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二十年前的1997年,深藍多次擊敗頂級象棋大師,引發了全世界的巨大關注,人們對人工智能不斷超越人類智慧的趨勢既感到興奮又感到擔憂。人工智能在為人類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會不會侵犯到人類的利益?這成了很多科學家、政治家和普通公眾擔憂的一件大事。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於是,科普大師和科幻泰斗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法則被廣泛提及和討論。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將機器人推廣到人工智能後,這個“三法則”得到了普遍認同,甚至成為了人工智能的研發原則。

二十年過去了,阿爾法狗戰勝了多個國際圍棋大師,人們卻普遍不再憂慮,而是非常樂見人工智能的完勝。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人們的態度為什麼會改變?並不是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不存在了,而是人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這二十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所有的人都習慣了一個現狀,那就是在信息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佈的天眼監控攝像頭記錄著你所有的活動,在公安機關的監控大廳裡,通過多個攝像頭的聯動,你的行走軌跡一覽無餘。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出入機場、碼頭、車站,甚至開房的信息都被完整記錄著,傳統意義上的隱私已經不再成立。買房、買車、子女入學,你登記的個人信息早已經洩露,現在正處在詐騙犯的待用階段。人們早已經適應了隱私權被逐漸剝奪的信息化社會,不適應又能如何呢?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服務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就是“以人為本”。隱私權是人類恆古不變的基本權利,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以剝奪人類的基本權利為代價。恰恰相反,人工智能應該更好地保護人類的基本權利,其中就應該包括隱私權,這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正確方向。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普通用戶的信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身份認證信息,例如我們的用戶名和登錄密碼,還有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密碼,另一類是我們的內容信息,例如訂餐、打車、購物、租房等信息。

身份認證信息必須由用戶本人絕對掌控,不能讓渡給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讓渡給政府,這應該是人工智能的一條鐵律。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身份認證信息一旦洩露和被壞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項,絕不能相信任何組織機構和個人。

不僅不能相信他們的誠信,也不能相信他們的能力。近年來出現很多知名網站洩露用戶身份認證信息的案件,這些企業是有誠信的,但防護能力不夠,被黑客抄了家。

我們訂餐、打車、購物、租房的內容信息呢?與身份認證信息不同,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了,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務,有時必須得讓渡出去。

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學習、智能行動四個環節,而這些環節都是受數據驅動的,你不給它提供數據,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過學習和推理為你提供精準的服務?

內容信息雖然必須得讓渡,但也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數據統計結果歸商家,個人信息所有權歸自己”。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使用滴滴打車APP時,我們個人用車的車型、時段、路線、費用等信息會上傳到滴滴公司的服務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數據,統計分析結果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和財富,這個統計結果歸滴滴分司所有。

我們每個人都為這個統計結果貢獻了九牛之一毛的數據,例如和平小區每月平均叫車量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區的您為這個數據做了貢獻,但您在和平小區叫車這個信息的所有權是您的,未經您的授權,滴滴分司不能使用。

有次我老婆用我的筆記本電腦搜衣服,隔天我去辦公室指導學生,一打開電腦,瀏覽器就給我推送了大量蕾絲邊女式內衣,還特別標明這是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搞得我非常尷尬。

未經用戶授權,商家不應該蒐集用戶的喜好習慣,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統計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應藉此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這違反了“個人信息未經授權不得利用的原則,是人工智能的濫用。

谷歌發佈了首款“谷歌製造”的Pixel手機,使用的是最新安卓操作系統 Nougat 7.1,更重要的是首次搭載了谷歌人工智能助手 Google Assistant ,而Google Assistant 就是手機人工智能的創新。谷歌的首席執行官 Sundar Pichai宣稱,我們非常激動,能夠在任何地點為每個人打造獨特的谷歌。

