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為本 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以本為本 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汪立夏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 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

我國高等教育正從大眾化快速邁向普及化,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其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本為本”,服從和服務於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質要求。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可以說,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其最大的內涵就在課堂。

針對高校課堂存在的教學資源不豐富、共享機制不靈活、課堂教學不規範等問題,省教育廳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課程共享為牽引,以學分互認為驅動,以教學督導為保障,推出了課程建設、課程共享、課程督查等舉措,切實把高校的內涵做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課堂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一、高校課程資源共享面臨的新形勢

教育部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今年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上,陳寶生部長提出要推動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在當地就能享受到名師、名課。課程共享是破解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優質教學資源不平衡突出問題的有效手段。

1.課程共享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即使像南昌大學這樣的綜合性高校,也並非所有的專業都是最好的,何況省內各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在專業結構、師資水平及學生能力上風格各異,其課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課程資源共享是實現高校優勢互補的重要途徑。

2. 課程共享是教師能力提升的新要求。課程的共享實質就是教師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了教師的互聘,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完善和豐富教學成果,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

3. 課程共享是學生自身成長的新要求。高校課堂尤其是公共課缺勤率居高不下,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大學慕課、公共課選課人數卻是爆棚。據報道國防科技大學的“大學英語口語”選學人數超過98萬人次,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選學人數接近85萬人次,這說明真正的優質課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通過課程共享,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學校的校園文化,開闊學術視野,是培養多樣化、個性化人才的有效舉措,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

以本為本 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二、高校課程資源共享面臨的新問題

1. 優質課程資源相對缺乏。江西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對高校的投入還有限,精品課程建設總量略顯不足。例如在首批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北京有125門,湖北有50門,上海有42門,而江西只有4門,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省份甚至一門都沒有。同時,在對江西省第一輪跨校選課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有些學校精心準備的課程選課人數較少,大部分是因為這些課程過於專業,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外專業學生而言顯得艱澀難懂,受學生喜歡的優質課程資源稀缺。

2. 課程共享機制還不健全。現在國內上線的慕課平臺有多個,但還未實現互聯互通,這不利於共享課程的管理。部分高校還未實施學分制收費,使得學分互認的收費難以進行,導致課程資源共享的付費補償和結算難以進行。跨校選課、學分互認、重修免修等政策不是一個學校能確定,需要建立一個長效的共享制度。高校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還未形成,教師因為編制固定而無法自由流動,教師的互聘共享難以保障。

3. 課堂教學質量有待提高。課程資源共享的最終結果是看學生是否有獲得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保證學生獲得感的重要途徑。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還不能很好地將面授課程與網絡平臺教學合理有效融合,在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還不能將主要精力投入教學。二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對這種跨時間和空間的教學方式還不大適應,網上的多元交流互動不深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教學模式。

以本為本 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三、高校課程資源共享解決的新舉措

1.以課程共享為牽引,大力加強優質課程建設。一是推進專業綜合評價,積聚優質教學資源。在一流學科所屬專業建設的基礎上,遴選50個左右的一流專業,打造和推出一批優質課程;在專業評估全覆蓋的基礎上,引導和推動專業評估靠前的學校把專業評估的優秀專業所聚集的課程資源優先納入課程共享計劃中。二是加大課程建設力度。2013年,我省成立了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中心,著力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打造了一批精品課程,現在已經立項課程233門,上線運行課程58門。三是推進課程落地。2018年省教育廳下發《關於組織實施江西省高校課程育人共享計劃的通知》,在3年內建設不少於300門共享課程。通過共享計劃,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示範帶動作用,樹立團隊課程建設意識,整合優質教學資源,革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條件,優化資源配置,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四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預測學生興趣點、喜愛度,提供足量的課程,讓學生能選、可選、會選。

2. 以學分互認為驅動,積極推進優質課程使用。學生的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只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供給側改革,才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我省自2017年開始啟動普通高校校際學分認定和轉換試點工作,印發了《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校際學分認定和轉換試點工作方案》,在南昌、贛東北、贛南三個片區的14所高校,打通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本校學習與他校學習之間的轉換通道。研發江西高校學分互認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多個平臺的共通互融,統籌和保障全省高校跨校選課和校際學分互認轉換工作的順利推進。2018年春季學期,跨校選課正式實施,共有1.19萬人次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網上跨校選課。

3月10-11日,第一批跨校選修課程(含線上選修課程)在江西師範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江西理工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南昌工程學院、景德鎮學院等高校同步開課。參與選修的課程都是各個高校的“王牌”課程,老師教得用心,學生學得努力,跨校選修課程對學生是利好、對教師是機會、對學校是展示,對完善人才成長“立交橋”具有重要意義,受到了廣大學子的高度歡迎和廣泛好評。

3. 以教學督導為保障,著力提高優質課程質量。“學術研究無禁區,三尺講臺有規矩”,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必須嚴格課堂教學紀律、規範課堂教學管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高校教學基礎地位。我省從2018年起在全省普通高校內組織開展本科課堂教學督查工作,印發《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課堂教學督查實施方案》,建立全省高校教學督查專家庫。2018年春季學期從專家庫中抽取44名專家,組成12個督查組,對全省43所普通本科高校開展聽課督查。通過課堂教學督查,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促進高校完善自我評估督導制度。與此同時,要建立一整套激勵和考評機制,對於課程開發和課程共享中有突出貢獻的老師予以獎勵,同時將老師參與課程共享情況與業績津貼、職稱評聘和評獎評優相掛鉤,從而建立健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促進高校課堂實現常態化管理,為內涵式課堂建設提供堅強質量保證。

以本為本 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課程建設、課程共享、課程督查“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通過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教師互聘,不僅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也保證了本科教學質量,真正把高校內涵發展做實在課堂上。◆

文章來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8年11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