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

FROM:《佛学大词典》

【二因】: (一)生因、了因。1、生因,乃本具法性之理,能生一切善法者,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2、了因,乃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为辅助生成之资缘者,如灯之照物,了了可见。以上二者,与正因、缘因名异而义同。[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参阅“六因”1256)

(二)能生因、方便因。1、能生因,谓第八识能生起眼等诸识,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2、方便因,谓眼等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如水土能引发谷、麦等萌芽之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宗镜录》卷七十一]

(三)习因、报因。1、习因,又作同类因,乃后起之果,习续前因而增长,如习于贪欲,则贪欲愈增。2、报因,又作异熟因,乃后之果报引于宿行之业因,如行善恶之因,即得苦乐之报。[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法华文句》卷十八]

(四)近因、远因。1、近因,谓能直接引发果者,如凡夫行布施行,于其身后得好果报。2、远因,谓间接引果者,如修世间之禅定,间接使遂生色界天之果报。[《大智度论》卷九十六]

(五)牵引因、生起因。1、牵引因,谓未润位之种子,间接牵引生死之苦果者。2、生起因,谓已润位之种子,直接生起生死之苦果者。如十二缘中之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等属前者,爱、取、有等属后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二因】:(名数)。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也。见《涅槃经》二十八。

図,一、能生因,第八识能生起眼等之诸识,又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如水土以发生谷麦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见《宗镜录》七十一。

図,一、习因,如习贪欲,则贪欲愈增长,新译曰同类因。二、报因,如行善恶之因,即得菩乐之报,新译曰异熟因。见《四教仪集注》中。

図,一、正因,众生本具之理性,正为成佛之因者。二、缘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者。见《涅槃经》二十八。

又有近因远因,见大论。牵引因生起因,见《瑜伽论》。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因】:佛典中对于原因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兹举五种略说如次:

(一)生因与了因:生因指发生的因种,了因指协助生成的缘。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云(大正12·530a):“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中略)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该经另文又说正因、了因二因,以及正因、缘因二因等皆与此二因意义相同(大正12·532b):“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其次又云(大正12·530b):“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暖等。……(中略)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中略)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中略)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醪暖亦复如是。”

又,天台家立三因佛性之际,并没有明显区别了因和缘因二者。但“了因”的“了”是照了之义,乃约智慧立名,故经中尝以灯明喻之,而“缘因”的“缘”是资助之义;二者在广义上仍然有所不同,因此,在谈论佛性时,正因用以指理性,而了因用以表智慧,缘因则表示万行。

(二)牵引因与生起因:牵引因指远牵生死苦果之未润位种子;生起因则指近引生起生死苦果之已润位种子。例如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牵引因,爱、取、有为生起因。而此二因所引生的果是生、老、死。《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阐明此二因(大正30·454b):“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中略)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谓能摄受识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彼法种子,如是一切名牵引因。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又,智俨《华严孔目章》卷一称生因和引因为生引二因,谓(大正45·545a):“犹如人射,放箭为生因,弯弓为引因,乃至能生果报及以命终,是其生因。枯丧相续,是其引因。”智俨所说的生、引二因,其实就是牵引因与生起因二者。

(三)近因与远因:直接引果的原因是近因,间接引果的原因是远因。依《大智度论》卷九十六所述,凡夫为其后身行布施,而于后身得到相当的好结果,这是近因。又,为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而修禅定,则此禅定只是间接达成其目的的原因,所以是远因。

(四)习因与报因:出自智顗《法华文句》卷十八等。天台家常用的术语。习因系相对于习果而言,报因则相对于报果而言。习因的“习”,是习续之义,指令后起的果习续于前因,相续增长。报因的“报”,是果报之义,报因是引苦乐果报的原因,指善恶业。此习因、报因相当于《成实论》卷二所说三因中的习因与生因,其文云(大正32 ·252c):“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作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慧远《大乘义章》卷三阐明论意云(大正44·516c):“一切善恶等业能生一切苦乐等报,故名生因。……(中略)如人习善增长善法,习恶增长恶法,如是一切后起增前故名为习,用习作因名为习因。”

