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大關鍵詞之“股比”:限制放開,靠合資品牌躺贏的時代已過去

2018十大关键词之“股比”:限制放开,靠合资品牌躺赢的时代已过去

2018年是汽車出行產業的動盪之年:我國汽車產業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共享出行企業批量死亡、汽車製造業遇全球範圍內大裁員……

2018年也是汽車出行產業的變革之年:我國雙積分政策正式開始實施、智能電動車特斯拉Model 3侵蝕燃油車市場、多家巨頭企業關鍵領導交棒新人……

2018年已走向尾聲,億歐汽車推出“2018十大關鍵詞”系列策劃文章,回顧這對汽車出行產業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

今年的博鰲論壇上,習總書記一句“逐步放開股比限制”的言論讓汽車圈炸開了鍋。

隨後,發改委4月17日宣佈2018年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這也意味著,通過5年過渡期,我國20多年前制定的合資企業外方不得超過50%的股比限制政策將被打破。而這件事,還得從合資車企說起。

“技術沒換來,市場卻換出去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汽車工業正處於起步階段,當時只有紅旗和上海牌轎車有量產能力,全國汽車總產能不足1萬輛,佔世界汽車總產能的四千分之一。

對國外汽車生產製造技術的極度渴望,促使中方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提議。同時正值西方經濟“滯脹”期,外企也希望中國市場能替其分擔經營風險,於是順勢提出合資經營的概念。隨後這一提議訊速被鄧小平肯定。由此,中國車企開啟了長達34年的“合資時代”。

1984年起,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緻等合資企業陸續誕生。隨著其數量增多,為保護民族汽車工業,我國於1994年出臺了《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其中規定外資車企最多隻能與兩家國內車企合資,且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不得超過50%,這便是我國合資股比限制的伊始。

政策的效果不可否認。合資車企的出現極大刺激了我國汽車工業,一方面促使供應鏈、維修保養等配套產業迅速在華建起,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培養了眾多汽車工程師和管理類人才。

但遺憾的是,即便合資企業已用市場換來一部分技術,但仍遠未達到政策提出之初“換技術”的理想效果。

市場環境已然翻天覆地,守了30多年的舊政策也是時候發生改變了。

華晨寶馬成“打破等比合資第一例”,下一位是誰?

雖然發改委就放開合資股比限制給出了5年的緩衝期,但實際上,緩衝期走過不到十分之一,首個打破股比限制的合資企業便已出現。2018年7月10日,寶馬在中國合資企業持股比例將超過50%的風聲已在業界傳出,隨後華晨和寶馬雙雙否認了這項傳聞,華晨董事長祁玉民更是以“瞎扯”二字斬釘截鐵地否認。

然而三個月後的10月,祁玉民所謂的“瞎扯”變成事實:華晨汽車表示公司將在2022年前向寶馬出售華晨寶馬25%的權益,作價290億元。如此一來,寶馬將擁有合資公司75%的股份。消息發出次日,復牌後的華晨中國股價出現大跳水,跌幅高達26.8%,市值瞬間蒸發144億港幣。

在華晨寶馬打破等比合資的第一槍後,戴姆勒也於12月初表達了增持北京奔馳股比的意願,預將49%的股比提升至65%以上。消息傳出兩日後,北京汽車股票的跌幅一度超過13%。無獨有偶,就此消息,北汽給出一句“沒有的事”來撇清關係,但戴姆勒方卻沒有明確否認。

外方無視五年的緩衝期,迫不及待地想要增持股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資企業中中方造血盈利能力的“孱弱”。數據顯示,華晨集團在2017年共盈利43.76億元,其中華晨寶馬對集團純利的貢獻為52.38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華晨寶馬,華晨的利潤為負。而北汽2017年取得的15.46%營收增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北京奔馳的收入增加所致。實際上,北汽自主的虧損已從2014年的19億元增至2017年的75億元了。

華晨寶馬並不是個例,淘汰賽已經開始

面對外方增加股比的要求,沒有足夠談判籌碼的中方只能選擇同意。華晨寶馬股比變更引起了業界恐慌,中國車市是否會重走東南亞車市之路?此前,東南亞正是由於開放汽車市場導致其車市被外資牢牢把控,80%的市場份額被日系車霸佔,甚至東南亞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都要受日系車企的影響。

當然,我國部分頭部自主品牌已經崛起且實力不凡。但這也應當引起那些依賴合資品牌的中國車企注意,我國前六大汽車集團中,合資品牌銷量佔比均超過50%。其中,自主品牌銷量佔比最多的長安汽車,也僅能達到40.5%;最依賴合資品牌的就是共和國長子一汽,自主品牌銷量佔比甚至不足4%。

2018十大关键词之“股比”:限制放开,靠合资品牌躺赢的时代已过去

對於這些嚴重依賴合資品牌的國有車企來說:如果不抓緊最後的時間提升自身實力,合資股比完全放開後,必將面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場景。這就需要這些車企在積極引進人才、夯實自身生產製造基礎上積極開展新業務,如共享出行、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以實現“彎道超車”、增加與外方的談判籌碼。

但改變並不容易,在中國擁有近百家自主品牌車企的當下,合資股比的開放意味著市場淘汰速度的加快。且隨著長安、吉利、比亞迪等中國頭部自主品牌銷量的不斷攀升,“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長期依賴合資品牌的國有車企將會如大浪淘沙般被無情拋棄。

淘汰賽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留給這些躺著賺錢的車企的時間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