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最後的祕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浙江奉化溪口境內居然深藏著浙東最後的秘境,本期特推出系列之三

《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奉化區溪口鎮是著名的千年古鎮,也是蔣氏故里,有五大佛教名山雪竇山,雪竇寺,千丈巖飛瀑等著名景點。但是大家很少關注溪口境內的幾個傳統歷史文化名村,他們分別是千年石門古村,蔣經國外婆家巖頭古村,蔣介石外婆家葛竹村,王羲之後人聚居地棲霞坑村。這些古村落群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浙東大地上,古村之美遠非幾段文字可描述可解讀,每一個古村都是一個故事,都是一幅畫卷,都是一段塵封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循著時光的腳步慢慢走近這些大山深處的古村落去一探究竟。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離開國家級風景區溪口鎮再向南行12公里,有一個六百多年曆史的巖頭古村。沒有到過巖頭的人,不知道巖頭古村的風景有多美?而到過巖頭的人都會感到巖頭古村的風景和民國風情象一塊磁石,由不得你就會被牢牢吸住,甚至你想要擺脫也難。

巖頭村處於天台山餘脈,至今有600餘年歷史。環村皆山,山體多生肖動物形狀,有巖溪穿村而過。巖頭不僅風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觀殊勝。古村巖頭,南依象山,北傍獅山。相傳古時有一獅一象爭奪這塊風水寶地,後被如來佛收服為兩座秀山。東西走向的一條巖溪橫貫村子而過。巖溪上架著四座石橋,橋身都用整塊重達半噸條石鋪成,橋欄上雕有各種造型逼真的石獅子。整個村子包圍在青山秀水中。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進入巖頭,村口的廣濟橋是巖頭村的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它建於清同治年間,是典型的江南石拱橋,距今130多年。由巖頭本村毛和泰父子營造。雪竇山千丈巖瀑布底下的仰止橋,也出自這對父子之手。當年,他們還應邀參加了南京中山陵建造工程。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由北往南進入村內,我們首先所走的這條老街叫西街,因修築於巖溪西岸而名。歷史上,西街的商貿雖遜於對岸的東街,而崇本堂、報本堂、錢潭廟、存善局等許多鄉村公共建築則多集中於此,附近還有國民黨空軍副司令毛邦初故居和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故居。

錢潭廟以前是巖頭古村的宗祠。巖頭的毛氏先祖遷自浙西的江山。近些年專家考證認為:江山清漾毛氏一支後裔遷往湖南,另一支遷入奉化。奉化巖頭村的毛氏與湘潭韶山毛氏為一脈之傳,血肉相連。更有意味的是,毛福梅與毛澤東,他們倆不僅同宗而且同代,皆為江山清漾村發祥的江南毛氏第56代子嗣!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巖頭東街臨溪依山而建,清末至民國的全盛時期店鋪林立、買賣興隆,中藥鋪、打鐵鋪、肉鋪、布莊店、豆腐店、米店、木作店、南貨店、鹹貨店、錢莊等多達30餘家,可謂奉化西南山區第一街。巖頭筏埠,長篙一撐,輸出來的是毛竹、木材、柴和木炭等山貨,運回來的是食鹽、大米、棉布和藥品等山區短缺物資。很長一個時期裡,巖頭行旅不絕、商貨聚散、熱鬧非凡!如今,這條商街的建築風貌依然,古風商氣尚存。我們由南向北漫步這條古街,依次有千年不竭的古井靈泉、蔣介石老師毛思誠祖居、旗杆閶門、筏埠舊址等景點。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提起巖頭的人文歷史,那該從毛氏第八十九世孫毛旭說起。唐朝末年,浙江江山石門鎮清漾村人氏毛旭,隨父親來慶元(寧波)赴任。最後,毛旭見大雷山麓、石溪之畔有一方山水奇秀、土厚地靈之地,遂定居下來,並移地託名亦稱“石門”。毛旭成了江山毛氏定居奉化的始祖。巖頭建村自明代開國時期的洪武三年(1370年),毛旭經十四世孫毛宣義,由石門遷楊墅,輾轉到巖頭定居發族,這裡始成毛姓子民繁衍生息的聚居地,距今已有640多年曆史。因為剡溪支流巖溪,由南往北穿村而過,潺潺北流,巖頭古稱“巖溪”。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乃毛氏血脈傳承之地,而村落格局恰恰呈“毛”字型,這又是值得一書的人文奇觀。村南端的螺潭橋,因勢斜建,略呈東北——西南走向,它是毛字開筆的一撇;村中央的大興橋和永寧橋,分明是毛字的二橫;由南北注入的巖溪,穿越三橋,在村北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弧度,那是毛字的一個豎勾。三橋一水,書寫出一個碩大無比的毛字,構建了一座毛氏村落,它是先人刻意為之,還是無意間的偶然巧合,一任今人無端猜度。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巖頭是一個重教興學、書香興盛的文化古村。歷史上,巖頭舉人、秀才紛呈迭出。清末最盛時,一村之中私塾學館就達七八家之多。巖頭村還出了一個“父子登科”的故事。清時村人毛錦程父子兩人上京趕考,雙雙中榜。父親考取文舉第十七名,兒子考取武舉第十五名,此事後來被傳為佳話。現在奉化人酒令裡還有一句“父子登科”的諧音叫法。

