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南方小朔


“800mm”就真是800mm吗,当然不是喽!

事实上,防御能力为800mm的装甲,厚度一般会比800mm还大。

先说一下咱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坦克防御力数据,谈到坦克的装甲,往往会说“防穿800mm”,这不是实际的厚度,而是防御力“相当于800mm 的均质钢”,也就是刚好能挡住穿深为800mm的穿甲弹。

如果一辆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力为“800mm”,这就是在说,能击穿800mm均质钢的穿甲弹,打穿这辆坦克正面的概率在10%(一说5%)以下!

这个防御指标,和坦克的装甲丈量起来、到底有多厚,一点关系都没有。

话虽如此,如果是早期的坦克,在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出现前,大家都用均质钢的时候,这800mm还真就是装甲的实际厚度。

但后来不行了,穿甲弹的威力越来越大,一味增加均质钢的厚度,坦克太重,无法机动,所以才有了复合装甲的概念,用玻璃纤维、陶瓷、复合金属层板、甚至混凝土来设计防御结构,那复合装甲有什么特点呢?

一句话,要达到同样的防御力,复合装甲的厚度得比均质钢更大,重量却会更轻。

这句话很关键,就是说,同等厚度的复合装甲,防御力是比不上均质装甲钢的,用在坦克上,主要还是为了减重。

举例来说,一辆坦克的战斗全重限制在50吨,装甲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厚度500mm、防弹能力500mm的均质钢,一种是厚度900mm、防弹能力600mm的复合装甲,两种装甲的总重量一样,您说该选哪个?

所以为什么说,坦克装甲的“防御指标”很重要呢,现在坦克普遍采用复合装甲,从外观看、甚至拿尺子量,都没办法推测这辆坦克能防御穿深多少mm的穿甲弹,因为不同国家的复合装甲,材料、结构都不一样。

真实的防御力数据,都是绝密,网络上的数据十之八九都不可信。

这么多种的复合装甲里,也有一个例外,美国在M1A2坦克上安装的贫铀装甲,防御能力就比实际的厚度还大,但,贫铀的密度比钢材大一倍不止,这样制造出来的复合装甲,同等厚度下就比均质钢重得多,M1A2只能适当安装(据称厚度在200~240mm),再厚的话,就会把坦克压垮。

除了有辐射污染的贫铀装甲外,一般的复合装甲,厚度都大大超出实际的防穿能力,防护能力:实际厚度在1:1.2~1:1.5之间。

所以碰到现代坦克,就不能再用直观的“装甲有多厚”,判断其防护力!

一切要看实弹测试的数据。

——


炎黄军武


坦克的正面装甲不止800毫米!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来看大致都在1200毫米,也就是1.2米左右。但是这种厚度并不是我们传统中说的直接厚度。而是锥形厚度。即前端最尖的一点到舱室的厚度,这是一个锥面实心体,这种设计可以减轻坦克的重量,并且因为有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倾角会使得炮弹打在坦克上的时候打滑,一般来说,坦克几乎就没有被正面击穿过的。

坦克之所以会这么设计的主要原因除了防弹之外主要还是为了破障。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就是要面临各种考验。比如破铁丝网跟碉堡,这是步兵推进时候要面临的障碍,坦克的锥形正面装甲可以很好的推掉铁丝网碉堡以及墙壁。当坦克前进的时候就是一辆大功率推土机,高楼用炮打,中楼用坦克正面装甲撞,小土堆直接碾压。



优己


坦克最初出现的时候设计目的就是拥有一款具有高防护能力的机动武器,后来随着各国反装甲火力的提高,坦克的装甲也变得越来越厚。刚开始的坦克只有几十毫米厚的装甲,到现在的动不动就“几百毫米”,也从最早的纯钢装甲变成了复合装甲,那么坦克“几百毫米”厚的装甲是真的物理上就有那么厚吗?

在早期纯钢装甲的时候,坦克想要提升防护主要依靠的是增加装甲的“倾斜度”,因为同样厚度的装甲,采用倾斜安置之后根据三角函数计算,炮弹所要穿过的区域就变多了,而且大倾角可能直接导致对面的炮弹弹开。不过倾斜装甲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即便是采用倾斜装甲也不能有效抵抗现代化反坦克设备的攻击,继续提高装甲厚度也不切实际,因为纯钢太重了,而且倾角过大会导致内部设备安装困难,所以复合装甲应运而生。

所谓复合装甲就是整个装甲块内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种材料堆叠在一起或者钢装甲片之间有夹层等等,最早的就是三合板式装甲,以钢-玻璃纤维-钢为结构,后来慢慢加入陶瓷等更先进的材料。

复合装甲和单一钢装甲比起来,其能够做到在同样的重量下达到更好的防护水平,但是复合装甲的厚度已经和单一钢装甲完全不同了,由于里面有大量其它材料或者空隙,所以实际厚度要高很多。

