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質疑,阿甘鍋盔還能火多久?

近幾年網紅餐飲成為國人消費的新座標,瞬間紅一家,瞬間綠一家,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頭把交椅輪流座。至2017年開始一個命名為阿甘鍋盔的餅迅速走紅,如今終端數量已經超過600個,在今年九月的第22屆中國快餐產業大會上榮獲 “2017年度中國快餐百強企業” 稱號。

三大質疑,阿甘鍋盔還能火多久?

阿甘的走紅並非偶然,的確給市場提供了口感更好的餅,但僅靠這個口感就夠了嗎?能支撐阿甘持續走紅下去嗎?老子告訴我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處理問題要在尚末發生之前,治理企業要在亂象沒有出現之前。筆者研究後發現,阿甘有三個隱藏的營銷誤區正逐漸顯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對其未來發展影響是致命的。

阿甘鍋盔隱藏的三大營銷誤區:

一、產品定位是什麼?

從阿甘企業層面看,給出的產品定位是餅的新品類“鍋盔”;從市場層面看無論如何命名,目前消費者直觀的認知就是現烤的餅,因為從造型、餡料、製作工藝看都屬於人們對餅的認知範圍。相比之下新疆的饢經過全國新疆風味餐廳的長期推廣,已經形成清晰的品類認知,擁有獨特飲食文化。

而阿甘鍋盔源於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的一種地方小吃,當地人稱之為公安鍋盔,對於全國市場來說是陌生的,另外人們很難和餅進行區分,長此以往就會拉低阿甘鍋盔的產品價值,當口感疲勞後人們很難願意為此餅多付出兩到三倍的購買成本。

2006年左右“土的掉渣燒餅”迅速走紅上海市場,現烤和口感是它的賣點,但當新鮮感過後,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門店集體消失!人們不再願意為一張餅排隊,掉渣燒餅當時的產品定位是“中國披薩”,生硬地把餅說成披薩,同時缺少消費引導,結果市場難以認同。

因此阿甘是餅還是鍋盔,或是其他?必須建立清晰的產品定位及飲食文化,這是產品成功的基因。

三大質疑,阿甘鍋盔還能火多久?

二、誰是核心消費者?

誰才是阿甘鍋盔的核心消費群?阿甘的店面選址是商業中心及餐飲一條街,可以覆蓋三大消費群:首先是20-30歲的年輕時尚一族,這也是喜茶等時尚餐飲的核心消費群,對他們來說手裡拿個大餅晃來晃去,顯然這不是他們想要的時尚範。

其次是有小孩的新生家庭,對於兒童來說很少會主導要求買大餅吃,畢竟商場裡針對兒童的食品更有誘惑力,另外年輕父母大多會以小孩需求做決策,所以他們消費大餅的頻率並不高。

最後是中老年消費群,對於節儉觀念重的中老年人群來說,花2-3倍的價格買鍋盔餅更難以形成常態消費。

目前阿甘並沒有出現標誌性的消費群,兒童、年輕人、中老年等都有,基本還在消費的嚐鮮期。如果長期缺少核心消費群的打造,就會失去消費示範效應及對整個市場的帶動力。比如,時尚一族會帶動喜茶的消費;年輕白領則會帶動星巴克的消費。

三、消費場景明確嗎?

消費場景是圍繞產品營造的消費氛圍和消費方式,比如星巴克的商務交流,哈根達斯的浪漫約會等。本文中提到的饢有三大消費場景:徒步時的乾糧、餐桌上的主食、新疆餐廳裡的菜品(風味炒饢、饢包肉等)。

鍋盔是早餐或休閒食品?還是下午茶點或主食?阿甘公司沒有明確,消費者也比較模糊,長此以往新鮮期一過,市場很難再形成消費鍋盔的源動力。如,想和商務夥伴聊聊天就去星巴克吧;想出遊了買幾包周黑鴨脖帶上。這裡商務交流和出遊的消費場景,就是消費星巴克及周黑鴨的源動力。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什麼消費場景下消費鍋盔是必須解決的營銷工作。是吃早餐的時候買鍋盔?還是休閒的時候吃?或是作為下茶點?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作為早餐消費的話,阿甘店面的選址不在社區缺少吃早餐的便利性,價格也比早餐大餅貴得多。作為休閒食品吧,在商場裡手拿大餅邊逛邊吃還掉一路大餅渣,顯然不是很雅觀;作為辦公室零食吧,公司會議時吃大餅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作為下午茶吧那就更奇怪啦,和朋友聊天時總不能啃一口大餅,喝一口牛肉湯。還是咖啡、蛋糕、茶飲等作為下午茶更搭調,因為,這已經成為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產品定位、核心消費者、消費場景,是支撐一個品牌持續發展的鐵三角,是形成品類文化的根本,如果阿甘鍋盔在今後的營銷工作中給出完美的市場答案,不僅開創了餅的新品類,更能成為中國餅界傳奇。


作者:上海之也市場營銷策劃公司 鄧徵(歡迎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