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

FROM:《佛學大詞典》

【二因】: (一)生因、了因。1、生因,乃本具法性之理,能生一切善法者,如谷、麥等種,能生萌芽。2、了因,乃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為輔助生成之資緣者,如燈之照物,了了可見。以上二者,與正因、緣因名異而義同。[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參閱“六因”1256)

(二)能生因、方便因。1、能生因,謂第八識能生起眼等諸識,為一切善惡之因,如谷、麥等種能生萌芽。2、方便因,謂眼等諸識能為方便,引發第八識善惡之種,如水土能引發谷、麥等萌芽之方便。[《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宗鏡錄》卷七十一]

(三)習因、報因。1、習因,又作同類因,乃後起之果,習續前因而增長,如習於貪慾,則貪慾愈增。2、報因,又作異熟因,乃後之果報引於宿行之業因,如行善惡之因,即得苦樂之報。[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中、《法華文句》卷十八]

(四)近因、遠因。1、近因,謂能直接引發果者,如凡夫行佈施行,於其身後得好果報。2、遠因,謂間接引果者,如修世間之禪定,間接使遂生色界天之果報。[《大智度論》卷九十六]

(五)牽引因、生起因。1、牽引因,謂未潤位之種子,間接牽引生死之苦果者。2、生起因,謂已潤位之種子,直接生起生死之苦果者。如十二緣中之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等屬前者,愛、取、有等屬後者。[《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一]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二因】:(名數)。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則能發生一切善法,如谷麥等種,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是也。見《涅槃經》二十八。

図,一、能生因,第八識能生起眼等之諸識,又為一切善惡之因,如谷麥等種為發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諸識能為方便,引發第八識善惡之種,如水土以發生谷麥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見《宗鏡錄》七十一。

図,一、習因,如習貪慾,則貪慾愈增長,新譯曰同類因。二、報因,如行善惡之因,即得菩樂之報,新譯曰異熟因。見《四教儀集註》中。

図,一、正因,眾生本具之理性,正為成佛之因者。二、緣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資助智慧之了因,開發正因之性者。見《涅槃經》二十八。

又有近因遠因,見大論。牽引因生起因,見《瑜伽論》。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因】:佛典中對於原因的分類。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茲舉五種略說如次:

(一)生因與了因:生因指發生的因種,了因指協助生成的緣。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雲(大正12·530a):“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中略)煩惱諸結是名生因,眾生父母是名了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糞等是名了因。”該經另文又說正因、了因二因,以及正因、緣因二因等皆與此二因意義相同(大正12·532b):“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糞作了因。”其次又云(大正12·530b):“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緣因者如醪暖等。……(中略)正因者謂諸眾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中略)以有性故,故須緣因。何以故?欲明見故,緣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燈照了。……(中略)如尼拘陀子,須地水糞而作了因,乳中醪暖亦復如是。”

又,天台家立三因佛性之際,並沒有明顯區別了因和緣因二者。但“了因”的“了”是照了之義,乃約智慧立名,故經中嘗以燈明喻之,而“緣因”的“緣”是資助之義;二者在廣義上仍然有所不同,因此,在談論佛性時,正因用以指理性,而了因用以表智慧,緣因則表示萬行。

(二)牽引因與生起因:牽引因指遠牽生死苦果之未潤位種子;生起因則指近引生起生死苦果之已潤位種子。例如十二因緣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為牽引因,愛、取、有為生起因。而此二因所引生的果是生、老、死。《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一闡明此二因(大正30·454b):“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中略)愚痴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痴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又,智儼《華嚴孔目章》卷一稱生因和引因為生引二因,謂(大正45·545a):“猶如人射,放箭為生因,彎弓為引因,乃至能生果報及以命終,是其生因。枯喪相續,是其引因。”智儼所說的生、引二因,其實就是牽引因與生起因二者。

(三)近因與遠因:直接引果的原因是近因,間接引果的原因是遠因。依《大智度論》卷九十六所述,凡夫為其後身行佈施,而於後身得到相當的好結果,這是近因。又,為離欲界衰惱不淨之身而修禪定,則此禪定只是間接達成其目的的原因,所以是遠因。

(四)習因與報因:出自智顗《法華文句》卷十八等。天台家常用的術語。習因系相對於習果而言,報因則相對於報果而言。習因的“習”,是習續之義,指令後起的果習續於前因,相續增長。報因的“報”,是果報之義,報因是引苦樂果報的原因,指善惡業。此習因、報因相當於《成實論》卷二所說三因中的習因與生因,其文雲(大正32 ·252c):“生因者,若法生時,能與作因,如業為報因;習因者,如習貪慾,貪慾增長。”慧遠《大乘義章》卷三闡明論意雲(大正44·516c):“一切善惡等業能生一切苦樂等報,故名生因。……(中略)如人習善增長善法,習惡增長惡法,如是一切後起增前故名為習,用習作因名為習因。”