所以目前我们说的坦克装甲有多少毫米,都是等效计算成纯钢装甲之后的数据,如果直接看复合装甲的厚度,那要比这个数据小很多。很多主战坦克炮塔前装甲块的厚度都接近一米,但是等效成均质钢却是在700mm左右。在较小质量和体积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防御能力是现代化坦克的发展方向,随着更多优质复合材料的应用,坦克装甲的防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但厚度不允许有太多增加。


利刃军事


答案很简单,坦克的正面装甲确实有800毫米厚,甚至厚度更大。只不过这个厚度不是坦克装甲板的垂直厚度,而是坦克装甲在一定倾角下,在水平方向的物理厚度,这个厚度往往又被叫做等效厚度。

现在我们以T72型主战坦克为例,T72BM主战坦克的车体装甲为25MM厚的附加装甲板(可更换为接触-5型爆炸反应装甲)、20MM厚的装甲面板,100MM厚的玻璃纤维板与80MM厚的装甲背板。倾角为68°,等效厚度为620MM,整体等效防护水平相当于416MM厚的均制钢装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T72BM坦克的等效厚度达到620毫米,但是其等效防护水平却只有416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T72BM型坦克采用的复合装甲填充材料为玻璃纤维,对穿甲弹的厚度系数只有0.3,即1毫米厚的玻璃纤维防护能力仅仅相当于0.3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至于96式坦克,96式主战坦克的炮塔与88B主战坦克的全钢炮塔截然不同,其炮塔复合装甲物理厚度(los)约为650mm,并使用了复合装甲,该型号复合装甲由外贸坦克----85IIAP发展而来,该型号复合装甲,使用了醛酚玻璃纤维,环氧树脂,AD95铬刚玉工程陶瓷等多种复合材料,其大致结构为“面板--NERA阵列--复合材料夹层--背板”,具体结构为:面板60mm los 685装甲钢+NERA阵列(物理厚度约250mm)+100mm los 玻璃纤维+100mm los AD95铬刚玉工程陶瓷+120mm los 背板,NERA阵列中的一个NERA单元为10mm醛酚玻璃纤维+20mm RHA。且每个单元下反垂直倾角为68°,按照醛酚玻璃纤维厚度系数0.5,工程陶瓷厚度系数0.95,玻璃纤维厚度系数0.4来计算的话,96式主战坦克炮塔前方防护为530mm RHA,而ZTZ96A型和ZTZ96B型炮塔前方均装有FY-4楔型间隙装甲,平均物理厚度约为30mm到50mm,可以提高抗破甲弹能力。

因此,事实上说坦克的正面装甲相当于800毫米的钢装甲,其物理厚度往往很可能大于800毫米,所以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


军情解析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厚度800毫米的意思是相当于8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的防护强度

而坦克装甲的实际厚度远远不止0.8米,1.2米都属于正常现象



这是因为复合装甲性能远远不如同厚度的钢装甲,但是他轻的也不是一点半点,所以说才会通常会选择厚度更厚的复合装甲附加在坦克本身并不太厚的基甲上(也就是坦克本身的装甲)


然后在复合材料装甲(甭管是乔巴姆还是陶瓷约束复合装甲)外围再贴上一层爆炸式反应装甲。

来综合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

如果把间隙装甲都算上了,把那厚度乘二都挡不住


寻找丢失的方向盘


不一定,二战时期的坦克确实说多少就是多厚。如果是现代坦克,则不是,现代坦克所说的装甲厚度为防御能力,意思是说某某装甲有800mm就是相当于于800mm厚的均质装甲的防御能力,实际上并不是800mm厚。



二战期间和刚结束那段时间,大部份坦克或者装甲车的装甲形式都是直接覆盖着钢板。如果要增加车辆的防护,就要增加更厚的钢板,而厚重的装甲也会减低车辆机动性。



不过步入了现代,一些其他形式的装甲开始出现,包括混入一些空气、陶瓷或是贫铀于钢质之中,及各种反应装甲。在现代化武器攻击下,更大的撞击力量与更高的温度切割冲击,传统的轧压均质装甲已不敷使用,遂由更高等级的装甲取代,而测量单位也跟着有所改变。



更新的装甲估量数我们称做“等效轧压均质装甲”,其做为一种粗略估计的单位,或是被炮弹穿透的能力,或是其装甲形式的保护能力,这些不一定是使用钢材。但是,因为各装甲间形式、质量、金属以及分工组装等不同,不过“等效轧压均质装甲”是否能有效的比对不同形式装甲,仍有许多争议性。

简单点说就是现在坦克没有纯装甲的了,都是复合装甲+附加装甲。说的多少mm都是说这些装甲的防护力相当于轧压均质装甲的数值是多少。

比如一辆坦克的复合装甲+附加装甲的防护力相当于1200毫米轧压均质装甲。其实复合装甲和附加装甲加一起估计也就600-800毫米厚,甚至更低。但是防护效果相当于1200毫米轧压均质装甲。

当然防护效果也跟打来的炮弹种类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怎样,现代坦克说的多少毫米肯定不是坦克装甲厚度。

最后99式主战坦克镇楼!