(五)能生因与方便因:能生因犹如谷麦的种子,系使谷麦发生的原因;方便因犹如水土等为谷麦生长的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正30·501b):“此一切因二因所摄,(一)能生因,(二)方便因。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中略)若方便因是增上缘,等无间缘及所缘缘。”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因】:出《涅槃经》。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二解:出《宗镜录》。一能生因。谓第八识。能生起眼等诸识。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识者。即藏识也。)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解: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一习因。习即数习之义。谓如习贪欲。则贪欲增长。是名习因。二报因。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四解:出《大智度论》。论问曰。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答曰。有二种因。一近因。谓人为求后世富乐故。修布施等善是为近因。二远因。谓人欲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故。修禅定之善。是为远因。

五解:出《大涅槃经》。一正因。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二缘因。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六解:出《瑜伽师地论》。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生。由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二因】: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二因】:二因者,无因邪因也。一、无因。谓无因而自有果。二、邪因。非因计因。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二因】:一、习因、报因。1.习因:习是依宿习相续之义,乃后受果,必习续前因而增长,如习于贪欲,则贪欲愈增。2.报因:报是果报义,报因乃由宿世以来所作所为因,如行善恶因,即受苦乐之报。[《四教仪集注》卷中、《法华文句》卷十八]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二因】:1. 亲因或直接因和疏因或间接因。2.近取因和俱有因。《佛学词典》

二解:依本体分因为二种:近取因和俱有因。依生起方式分因为二种:亲因和疏因。《佛学名相》

三解:真因和似因。《佛学词典》

四解:宗法九因中之二种真因:异品定无、同品遍有转及异品定无、同品俱转。《佛学名相》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恭敬听法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二因恭敬听法】:p0035。《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二因者:谓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离诸过故,具大义故。又,为说者听者所设劬(qú)劳,有胜果故。若不尔者,能说能听,徒废己业,虚设功劳,应无有果。”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起于常执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二因起于常执】:p0035。《显扬》十四卷二十三页云:“论曰:由二种因,起于常执。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忆念前际等事。由前际等事,相似相续转故,于余世间,亦计常住。”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果无有退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二因果无有退】:p0035。《显扬》二十卷二页云:“又由二种因故,果无有退。谓若未永害烦恼种子;证阿罗汉,不应道理故。若已永害烦恼种子;即应烦恼必定不生。种因无故。”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悟入无常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二因悟入无常】:p0035。《显扬》十四卷二十三页云:“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广说。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缘故大海水咸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二因缘故大海水咸】:p0041。《瑜伽》五十八卷二页云:“复次二因缘故,大海水咸。一、生彼众生福增上故,二、陆地众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以者何?由水咸故,非人所涉。生彼无量微细众生,不被采害。又大海中,种种珍宝,差别可得。由水咸故,陆地众生,一分难得。”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缘发起正见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因缘发起正见】:出《大智度论》。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入息出息有二因缘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入息出息有二因缘】:p0155。《瑜伽》二十七卷四页云:“入息出息,有二因缘。何等为二?一、牵引业。二、脐处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不律仪由二因得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不律仪由二因得】:p0339。《俱舍论》十五卷五页云:“论曰:诸不律仪,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仪家,由初现行杀等加行。二者、虽复生在余家;由初要期,受杀等事。谓我当作如是事业,以求财物,养活自身。当于尔时,便发恶戒。”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缘起甚深由二因缘开示令浅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缘起甚深由二因缘开示令浅】:p1307。《瑜伽》九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缘起本性,最极甚深,而有一能开示令浅。当知此由二因缘故。一、由大师善开示故。二、即由此补特伽罗,成就微细审悉聪敏博达智故。若说、若听、是诸句义,应知如前摄异门分。”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二因”及相关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