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助農扶貧,拼多多竟做了這麼多!

一年投入34億元,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催生9億多筆扶貧訂單;在730個國家級貧困縣,扶持起4.8萬商家,幫助農貨搭上社交電商“高鐵”,帶動其年銷售額增速超過310%。

1月29日,社交電商拼多多發佈了《2017拼多多扶貧助農年報》(以下簡稱《年報》)。這組數據,也是精準扶貧“拼多多模式”取得的成果——在供給側,通過“C2B預售”聚集海量訂單分拆給產區,精準到貧困戶;在需求側,3億用戶接力分享的社交力量,讓農貨訂單裂變式增長。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一邊解決全國各地農貨滯銷,一邊扶持新農人闖出品牌,實現了應急扶貧與長效造血的融合發展。

拼多多方面表示,今後將加快農業供應鏈建設,培育青年農人返鄉創業,孵化農貨品牌溢價增收,並以“新農人”為抓手,輻射更廣貧困地區,幫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以群眾的力量

3億用戶接力產生9億扶貧訂單

“拼多多模式” 的精準扶貧,緣起於2016年一位大學生村官的上門求助。

2016年末,國家級貧困縣山西臨縣的黃河灘棗,豐收後卻遭遇銷售困難,當地的大學生村官鞏文斌帶著村民的希望來到拼多多。

和這位心急如焚的村官見面後,拼多多迅速開闢了綠色窗口,幫助“零經驗”的村民運營網店。就在短短3個月內增至70萬筆訂單,將當地2000噸灘棗一售而空,為全村人帶去了1200多萬元的收入。

此後,拼多多將扶貧助農當成了一項日常工作,將這種以拼代捐的模式推廣到全國。

不看不知道:助農扶貧,拼多多竟做了這麼多!

(圖說:陝西貧困戶種植的青皮核桃,在拼多多上找到了銷路)

2017年6月,拼多多幫陝西竹園村的272戶村民“觸網”。這個位於國家級貧困縣陝西商州區的小村莊,超過半數都是貧困戶,主要經濟來源依靠種植馬鈴薯。但由於地處偏遠,上門的批發商很少,村民每年都要為銷路頭疼。

就在拼多多的全力扶持下,村民將馬鈴薯搬到了網上售賣。1個月內,全國消費者便“承包”了村子裡的30萬斤馬鈴薯,讓每位村民增收1000多元。

《年報》顯示,“拼多多模式”通過3億消費者人人接力、舉手公益的社交力量,精準鏈接起貧困戶與消費者,全年催生了9億多扶貧訂單。

“傳統電商沿用網店扶貧,農貨只能等待被動搜索,既起不到多少效果,還讓大量投入變成沉沒成本。”行業人士分析認為,“拼多多模式”通過邊逛邊買的購物場景,將更多貧困地區的農貨主動呈現,並帶動3億用戶接力,幫助農貨訂單實現裂變式增長。

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認為,拼多多依託社交關係推進電商,將同類興趣的細分顧客聚集,依託體驗實現自我傳播,能夠下沉聚集到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市場,“這些特點可以在精準扶貧中有效發揮作用,也給行業做了一個很好的佐證。”

傾斜資源

全年投入34億元推廣貧困地區農貨

在扶貧助農進程中,拼多多還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公益推廣。

在2017年底,陝西乾縣74歲的鄭志龍老人, 因家中320斤梨只賣了10元,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關注。

拼多多愛心助農團隊當即拍板要一幫到底。12月18日,愛心助農團隊與商家奔赴乾縣,瞭解到鄭志龍老人身患重病,家中條件又比較困難後,決定以高出市場價格一倍,即1元/斤的價格,全部買下其家中的1.5萬斤梨,並承諾今後數年將優先包銷。

不看不知道:助農扶貧,拼多多竟做了這麼多!

(圖說:人民日報關注乾縣鄭志龍老人賣梨後,拼多多愛心助農團隊當即拍板,包銷鄭爺爺家的1.5萬斤梨)

與此同時,拼多多將“鄭爺爺的梨”放在APP的醒目位置推廣,為其提供價值上萬元流量支持,最後在一週內全部售罄。

為了幫助更多的“鄭爺爺”脫貧,“拼多多模式”還建立了“愛心助農”緊急響應機制,針對全國各地貧困戶遇到的農貨滯銷,聯合商家溢價30%以上,到田間地頭上門包銷。《年報》顯示,過去一年拼多多共在扶貧助農領域投入34億元,公益推廣貧困地區的農貨,幫助數百萬貧困戶解決“賣貨難”。

