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電影《甲午風雲》的結尾,鄧世昌駕艦觸雷,壯烈犧牲。作為藝術,影片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然而,史實卻是另一番樣子,鄧世昌不是這樣死的,他是自殺。那麼,他為什麼自殺呢?他死後光緒帝是如何反應呢?這要一一說來,才能夠說清楚。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鄧世昌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鄧世昌就這樣自殺了。鄧世昌完全有機會像另外16名海軍那樣獲救。然後,重整旗鼓,繼續抗擊倭寇。喝過洋墨水的鄧世昌還不至於把殉國把當作惟一選擇。鄧世昌是看穿了朝政與時局。他深知慈禧不會支持他,李中堂也不會支持他。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不是輸在軍事上,而是輸在政治上。李鴻章的不給北洋水師拔款以及“保艦制敵”消極避戰,已經讓鄧世昌看清了太后的心,自己的保家衛國理想,只是一種夢想。因此,鄧世昌的自殺,來源於絕望。或許他死前的一剎那,他想到了光緒皇帝,但,他還是沉了下去。是的,那個力不從心的天子又能幫他什麼呢?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23歲的光緒帝撫在龍案上痛哭,他只有以眼淚回報他的“巴圖魯”,因為伯母加姨母的太后在“簾”後盯著他呢。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在這場戰爭中,北洋艦隊很多將士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毫不退縮,英勇抗敵,甚至以死明志,與艦共存亡,展現了高度的愛國之情。同是以死殉國,但是他們死後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在這些戰死的北洋艦隊將領中,最為我們所熟知就是鄧世昌了。鄧世昌有強烈的愛國之心,經常和部下說道,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他治軍嚴格,獲得部下尊敬和喜愛。在甲午戰爭中他擔任“致遠”艦管帶,與日軍作戰,炮彈連中日艦。在海戰中,鄧世昌主動升起自己艦上旗子,吸引敵軍軍艦,致使“致遠艦”遭受重創。在危難時刻,鄧世昌鼓舞全艦官兵,說道,大丈夫要死得其所,臨死前也要拉上小日本的軍艦一起,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軍旗艦“吉野號”,向其開炮,嚇得日軍猛烈攻擊致遠艦。致遠艦遭到日軍魚雷爆炸,鄧世昌與全艦官兵一起殉國。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鄧世昌英勇戰死後,光緒帝垂淚寫了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不僅如此清政府還賜給鄧母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鄧世昌這位民族英雄一直為後人所紀念。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歷史告我們,鄧世昌此舉導致250多人清兵犧牲,也導致北洋艦隊最為精銳的致遠號被擊沉,而對吉野號一點傷害沒有。擊沉致遠號後,15時52分左右,北洋艦隊左翼崩潰,“濟遠號”與“廣甲號”逃離戰場,“經遠號”被隔離到陣外,重傷起火,16時48分,“吉野號”脫離第一遊擊隊隊列,單艦攻擊“經遠號”,並於17時05分將“經遠號”擊沉,管帶林永升以下231人陣亡。17時30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發出“停止戰鬥”信號,全艦隊向西南方向撤退。黃海海戰中,“吉野號”等第一遊擊隊四艦以其快炮快船的優勢,給予北洋艦隊以重創,差不多所有被擊沉的軍艦都是“吉野號”等日艦所為,黃海海戰以後,日本聯合艦隊奪取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鄧世昌的妻子,薛瑞春原是一個婢女。鄧紅霞女士回憶說,當年鄧世昌第一次回鄉探親的時候,在堂屋休息的時候,忽然傳來一陣哭泣聲。鄧世昌循聲走去,見一個年輕的婢女斜依在水井旁,嬌弱的身體不停地發抖。一問才知道,這個婢女每天都會做許多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因此很是辛苦。鄧世昌見此就勸她“適可而止”,還增加其他婢女來做幫手。後鄧世昌請示家中長輩,收了這個婢女做自己的丫環,並隨後帶回上海。歲月流逝,這個幸運的小婢女“何氏終成世昌妻”,為鄧世昌生有三兒兩女。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今天從丹東開船向這個方向走,不久就會看到一座小島,這座如同突起在海面上兩座駝峰的島嶼,便是大鹿島。找到大鹿島便找到了大東溝海戰的戰場,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地標。而當我們登上大鹿島的時候,在這裡赫然看到了一座鄧世昌的墓葬。此處距大東溝海戰的戰場只有五公里,位於兩座山巒中間的平地,可以看到一座用水泥抹頂、紅磚砌成,高出地面六十公分左右的半圓形中國傳統式墳墓,直徑約有兩米左右。在它的前方樹立著一塊白色的石碑,上面既無題款,亦無碑記,只有四個楷體大字“鄧世昌墓”。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根據當地村民所說,這座鄧世昌墓是由一名姓王的潛水員所建。這名潛水員曾經受日軍僱傭打撈致遠艦殘骸中的遺物,因為深入該艦艦體,潛水員在船內發現艙中有一具立而不臥的屍骸。這名潛水員自己講到在自己從事這一工程的時候曾經多次遭到鄧世昌大人託夢譴責,因此他認為這具屍骸便是鄧世昌的遺骨。於是這名潛水員再次下水將屍骸打撈上來上岸安葬,便有了今天的鄧世昌墓。因為夢而確定鄧世昌的遺骨?這個邏輯未免有些奇特。民間傳說經常帶有誇大和隨意。在這次尋訪之中,還有島民給我們指出,當年致遠艦就沉在離島很近的地方,以至於在十幾年前還能夠看到軍艦的桅杆露出海面,並指點了大致的方位。

甲午海戰遺址覺察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聽到這樣的描述我們也只好一笑置之,因為按照當地官方記載,1937年-1938年之間,致遠艦的殘骸曾經遭到日方的打撈和破壞,因此怎麼可能在十幾年前還留有露出水面的桅杆呢?根據我們現在掌握的材料,鄧世昌的致遠艦殘骸也不可能存在於大鹿島俯首可見的近海之中。在甲午海戰之後,無論是中方還是當時參戰的其他國家海軍人員,都記載了鄧世昌最後的死難情形。按照中國海軍史研究會中有人考證,有北洋水師人員在日記中記錄,致遠號傾斜即將沉沒之時,後方跟進戰艦上的人們看到鄧世昌在艦橋上朝後拜了幾拜,似是訣別眾人,而後以袖掩面投海自盡。因為這是日記中的孤證,尚不能得到完全認定。而我個人認為,致遠艦沉沒前極度傾斜並曾發生大爆炸,在艦橋上指揮戰鬥的鄧世昌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不會等到軍艦沉沒,便已被拋入大海。甲午海戰遺址發現鄧世昌墓,遺骸被一潛水員打撈,曾受鄧世昌託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