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一篇古文,便可救東北,可是,有誰讀?

九一八事變:一篇古文,便可救東北,可是,有誰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在國民黨東北駐軍16.5萬人如此兵力懸殊下,日軍炮轟瀋陽北大營,在"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下,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14年間,山河破碎、生靈塗炭、3500多萬同胞被殺害、4200多萬國人流離失所……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到:"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常溫國恥,蘇洵的《六國論》不可不常讀!

可恨、可悲!

九一八事變當日,張學良和蔣介石都不讀《六國論》,否則、、、、、、

九一八事變:一篇古文,便可救東北,可是,有誰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相比,87年前的九一八事變,歷史是不是具有驚人的相似?

九一八事變:一篇古文,便可救東北,可是,有誰讀?

九一八當夜,外敵入侵,蔣介石卻在前往南昌"剿共"的路上,歷史是多麼的尷尬: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這是奴隸!"

東北淪陷後,蔣介石仍然認為"與其單獨交涉而籤喪土辱國之約,急求速了,不如委之國際仲裁,尚有根本勝利之望,否則亦不恤與倭寇一戰以決存亡也",依賴國聯,寄希望於"國際仲裁",但是,日本帝國主義卻不把國聯放在眼裡。24日,日政府覆函國聯,蠻橫地拒絕調查,聲稱"滿洲事件"不容國聯及第三國置喙,主張中日直接交涉,國聯態度因之軟化。

嗚呼哀哉!國之恥,君愚也!

1932年2月19日,蔣介石閱讀《日本侵略中國計劃》後寫道:"開卷有益,乃知吾人前日對外交之忽略而致有今日之失敗,悔無及矣,以後應每日抽暇看書一小時,而且對外交尤應注意也。"兩天之後,他又看到《日本侵略滿蒙計劃》,"益覺本身知識之淺,誤國自誤之罪也。"是年初夏,他請地質學家翁文灝講中國煤鐵礦業的分佈,其中談到東三省的煤鐵礦業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尤其是中國鐵礦百分之八十以上為日本佔有。蔣介石聽後"驚駭莫名",在日記中寫道:"東北煤鐵如此豐富,倭寇安得不欲強佔。中正夢之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而對內對外之政策錯誤也。"作為一個黨最高領導人,對敵國侵略計劃及國家基本資源的分佈情況,竟如此茫然無知,確令人驚駭。

這顯然與其長期的閱讀取向與知識結構的偏頗大有很大關係。

據史料顯示,蔣介石博覽群書,可是,蔣閱讀中國古籍,經書是其首選,很少看到他讀中國史書,倒是可以看到讀外國曆史的記載,一般要了解一個國家,他會去讀該國的歷史,但對中國史書,則很少涉及。行文於此,我只想對蔣公說,讀經更重在精神修養,讀史重在謀劃韜略,你應該向你的死對頭——老毛學習,多讀史,另外,多說你一句:

古文不讀《六國論》,閱盡群書也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