炸彈等的攻擊。不僅是M1如此“不堪一擊”,換成其它的主流坦克也要步它的後塵,現代坦克的頂部、底部是其“罩門”,所有坦克的“通病”。




重型坦克的防護能力遠高於中型坦克,中型坦克高於輕型坦克,以50噸級的現代主流坦克(重型)為例:炮塔正面的水平物理厚度(LOS)通常都在700—1000mm,車體主裝甲的水平物理厚度一般都在600mm以上。比如我們的99A主戰坦克,它的水平物理厚度就達到了1000毫米級。96式主戰坦克畢竟是中型的底子,即便是魔改的96B,它的裝甲防護水平也無法與99A、M1A2、豹2A5等這些重量級的選手相比。


同等厚度的複合裝甲,它的質量要遠遠低於均質鋼裝甲的,比如廣為人知的英國“喬巴姆”裝甲,這類複合裝甲是在金屬板之間填入陶瓷和增強塑料等非金屬材料,這些填充物的密度要遠遠低於鋼裝甲。“喬巴姆”這類複合裝甲的抗破甲性能要大大優於等重的單層均質鋼裝甲,複合裝甲存在著厚度大、成本高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只配置在中彈概率高的部位。


儒道之主


是個理論數據,,加上覆合裝甲,防彈能力相當於多少毫米的勻質鋼的穿透力,,並不是真的八百毫米厚,,,實際上類似於T62式坦克,厚度在七八毫米,,在非洲我見過太多廢棄在路邊的坦克,,炮塔並不厚,就七八毫米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