這種獨特的扶貧助農模式,也引起了多個地方政府的注意。

在2017年11月~12月期間,江蘇撫州市、山西靈丘縣、陝西楊凌區、山東蓬萊市先後與拼多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政企聯動深化精準扶貧合作, 支持貧困村戶銷售農特產品,幫助其增加就業和拓寬增收渠道。

曾帶隊到拼多多總部調研的山西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處長郭小中,則用“驚喜又好奇”來形容拼多多扶貧助農的成果。

“全省2萬噸的灘棗總銷量,拼多多就佔了1/10,這讓我們既驚喜又好奇。”郭小中表示,拼多多在消費側鏈接著億萬用戶,在供給側鏈接著全國的農戶與經銷商,在拼單模式下出現了幾何級數增長,這對雙方都是重大利好。

大數據指引扶貧

為貧困戶量身定做脫貧方案

在幫貧困戶賣農貨的同時,拼多多也在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深入源頭,從根本上幫貧困戶脫貧?

“大多數貧困戶的土地面積較少、種植種類單一,只通過收貨、賣貨的形式,無法形成長效機制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拼多多愛心助農負責人表示。

對此,拼多多將電商大數據應用到了田間地頭,將消費偏好習慣、品類增速等數據輸出給農人商家,為貧困戶提供因地制宜的種植、銷售方案。

湖北京山縣虎爪山的孤寡老人周振國,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只有3畝地的紅薯。為了幫助老人“真脫貧”,拼多多團隊聯合新農人商家“羊踏菜園”,將原先一年四季只種紅薯的生產方式,改為雪裡紅、紅薯交叉種植,同時養殖純生態山雞,僅此一項便帶 來1萬餘元的收入。

不看不知道:助農扶貧,拼多多竟做了這麼多!

(圖說:“羊踏菜園”創始人蔡志雄幫貧困戶將農貨打包裝箱)

據瞭解,這種方案也帶動了周邊農民的積極性,他們積極開墾山地養殖山雞,全年收入實現翻倍增長。

此外,在大數據精確指引的基礎上, “拼多多”模式還通過預售制提前聚起海量訂單,優先包銷貧困戶家中農貨,實現了在田間地頭“邊收單、邊發貨”。

“羊踏菜園”負責人蔡志雄介紹說,拼多多模式能夠提供數據指導和預售支撐,並引導貧困地區對品類進行優化種植,“過去一年我們對更多的貧困戶種植作物進行調整,幫助他們科學、生態種地,平均每戶能增收3000元以上。”

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專家、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拼多多提前聚集需求形成大筆訂單的C2B模式,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產區的銷售問題,並且通過批量作價,為消費者帶去實惠。

“它可以將精準生產、精準流通聯動起來,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動解決農業供給大於需求的‘賣貨難’問題。”洪濤說。

扶持農業“拼”品牌 .

深入供應鏈培養新農人

儘管一年催生9億多扶貧訂單,但在拼多多看來,解決農貨滯銷的“應激式扶貧”並非長久之計, 最根本的還是要幫助更多的小農,闖出品牌、提升溢價。

為此,拼多多培育大量青年農人返鄉創業,孵化出“以果感恩”、“聚果生鮮”等一批“拼”品牌,幫助農民兄弟把優質農貨賣出好價錢。

“以果感恩”創始人張銀傑,就是在拼多多平臺孵化出的一名新農人。此前,他曾在多家電商平臺推廣家鄉的庫爾勒香梨,銷量始終難以提升,但在轉戰拼多多後,迅速通過預售制提前聚集起600萬斤的香梨訂單,幫助鄉親解決了銷售大難題。

此後,張銀傑頻繁參與到拼多多扶貧助農項目,並且帶動鄉親們走起了公司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道路。

不看不知道:助農扶貧,拼多多竟做了這麼多!

(圖說:以果感恩創始人張銀傑(左)代表新疆庫爾勒地區梨農向拼多多送錦旗)

在拼多多模式的扶持下,更多的張銀傑們迅速成長起來——浙江80後小夥江平創辦的“果小鮮”,3個月帶動村民賣出5000萬元銷售額;陝西90後小夥劉宇的“聚果生鮮”,一週內賣掉1.5萬斤“鄭爺爺的梨”,並和專家合作指導村民優化作物品種。

《年報》顯示,拼多多帶動回鄉創業青年5萬多人,80後、90後的比例達到96.11%。而這些返鄉創業的農人店鋪在拼多多的幫扶下飛速成長,去年一年的營收增幅超過56%。

“拼多多等社交電商通過扶持新農人,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促成農業產業鏈的‘造血’,抓住了精準扶貧的核心。”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表示, 精準扶貧的根本是讓農民具備自主經營、自力更生的能力,拼多多的做法值得關注與大力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