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教育部下急電,國立十八中最終遷射洪

七十年前教育部下急電,國立十八中最終遷射洪

參考文獻:

射洪縣誌、射洪文史資料、綿陽文史資料等

1941年,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為收容淪陷區失學青年,在三臺城西的火燒溝創設國立十八中。1948年該校的師生、設備南遷射洪太和鎮。


抗戰時期在大後方

成立“國立十八中”


抗戰時期,大量學校遷內地,期間,政府共設立了34所國立中學,其中31所位於後方。

1941年,民國教育部為收容淪陷區失學青年,將國立東北中學與在三臺私立國本中學合併組建國立第十八中學。

七十年前教育部下急電,國立十八中最終遷射洪


國立十八中於1941年春天在三臺正式成立,臧啟芳為首任校長並撰寫校歌:

盤龍山麓涪江邊,多士萃其間,涉蜀水,渡榆關,負笈重鑽研,明禮尚義體時艱,崇廉知恥效仿先賢,看精忠報國驅醜虜,收拾舊河山。


該校建校之初主要招收東三省及華北淪陷區的學子,三臺本地的學生很少。抗戰期間,“十萬青年十萬軍”首先得到了國立十八中學生的熱烈響應,掀起了學生從軍的愛國熱情。

東大遷回東北

十八中更名並滯留三臺


1946年春,國立十八中請報教育部將學校改為東北大學附中,以便隨東大北遷回東北,但未能成功。不久,東北大學遷回了瀋陽。

1946年9月,教育廳下發通知,命令原十八中高中部學生併入三臺省高中,初中部學生併入三臺縣男子中學和縣女子中學。

而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辦理交接的時候,教育部急電剎車,命令學校保留。

七十年前教育部下急電,國立十八中最終遷射洪


此後,國立十八中更名為教育部特設三臺中學。 而當時三臺已經擁有了一所省立中學——四川省立三臺高級中學。

幾經波折

國立十八中南遷射洪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三臺中學的射洪籍同學認為學校既然要遷,不如爭取遷到射洪,解決射洪沒有省立學校的問題。

為此他們成立了“教育部特設三臺中學射洪同學會”,還曾專門出版了名叫《洪流》的特刊,全面介紹三臺中學情況,向射洪的各個單位宣傳,建議射洪抓住機遇。


七十年前教育部下急電,國立十八中最終遷射洪


在此期間,袁守成(射洪洋溪人,1947年當選國大代表)非常關心此事的進展,通過省上的活動,對遷校事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多方努力,特設三臺中學最終決定遷址射洪的太和鎮。

此前的1938年,在廣寒書院原址的第二高級小學校後來搬到了現在的太和二小,後來在此成立的縣初中於1948年遷金華鎮,給新來的學校騰出校舍。

1948年2月,三臺中學南遷,從校長到教職員工,原班人馬,整套設備,分水陸兩路抵達太和鎮,成為了後來的射洪中學的主幹。


1955年正式更名

“射洪中學”


校門口的校牌最初寫的是“四川省太和鎮中學”,一個多月之後改作“四川省立射洪中學”。

1949年12月射洪解放,1950年新成立的射洪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改為射洪縣第二中學。

1955年,更名為“四川省射洪中學”,直至現在。從1948年到2018年,這是國立十八中在射洪留下的70年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