清代嘉慶年間的書法大家毛玉佩,便是巖頭文人的一個傑出代表。至今,村內許多舊宅廳堂裡,往昔的一張張捷報,依然歷歷可辨,它們鬱郁顯露著儒雅之風,勃勃昭示出文脈的昌盛。進入民國、師範、軍校學子層出不窮。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巖頭又被專家們稱作浙東山區居民的“露天博物館”。建於清末民初的古民宅,以江南特色的三合院居多,遺存數量可觀,保護較為完整。它們有蔣介石的老師毛思誠的祖居和舊居、毛福梅舊居、“瑞房”、“二十四間”、“中三院”、“下三院”、“旗杆閶門”等等。江南建築風格濃郁的馬頭牆,在巖頭隨處可見,許多還是“五嶽朝天”。它們不光在南方居民密集處起著隔火擋風作用,還因其節節向上的崇高峻峭的建築之美,表露著主人盼高升、求富足的樸素情懷。一些民國初期營造的民宅,開始出現“觀音兜”、拱形門等形制,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築風格的影響,也不失為一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難能可貴的是,巖頭的多數舊宅大院,至今依然是老少鹹集、融融一堂,充盈人間的脈脈溫情。它向當代人們完整地展示出傳統的原汁原味的人文生活空間和場景。即便是一些走向荒廢、無人居住的古舊空宅,因為粘貼著一張張泛黃的捷報,因為遺落著一處處精巧的建築構件,同樣顯耀著書香氣息。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公元1901年冬,溪口鎮少年蔣介石與巖頭村姑娘毛福梅結婚,因了巖頭是蔣的髮妻老家,因了蔣在巖頭落街上的毛思誠私塾上過學,巖頭村至今依舊遺存著大量的民國時期歷史信息和原物。所以,很多研究歷史的人們,稱巖頭村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瞭解民國春秋的“活化石”。

巖頭堪稱“民國第一村”。清末民初以來,巖頭村相繼成為少年蔣介石讀書地、蔣經國外婆家。同時,因了蔣介石對姻親的不斷照拂,巖頭村還相繼走出了六位將軍。時至今日,整修如初的國民黨空軍副司令毛邦初故居、蔣介石元配夫人毛福梅故居、蔣介石最敬重的私塾老師毛思誠故居,它們與世代相傳的巖頭煙霞民居相得益彰,娓娓述說著漸行漸遠的故事。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從那些古宅中走出,拐過清亮而幽靜的小巷,現時的生活就在寬闊西街流淌。街巷潔淨,村上的人都顯得悠閒自在,儘管也是上了年紀的人居多,但他們都給我一種幸福感,那份從容濙定,那份不恐懼生也不恐懼死的情態,讓我心生愉悅。相比別的村莊,這裡有讓我很少能體味到的那份生活的愜意。站在巖溪岸邊,看著淙淙流去的溪水,看著東街與西街完好的古街、古巷,看著巨冠伸向巖溪的碧綠的栲樹,望著遠處獅子山黛綠的山峰,我就覺得這是一個福地。

浙東最後的秘境系列之三《走進民國風情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是一本永遠適合與靈魂互應的書。離開巖頭古村時,那些散發著古風的遺蹟,諸如古橋,古宅,古樹,古廟,甚至少年蔣介石讀過書的毛思誠故居,都被我細細品味過。如今我不知道對古村的那種鄉愁能守望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