江楠179243542


当然不会真的是800mm厚度的钢甲,应该说是达到相当于800mm均质钢甲的防弹能力,不可能有坦克真扛着800mm厚的钢板,那怎么跑?重量和体积也吓死人了。

从这个士兵和坦克的比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坦克钢板厚度并不那么厚,但现代坦克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仅装甲的种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比如主装甲,就是坦克真正的铁骨真身,一般是均质钢板,在其外部一般会加装爆炸反应装甲,也就是内装惰性炸药的装甲块儿,敌方炮弹导弹来袭时,它以爆炸方式摧毁敌方的攻击,另外,还可以挂上贫铀装甲,美军的M1A1就挂着这种装甲,贫铀材料特别坚硬,贫铀弹就是利用了这种特性,同样,贫铀装甲也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另外,英国人还发明了“乔巴姆”陶瓷金属复合材料装甲,这些挂在坦克真身外面,使得坦克具备相当于800mm均质钢甲的防御能力。

回过头去,二战时代,坦克基本上是靠自己的钢板防御度日的,那时候可没什么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基本上就是铁疙瘩,苏联时代,更是发明了一次成型的半蛋式铸造炮塔,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那种圆溜溜的炮塔,刚开始当然算厉害,就连小日本侵华战争时代使用的那种薄皮乌龟壳坦克,只有轻武器的中国军队遇上也是头疼的东西,但这种薄皮坦克,在苏联炮火面前就是纸糊的一样,一炮就粉碎,所以,坦克本身的钢板,要看面对什么反坦克火力。后来破甲弹,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特种合金穿甲弹,贫油穿甲弹等高摧毁力的弹种不断面世,坦克那层钢甲就不够用了,加厚,再加厚,也不能真加厚到800mm去对抗,于是才有各种装甲出现,采用这些装甲以后,相当于坦克均质装甲多厚,就成了一种衡量方式。这也就是相当于800还是1000mm均质装甲的由来。


联合防务



建林459


坦克正面装甲800mm,指的是“等效轧压均质装甲(英文简称RHAe)”为800mm。这是一种粗略估计的单位,表现的是抗炮弹穿透的能力,或者说是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准确的说法是:2000米距离上,坦克正面装甲达到相当于800mm均质钢装甲的防弹能力,或者说它的防护效果相当于800mm均质钢装甲。



现代坦克采用的都是复合装甲+附加装甲,无法直接比较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将其换算成均质钢装甲,利于比较。坦克装甲800mm说的是该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相当于轧压均质钢装甲的数值是800mm。复合装甲在同等厚度下,抗穿甲弹(动能弹)达不到均质钢装甲的水平。如果这个800mm指的是抗穿甲弹,那么该坦克的装甲厚度要远远大于800mm。


同样的复合装甲抗穿甲弹(动能弹)和破甲弹的效果并不相同:现在抗穿甲还没有能达到1000mm的坦克装甲,但是现代主流的三代坦克的抗破甲可轻松达到1000mm。目前,凡是防护能力达到或者是超过1000mm均质钢装甲的,指的都是抗破甲弹的防护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复合装甲的实际厚度(绝对厚度)为300mm,这意味着它的防穿甲能力最多只有200+,绝对达不到300mm均质钢装甲的防护水平。

坦克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并不一致,各部位的防护能力也不相同。坦克前部(正面)中弹的概率最高,所以装甲最厚,防护能力最强。两侧以及后部次之,顶部和底部最弱。美国的M1坦克在伊拉克被打掉,绝大多数都是底部、后部、两侧遭到了诸如路边炸弹等的攻击。不仅是M1如此“不堪一击”,换成其它的主流坦克也要步它的后尘,现代坦克的顶部、底部是其“罩门”,所有坦克的“通病”。




重型坦克的防护能力远高于中型坦克,中型坦克高于轻型坦克,以50吨级的现代主流坦克(重型)为例:炮塔正面的水平物理厚度(LOS)通常都在700—1000mm,车体主装甲的水平物理厚度一般都在600mm以上。比如我们的99A主战坦克,它的水平物理厚度就达到了1000毫米级。96式主战坦克毕竟是中型的底子,即便是魔改的96B,它的装甲防护水平也无法与99A、M1A2、豹2A5等这些重量级的选手相比。


同等厚度的复合装甲,它的质量要远远低于均质钢装甲的,比如广为人知的英国“乔巴姆”装甲,这类复合装甲是在金属板之间填入陶瓷和增强塑料等非金属材料,这些填充物的密度要远远低于钢装甲。“乔巴姆”这类复合装甲的抗破甲性能要大大优于等重的单层均质钢装甲,复合装甲存在着厚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只配置在中弹概率高的部位。


儒道之主


是个理论数据,,加上复合装甲,防弹能力相当于多少毫米的匀质钢的穿透力,,并不是真的八百毫米厚,,,实际上类似于T62式坦克,厚度在七八毫米,,在非洲我见过太多废弃在路边的坦克,,炮塔并不厚,就七八毫米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