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一篇古文,便可救东北,可是,有谁读?

九一八事变:一篇古文,便可救东北,可是,有谁读?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在国民党东北驻军16.5万人如此兵力悬殊下,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在"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下,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14年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3500多万同胞被杀害、4200多万国人流离失所……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常温国耻,苏洵的《六国论》不可不常读!

可恨、可悲!

九一八事变当日,张学良和蒋介石都不读《六国论》,否则、、、、、、

九一八事变:一篇古文,便可救东北,可是,有谁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相比,87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历史是不是具有惊人的相似?

九一八事变:一篇古文,便可救东北,可是,有谁读?

九一八当夜,外敌入侵,蒋介石却在前往南昌"剿共"的路上,历史是多么的尴尬: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东北沦陷后,蒋介石仍然认为"与其单独交涉而签丧土辱国之约,急求速了,不如委之国际仲裁,尚有根本胜利之望,否则亦不恤与倭寇一战以决存亡也",依赖国联,寄希望于"国际仲裁",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不把国联放在眼里。24日,日政府复函国联,蛮横地拒绝调查,声称"满洲事件"不容国联及第三国置喙,主张中日直接交涉,国联态度因之软化。

呜呼哀哉!国之耻,君愚也!

1932年2月19日,蒋介石阅读《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后写道:"开卷有益,乃知吾人前日对外交之忽略而致有今日之失败,悔无及矣,以后应每日抽暇看书一小时,而且对外交尤应注意也。"两天之后,他又看到《日本侵略满蒙计划》,"益觉本身知识之浅,误国自误之罪也。"是年初夏,他请地质学家翁文灏讲中国煤铁矿业的分布,其中谈到东三省的煤铁矿业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尤其是中国铁矿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日本占有。蒋介石听后"惊骇莫名",在日记中写道:"东北煤铁如此丰富,倭寇安得不欲强占。中正梦之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而对内对外之政策错误也。"作为一个党最高领导人,对敌国侵略计划及国家基本资源的分布情况,竟如此茫然无知,确令人惊骇。

这显然与其长期的阅读取向与知识结构的偏颇大有很大关系。

据史料显示,蒋介石博览群书,可是,蒋阅读中国古籍,经书是其首选,很少看到他读中国史书,倒是可以看到读外国历史的记载,一般要了解一个国家,他会去读该国的历史,但对中国史书,则很少涉及。行文于此,我只想对蒋公说,读经更重在精神修养,读史重在谋划韬略,你应该向你的死对头——老毛学习,多读史,另外,多说你一句:

古文不读《六国论》,阅尽群书也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