(五)能生因與方便因:能生因猶如谷麥的種子,系使谷麥發生的原因;方便因猶如水土等為谷麥生長的方便。《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大正30·501b):“此一切因二因所攝,(一)能生因,(二)方便因。當知此中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餘諸因名方便因。……(中略)若方便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二因】:出《涅槃經》。一生因。生即發生。謂本具法性之理則能發生一切善法。如谷麥等種能生芽孽。是名生因。二了因。了即照了。謂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是名了因。

二解:出《宗鏡錄》。一能生因。謂第八識。能生起眼等諸識。又為一切善惡種子之因。譬如谷麥等種。為發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識者。即藏識也。)二方便因謂眼等諸識能為方便。引發第八識善惡之種。譬如水土。以為發生谷生谷麥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解:出天台《四教儀集註》。一習因。習即數習之義。謂如習貪慾。則貪慾增長。是名習因。二報因。報即果報。謂行善惡之因。即得善惡之報。是名報因。

四解:出《大智度論》。論問曰。諸煩惱是惡法。云何能生善業。答曰。有二種因。一近因。謂人為求後世富樂故。修佈施等善是為近因。二遠因。謂人慾離欲界衰惱不淨之身故。修禪定之善。是為遠因。

五解:出《大涅槃經》。一正因。正謂中正。中必雙照。三諦具足。故名因。(中正者。離於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謂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二緣因。緣即緣助。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謂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六解:出《瑜伽師地論》。一牽引因。謂由無明之惑。於先世時。造作善惡一切業行。由此業行為因。則能招引現生果報。如是展轉牽連不斷。故名牽引因。二生起因。謂由無明之惑。於現世時。造作善惡一切業生。由業行為因。則能感得後世果報。如是展轉相生不絕。故名生起因。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二因】: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夠產生果實的因種,如殼麥等種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2、正因和緣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緣因是助緣的因。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二因】:二因者,無因邪因也。一、無因。謂無因而自有果。二、邪因。非因計因。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嶽監修,釋會旻主編)

【二因】:一、習因、報因。1.習因:習是依宿習相續之義,乃後受果,必習續前因而增長,如習於貪慾,則貪慾愈增。2.報因:報是果報義,報因乃由宿世以來所作所為因,如行善惡因,即受苦樂之報。[《四教儀集註》卷中、《法華文句》卷十八]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二因】:1. 親因或直接因和疏因或間接因。2.近取因和俱有因。《佛學詞典》

二解:依本體分因為二種:近取因和俱有因。依生起方式分因為二種:親因和疏因。《佛學名相》

三解:真因和似因。《佛學詞典》

四解:宗法九因中之二種真因:異品定無、同品遍有轉及異品定無、同品俱轉。《佛學名相》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恭敬聽法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二因恭敬聽法】:p0035。《瑜伽》八十二卷一頁雲:“二因者:謂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離諸過故,具大義故。又,為說者聽者所設劬(qú)勞,有勝果故。若不爾者,能說能聽,徒廢己業,虛設功勞,應無有果。”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起於常執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二因起於常執】:p0035。《顯揚》十四卷二十三頁雲:“論曰:由二種因,起於常執。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憶念前際等事。由前際等事,相似相續轉故,於餘世間,亦計常住。”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果無有退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二因果無有退】:p0035。《顯揚》二十卷二頁雲:“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若已永害煩惱種子;即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故。”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悟入無常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二因悟入無常】:p0035。《顯揚》十四卷二十三頁雲:“論曰:於無常性,如實智入,由二種因。一、由念住,二、由緣起。由念住故,於諸境界,繫心令住。由緣起故,達彼法性。如經中說,見集起法,於身念住。乃至廣說。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緣故大海水鹹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二因緣故大海水鹹】:p0041。《瑜伽》五十八卷二頁雲:“複次二因緣故,大海水鹹。一、生彼眾生福增上故,二、陸地眾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以者何?由水鹹故,非人所涉。生彼無量微細眾生,不被採害。又大海中,種種珍寶,差別可得。由水鹹故,陸地眾生,一分難得。”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緣發起正見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二因緣發起正見】:出《大智度論》。一外聞正法謂眾生雖具正念。必從智人聞說正法。然後正見始得開發。譬如谷麥。內具種子。外滋雨澤。然後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見開明。必須外聞正法。二內有正念謂眾生雖聞正法。發起正見。實由內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鐘。雖待人扣。聲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見開發。必須內有正念。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入息出息有二因緣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入息出息有二因緣】:p0155。《瑜伽》二十七卷四頁雲:“入息出息,有二因緣。何等為二?一、牽引業。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不律儀由二因得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不律儀由二因得】:p0339。《俱舍論》十五卷五頁雲:“論曰:諸不律儀,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家,由初現行殺等加行。二者、雖復生在餘家;由初要期,受殺等事。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當於爾時,便發惡戒。”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緣起甚深由二因緣開示令淺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緣起甚深由二因緣開示令淺】:p1307。《瑜伽》九十三卷十四頁雲:“複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二因”及相關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