但是質疑者認為,這種便利的代價是允許谷歌持續不斷地獲取用戶的個人資料和偏好,使用戶徹底失去隱私,從而成為透明人。

谷歌的這項人工智能是好是壞?這不能根據個人好惡來判定,肯定是有人喜歡有人反感,因此用戶的授權就成為了關鍵。這個功能應該默認關閉的,當你明確知道會洩露隱私,但還是自願做一個透明人以獲得人工智能的幫助時,那就可以打開這個開關。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人們的透明化趨勢不可逆轉,但隱私權絕不能就此完全放棄。我的理念是:身份認證信息必須絕對自主掌控,個人偏好內容信息是否公開?這個選擇權也應該交給用戶本人。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各企業的做法很不相同,在我接觸過的企業之中比較認同華為的做法。首先在用戶身份認證方面,華為將認證信息以密文的形式保存在自主研發的海思芯片的inSE之中,當互聯網商需要身份認證時,就在CPU內部進行比對,然後送出yes或no的判定結果。因為華為拒絕向互聯網商提供用戶指紋信息,還發生過行業矛盾。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有的網友可能會質疑,華為說身份認證信息封存在芯片中,那一定是真的嗎?這種懷疑非常有道理,任何人都不能憑藉個人的好惡而盲信任何一家企業,企業的本質都是逐利的,都不值得絕對信任。

那該信誰呢?我的建議是相信政府,有政府背書的就可以相信,說實話我起初也不相信華為朋友給我做的宣傳,直到看到了央行和銀聯對海思960芯片的安全認證證書。

最近華為與騰訊因為榮耀Magic手機而起糾紛,大家都知道華為手機通常裝EMUI系統,但這款手機裝的卻是Magic Live系統,有一些新奇的智能應用。

這款手機開啟了智慧助手後,系統能自動識別短信和微信中的關鍵詞,並根據手機所處的地點進行智能推薦。比如說當你在微信中討論吃飯時,手機會給你推薦附近的好餐廳。如果不需要這個功能,把智慧助手關掉就可以了。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騰訊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華為竊取了微信中的數據,並向工信部舉報,要求處理華為。華為的說法是,榮耀Magic手機微信中的數據,既不屬於華為,也不屬於騰訊,而是屬於用戶,用戶授權了智慧助手使用,這沒毛病。工信部的回答是你們兩家再商量商量吧。

榮耀的Magic Live與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都是手機人工智能的創新,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谷歌的模式是“個人信息上傳”,而榮耀的模式是“服務信息下潛”。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谷歌是把用戶的個人喜好等信息上傳到雲端,谷歌瞭解到用戶的喜好後,再提供精準的人工智能服務。

而榮耀是把所需的公共服務信息下潛到手機,由Magic Live打通各家APP的壁壘,對用戶信息進行智能識別分析,然後提供精準服務。

其實就是華為在你的手機裡放了一個私人秘書,它獲取你的個人信息並提供精準服務,但它並不向華為報告,這一些都是在您手機內部進行的。而且這個功能是默認關閉的,除非你授權開啟,否則它並不工作。

除了谷歌和華為,蘋果也有類似的手機人工智能服務,蘋果採用的是跟榮耀同樣的“服務信息下潛”模式,並不上傳用戶個人信息。

為什麼拿華為來說事,這是因為榮耀Magic手機開啟了國內手機人工智能的先河,打破了各家APP的壁壘對數據進行了重新整合,這個舉動是對APP商家利益的重大打擊,現在只是風波乍起,角力還在後面,這是值得所有人關注的大事件。

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

對比谷歌和蘋果來看,華為把用戶認證信息封存在芯片inSE區的做法,與蘋果的trust zone類似,不上傳用戶信息的服務信息下潛模式,也與蘋果一致,而谷歌的做法相對更加激進。

人工智能是個大趨勢,它會給我們帶來更加精準的服務,但由於受用戶提供的數據所驅動,客觀上會影響到我們的個人隱私,這是個兩難的取捨問題。

手機人工智能現在處於摸索階段,各個商家的做法不同,每個人的想法也不同。既作為行業內行又作為普通用戶,我有一個手機人工智能三原則:用戶認證信息必須絕對自主掌控,內容信息上傳的決定權在用戶本人,未經用戶授權任何商家不得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